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家机构荐而不保 14名保代或再吃罚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1 23:26 来源: 投资者报《投资者报》分析员 杨秀红
民生证券两名保荐代表因为上市公司科冕木业的业绩变脸受到证监会处罚,这个处罚原因是保代制度建立以来首次出现,然而,公司IPO后业绩变脸在A股市场却不是什么新鲜事。
《投资者报》发现,在今年IPO的266家公司中,有65家上市后业绩(营业利润)出现下滑,背后涉及到29家保荐机构和128名保荐代表,或许这才是“荐而不保”保荐人的完整名单。
65只新股业绩变脸
证监会首次因为新股上市后业绩变脸而开出罚单,表明了证监会对于新股上市业绩下滑现象的关注。
其实,对于新股上市后业绩表现的容忍度,证监会曾在2008年发布实施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中就有规定:公开发行证券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的,证监会将对其保荐人进行处罚。后来,该规定的对象修改为主板上市公司。
由此可见,“上市当年营业利润下滑50%”应该是监管层在业绩上对新股设定的红线。而今年以来的上市新股业绩究竟表现如何?那些在路演和推荐书中被描绘得天花乱坠的公司,上市第一年的业绩是否如保荐人所吹捧的那般美好?
根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的统计,截至12月7日,A股市场今年以来上市的新股已达266家。但是,从三季报的数据来看,有65家公司营业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占比24.4%。
其中,业绩下滑最严重的公司是比亚迪。今年的三季报显示,比亚迪前三季度营业利润为4.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84.4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3亿元,同比下降85.5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仅为1.83%,同比下降12.05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公司远不止比亚迪一家。还有迪威视讯、天喻信息、方正证券、华锐风电、吉鑫科技和旗滨集团等7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下滑50%以上。
如果今年四季度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没有起色,其年报营业利润下滑达到50%,势必将触及上述监管红线。其中,后四家属于在主板上市的公司,其保荐机构及保代有可能会面临证监会的处罚。
29家机构荐而不保
新股上市不久业绩就变脸,此前鼓吹其未来成长性的保荐机构自然难逃其咎。保荐就是需要有保有荐。然而,现在看来,保荐机构“荐而不保”的现象非常严重。
据我们的统计,今年上市的266家公司分别被54家保荐机构承揽。其中,65家前三季度业绩变脸公司中,背后涉及的保荐机构有29家。
从保荐项目业绩变脸数量情况来看,涉及业绩变脸公司最多的是平安证券和国信证券,这两家券商保荐的公司中,前者有10家和后者有7家业绩下滑,分别占到保荐总数的29%和23%。
如果从保荐项目变脸概率(业绩变脸公司数量占保荐公司数量的比例)来看,最高的是瑞银证券,其保荐项目业绩变脸概率达100%。
瑞银今年保荐的两家公司都出现了业绩下滑,包括前文提及的比亚迪,还有一家是庞大集团。
并且,上述今年前三季度业绩下滑超过50%的7家公司中,牵涉的保荐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证监会处罚的对象。比如,迪威视讯的保荐机构中信建投、方正证券的保荐机构平安证券等,这两家新上市的公司前三季度营业利润均下滑了7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被本报质疑的保荐项目业绩变脸概率大的东方证券,今年保荐质量有所提高,其保荐的5单中有1单净利润出现下滑,该项目是今年1月上市的天瑞仪器,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6.9%。
14名保代或再吃罚单
客观来讲,对于保荐项目的业绩变脸,负有直接责任的其实是全力助推该项目上市的保荐代表。从证监会历年在保荐项目上开出的罚单来看,其处罚重点也是保荐代表而非保荐机构。
根据证监会网站相关统计信息显示,2004年以来,证监会在保荐项目上共开出56张处罚单,其中只有5张是针对保荐机构的,其余则均是针对保代本人。
那么,在今年业绩变脸的上市公司背后,又会牵涉到多少名保代?根据我们的统计,每家IPO项目都有两名保代,65家业绩变脸的公司背后的保代有130名。
其中,平安证券的罗腾子和周宇负责的保荐项目中,分别有2个项目出现业绩变脸。因此,这些业绩变脸的公司最终涉及到的保代有128名。
这些保代中,最有可能受到处罚的是保荐项目下滑超过50%的公司。而前三季度业绩符合这一条件的7家上市公司,共牵涉到14名保代。
由于比亚迪业绩下滑最为严重,所以其两名保代——瑞银证券的丁晓文、汤双定最有可能吃到证监会的罚单。
此外,还有4名保代也很有可能受到处罚。分别是迪威视讯的保代常亮、冷鲲,方正证券的保代陈新军、刘哲,原因是这两家公司营业利润在今年前三季下滑都超过70%。
虽然后两名保代已经从所在券商离职,不再担任方正证券的保代,但是如果方正证券全年营业利润下滑50%以上,这两名保代仍有可能受到证监会处罚。因为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是原保荐代表人在具体负责保荐工作期间未勤勉尽责的,其责任不因保荐代表人的更换而免除或者终止。
利益作祟处罚过轻是主因
虽然证监会有相关处罚规定,但为什么还有很多公司上市后立马业绩变脸?为什么仍有很多保荐机构及保代在IPO过程中不尽责?这主要与两点相关,一是保荐业务带来的高收益,另一个则是因为监管层处罚太轻所致。
保荐业务的高收入可谓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非常风光的职业。就保荐机构而言,其在保荐项目中,能拿到不菲的保荐和承销费用(注:绝大多数保荐机构兼任保荐项目的主承销商)。
根据Wind资讯,仅在IPO一项上,今年投行们拿到的保荐承销收入就多达123亿元,占今年上市新股全年募集资金额的5%。每推荐一家公司成功上市,投行拿到的保荐和承销收入就有4600多万元。
就承销收入占营收比例来看,目前部分公司的承销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半壁江山或者更多。各大券商2010年的年报显示,去年保荐承销数量最多的平安证券,其拿到的承销收入多达24亿元,占其全年营业收入的63%,瑞银证券的承销收入也占其全年营收的49%。
在高额承销收入的诱惑下,保荐人很难保持中立,从而就会出现荐而不保的现象,也会出现公司上市后业绩即变脸的现象。
就第二个原因而言,保荐人IPO过程中不尽责现象之所以会屡教不改,与证监会的处罚太轻有关。
根据证监会网站的保荐监管信息统计,自2004年以来,证监会共对保荐人(包括保荐机构和保代)开出过56张罚单,但是其处罚措施却明显偏轻。大多数是“谈话提醒”、“ 出具警示函”等,这类不痛不痒的处罚措施占比达到73%。
由此看来,高利益作祟和过低的违规成本是目前保荐人只荐不保、公司上市前粉饰业绩上市后业绩变脸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