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浙江资本热衷壳资源 20亿元囤五家上市公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5:01 来源: 证券日报

   编者按:近年来,浙江产业资本热衷资本运作,今年更是当仁不让:银泰系举牌鄂武商,闹得双方对簿公堂;浙江新世界囤壳*ST九发;金昌投资曲折控股*ST铜城;诸如ST德棉、旭飞投资等大股东纷纷易主。幕后主角均是浙江资本,浙江系产业资本的实力与野心毕现。在经济形势并未明朗、各类运营成本加重的背景下,同时随着A股不断扩容及全流通时代到来,投资实业还是进军资本市场,浙江产业资本率先而为,背后藏着怎样的机遇和风险,值得一一梳理。

  本版策划:张志伟 撰稿人:胡潇滢 谢静 桂小笋

  浙江资本热衷“壳资源” 20亿元囤五家上市公司

  壳资源一直是是资本市场的稀缺资源,购买一个已经具备上市资格的“壳公司”,以获得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机会,成为许多企业上市的“便捷”渠道。

  浙江资本对于证券市场的狂热一直未减,今年以来多个浙江资本成为“ST公司”的幕后主角,兵分多路囤积“壳资源”。

  8月31日,*ST铜城昨日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确认浙江金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昌投资)入主,成为今年以来第五家被浙江系企业举牌的“壳资源”上市公司。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浙江资本斥资近20亿元囤“壳资源”。

  9个月斥资20亿元囤壳资源

  年初至今,浙江资本在资本市场斩获5家壳公司,投资总计约20亿元。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的A股市上,各种重组消息都能带来短暂的股价飞涨,早就一大批一夜暴富的大股东。

  8月31日,*ST铜城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金昌投资成为实际控制人。2004年至2006年,铜城集团连续 3 年亏损,股票已于 2007 年 5 月11日起暂停上市。2009年,*ST铜城曾经筹划过一次重组,并与铜城集团实际控制人北京市大地科技实业总公司控制的锦绣大地进行了商谈,拟发行股份购买锦绣大地 100%股权,但由于拟注入上市公司资产存在瑕疵,原重组事项不能继续实施。

  8月24日,金昌投资以1.62亿元协议收购锦绣大地和通力合电分别持有的*ST铜城第一大股东兴业玉海38%和35%股权,持股比例增至98%。由此,金昌投资通过兴业玉海间接持有*ST铜城3700万股,占总股本的17.17%,成为实际控制人。金昌投资表示,将积极筹划*ST铜城资产重组事宜,并将根据重组的进展情况,适时调整公司主营业务。

  浙江民间资本充盈,同时浙江省民营经济非常活跃,除*ST铜城外,今年浙江资本还有四次“囤壳”举动。

  今年2月10日,温州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以4.21亿元受让江门资管局持有的ST甘化6400万股股份,成为ST甘化第一大股东。2月15日起复牌的ST甘化股价随即刷出了连续8个涨停板的骄人业绩。截至3月18日收盘时,公司股价报收于13.28元/股——25个交易日内已累计上涨72.16%,换手率高达120.60%。截止到昨天,ST甘化股价为11.14元/股,温州德力西当初以6.59元/股的价格入股,已经浮盈2.9亿元。

  今年,5月12日,因重大事项停牌的*ST九发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中银信投资有限公司将所持公司股份中的3740万股转让给浙江新世界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浙江新世界’),转让价格约为1.9亿元。转让完成后,浙江新世界将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

  浙江新世界成为成为*ST九发第一大股东后表示,受让*ST九发股权系财务投资,且未来12个月内没有对主营业务重大改变或调整的计划。

  继*ST九发之后,浙商廖春荣以2.458亿港元受让旭飞投资大股东椰林湾的控股股东香港远基100%股权。由此,廖春荣通过香港远基间接持有旭飞投资1748.96万股,占总股本的18.18%,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巧合的是,廖春荣旗下核心资产为上海银润控股,亦属房地产业务。廖春荣表示,未来12个月内对旭飞投资未有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今年7月,ST德棉大股东德棉集团将总计50.29%的股份分别转让给浙江第五季、东景投资、森福投资。其中,第五季实业拟斥资4.64亿元受让25.57%股权,斩获控股权。尽管第五季声称未来12个月内拟对公司实施资产重组,但其旗下资产规模偏小,尚不具备资产注入能力,很可能将借助“外力”实施重组。

  房企占据借壳主力

  浙江资本今年“囤壳”案例中,出现多家地产企业,比如*ST铜城的新东家,金昌投资系财务投资公司,并无主营收入,其实际控制人潘政权的核心资产为浙江金昌房地产集团,并有零星的酒店业务。除此之外,*ST九发的新股东新世界主营亦是房地产。

  分析人士指出,之所以在浙江资本今年“囤壳”的案例中,出现多家地产企业,这或许也是在房地产调控背景有关。但是,鉴于这些壳资源受限于证监会对其资产注入的限制,风险很高。

  根据2010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十条”,“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证监会也曾于2010年8月公布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

  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受制于上述条令不得不放弃、撤回和终止与房企的重组计划,9月5日, *ST北生也撤回了涉及金额高达35.2亿元的重组申请。除*ST北生外,ST琼花也曾于8月8日发布公告称终止重组计划——其原拟以6.49元/股价格向国信集团非公开发行6.53亿股,购买国信集团持有国信地产100%股权,涉及再融资金额42.38亿元。与此同时,包括ST国药、ST德棉、*ST远东和*ST吉药等4家涉房企的再融资计划也相继搁浅,分别涉及的再融资金额为27.1亿元、26.4亿元、4.22亿元和18.56亿元。

  在资本市场上,不乏借壳成功的案例,例如金融街2000年借壳重庆华亚成功转型为一家绩优地产公司,并且包括泛海建设、万通地产、华远地产、首开股份等地产公司,都在近年来通过借“壳”而得以上市。但是分析人士也指出,掏巨资“买壳”、举牌也蕴藏不小的风险。例如,浙商朱关湖入主*ST广夏后风波不断,最终将*ST广夏推至破产重整程序,至今命运叵测。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