分享更多
字体:

资本市场应走出试验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6 22:30 来源: 投资者报

  10月29日,前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被中组部任命为新一届证监会主席,此前在任9年的尚福林被调至银监会任主席一职,同时履新的还有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三会换帅,引起资本市场不小波动,也让人们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新动向充满期待。

  当然,作为资本市场中最受人关注的A股,其改革进程更是让亿万股民牵挂,不少民间人士致信证监会新任主席,希望经他之手能除去股市种种弊端,使低迷已久的A股市场走上更健康的成长道路。

  从1990年至今,资本市场已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任证监会管理者都为资本市场进步做出过贡献,尤其是前任主席尚福林,先是大刀阔斧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困扰上市公司多年的利益平衡问题,之后,又力推中小板、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为A股的全面市场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只走了半程,离真正“市场化”尚有距离。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制定市场规则的主体,还是政府而不是投资者,政府对市场“呵护”太多、干预太广,政府和市场之间,还有很多界限混淆不清。

  中国的资本市场从诞生那刻起,就带着“试验田”标签。这也难怪。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在由“计划”转向“市场”的变革期,舆论还在为“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纠缠不清,改革者们对“股市”这个新鲜事物,既爱又怕。

  爱的是“股市”可以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尤其是能给处境艰难的国有企业,带来大量社会直接融资。怕的是国有资产上市,部分甚至全部产权就可能由私人持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会受到挑战。另外,股市能不能搞好,会不会带来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这也是当年担心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视察,针对资本市场的困惑,他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华尔街的资本市场,起源于商人们在梧桐树下的自由交易,而中国的资本市场,是政府精心呵护下搞出的一块试验田。尽管这块试验田一直在学习西方模式和经验,但只要是试验,政府管制、干预和操作的力量,就会远远大于市场的力量。

  这种试验期的思维方式,一直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并左右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基本制度建设,使得资本市场的荒诞逻辑比比皆是。

  资本市场发展之初若干年,其存在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居然是“为国企脱贫解困”,而不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由于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上市公司的股票被强行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导致公司市值变化与大股东们的财富无关。

  政府为了管理出一个“好”的资本市场,把衡量企业价值的责任和权力抓在自己手里,以国有体制为主的证券公司负责推荐(现在叫保荐)企业上市,再由证监会来判断(审批)企业能否上市。甚至,政府还热衷出手干预股票指数走势,用各种手段来拉抬或者打压指数。

  看上去,这都是为资本市场“好”,但事实上,资本市场的很多问题,由此而生。当政府把各种权力抓在手里,既当监管市场的“裁判员”,又当影响市场的“运动员”时,亿万股民就成了待宰的羔羊,而能接近和影响权力的利益集团,便成了扑食羔羊的狼群。

  这种比喻并不为过。在股市成长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总量增长了近20倍,人均收入增长了十几倍,但在股市中获得正回报的普通股民有几成?前段时间媒体关注的“股民10年亏钱120万”话题,既是个例也反映出普通投资者的基本状态。而另一方面,却是公司超额募资、股东巨额套现、内幕交易和造假丑闻不断、机构获利不菲——这种对比,不就是狼吃羊吗?

  权力越大的地方腐败就越重,如果这种权力能左右利益,那么带来的腐败更是无法想象——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那些腐败和利益输送,正是权力集中的产物(我们相信其中不少是临驾于证监会之上的权力)。

  资本市场发展至今,上世纪90年代初“试验田”使命早该完成,现实已经证明了资本市场总体上是成功的、对社会有利的。股市已经是中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历史不可能再选择“搞不好就关”,因此,我们对资本市场“试验性”的观念也该被彻底扭转,代之以爱护并努力促使其完善的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证监会新任主席郭树清身上承担的最大使命,不是对当前证券管理制度的修修补补,也不仅是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添砖加瓦,而是把资本市场彻底带出“试验田”,使之进入常态化。在我们看来,“试验性”终结的标志,是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完结,是上市公司市场化的退市制度,更是证监会完全退出市场参与,成为一个纯粹而尽责的监管机构。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