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王亚伟被指负气离职 中信证券或顺势立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3 10:37 来源: 《环球企业家》杂志

  王亚伟,真的走了

  王亚伟“负气”离职?中信证券“顺势立威”?

  《环球企业家》记者 沈旭文

  5月7日,原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兼华夏大盘及华夏策略基金经理王亚伟召开离职“恳谈会”;

  5月11日,华夏基金公告总经理范勇宏正式离职;

  同一天,华夏基金公告组建第四届董事会,三位任职11年的独立董事离职。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华夏基金的人事变动牵动着整个基金行业乃至资本市场的神经。

  作为目前公募基金行业中执业时间较长的基金经理之一,王亚伟因过去六年多来“创造了迄今难以复制的投资业绩”而被不少投资者冠以“基金一哥”的名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视为公募基金行业的象征性人物。

  而此番“一哥”突然“离席”,在引发市场人士对其离职原因的众多揣测之余,也让不少普通投资者对公募基金未来的发展前景“顿生狐疑”。

  然而,一些基金业内人士却对王离职所引发的轰动效应感到“疑惑不解”。“王亚伟是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但也仅此而已。”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我看不出他的离开会改变什么。”更有业内人士直白地表示:“王亚伟只是王亚伟,他的离职是个人职业选择,怎么可能影响我们行业。”

  而作为王亚伟昔日的同僚与下属,部分华夏基金员工在此事上的态度则可谓微妙。“确实很遗憾,王总的离开对华夏是不可弥补的损失。”一位华夏员工在发出上述感慨后,却又意味深长地强调,“王总离开,华夏还在,而且现在也是华夏一个发展的新机遇。”

  机遇或未可知,但变化却无可避免,随着王亚伟离职、范勇宏请辞以及随之而来的董事会重组,华夏基金这家资产规模位居行业榜首的公司,其内部的权力体系显然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调整重构。大股东中信证券在董事会内绝对优势地位的确立,也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华夏基金管理层其他成员在这场变革中的去留动向,同样有可能使王亚伟离职的“冲击波”持续延展。

  离职

  “我可以发誓,我真的不比你们早知道范总、王总要离职的确切消息。”4月底,面对媒体就王亚伟离职内情的“穷追不舍”,一位华夏基金中层颇为无奈地抱怨道。不仅是他,包括华夏基金一位副总经理及一位董事在内的多位高管也均表示,在4月下旬王亚伟离职传闻出现前,并不清楚他有离职的想法。

  “4月25日,媒体上就有大量王总要离职的传言。但我当天就在公司见过王总。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回忆王亚伟离职前的细节时,前述华夏基金内部员工表示,“一年传好几次王总要离职的消息,加上一月刚辟过谣,当时觉得这次也是假的。”

  然而在两天之后,这位华夏内部人士在4月27日获知,王亚伟这回的“离职”或许不再是传闻。“当天的会议、工作都还正常进行。没有人会拿这种事情去四处求证,但下班时有同事私下说,王总管的华夏大盘五一后可能要换管理人或者增加新的基金经理。不过华夏策略是否调整还不一定。”这位华夏内部人士表示,“王总管华夏大盘好几年了,如果真换人,那么事情肯定不寻常。”但此时,华夏基金官方仍旧对王亚伟的去留保持沉默。

  谜底最终揭晓于4月29日凌晨,原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向几家媒体证实了王亚伟离职的消息。而华夏基金内部的大部分员工也是在此时才确信,王亚伟真的要走了。

  在被问及消息证实后是怎样心情时,这位华夏内部人士坦言:“稍微有点错愕,但也不奇怪了,觉得这是迟早的事情。”不过一位入职不久的华夏投研团队员工则用“当头一棒”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木秀于林,风必折之。我一直觉得王总是公募基金行业最顶尖的人才,可这样突然离开,我当时是很痛心的。”

  五一假期结束后,仍有华夏基金员工表示,在公司内见到了处于工作交接阶段的王亚伟。而据其中一位员工观察,此时的王亚伟“像往常一样,神情轻松,但行色匆匆”。而关于公司及大股东会否慰留王亚伟的疑问,也成为部分员工私下议论的话题。

  “华夏董事会就是董事长王东明、范总和三位独董,范总也要离职,要挽留也只能董事长出面。”前述华夏内部人士指,“听说董事长也没有强留,大股东也没有太多意见。毕竟人各有志。”对此,王亚伟在媒体恳谈会上,也用“这次离职董事长也很关心我,但最终尊重了我个人的选择”一语带过。

  不过,一位基金业资深人士则认为:“如果华夏基金大股东或者董事会真要挽留王亚伟,那么在王亚伟提出离职前,就已经尝试了。以王亚伟这样的身份,公开提出离职,也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5月10日,即王亚伟就离职召开媒体恳谈会后的第三天,一位华夏内部人士称,王在公司办公室内的个人物品已基本被清理一空。“听说钥匙都交了。之前说王总担任顾问,会保留办公室,但现在也不知这会如何处理。”

  动因

  正如华夏基金内部人士所言,王亚伟离职的举动,虽然在时间点上显得突兀,但在逻辑上却并不令人意外。尤其是紧随其后的范勇宏及三位独董的同时离职,更使得这场人事变动背后的“线索”隐现。

  “亚伟此时走,我看是负气。”一位接近华夏管理层的人士表示,此次与王亚伟同期离职的独董几乎都是从2000年左右便参与华夏基金管理的核心成员,“2002年股权持续动荡、股东频换的最困难时期,他们都没走。现在风平浪静,突然集体离职,你能说是个人行为?”

  在王亚伟开启“投资神话”的2006年,中信证券也开始了对华夏基金股权的收购。期间尽管遭遇包括此番离职的华夏基金独董的强力反对,但中信证券仍于2007年下半年顺利确立其在华夏基金的控股地位。然而直到近半年之后的2008年3月,华夏基金才重组董事会,并由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兼任华夏基金董事长。

  而此时的王亚伟也已凭借华夏大盘精选226.24%的惊人投资回报率勇夺偏股型基金排名桂冠,并跻身一流公募基金经理的行列。可也正是从当年年底起,有关王亚伟投资风格不获大股东认可的传闻渐次在基金行业流传开来。

  2008年至2010年,王亚伟成为国内基金行业第一位连续四年保持旗下基金年终排名进入行业前十的基金经理。可与骄人战绩相伴的,却是上述传闻的愈演愈烈。“有好些传言都说,中信有人批评王亚伟就是靠重组题材,重仓押注,这种做法上不了台面。还有说法是,股东想让王亚伟接盘一只个股,但王不同意。”一位基金业资深人士表示。但对这些传言,中信证券和华夏基金均从未给予回应。

  不过,相比关于投资风格的传言,有关华夏基金管理层和大股东围绕薪酬、控制权及股权激励进行的博弈似乎更为确实,而作为华夏基金投研团队的象征,王亚伟显然也无法在这样的“暗流涌动”中保持超然。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亚伟离职“恳谈会”上,当有媒体问及股权激励的问题时,王亚伟也特意提到,“上午中信证券发出的公告里第三条也说了,支持华夏基金未来探索股权激励方面的挽留人才措施等,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信息。”

  “华夏的薪酬确实是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以高薪酬激励投研团队实现高业绩,并且最好引入股权激励,使公司业绩目标与高管进行捆绑,这也是范勇宏一直以来的主张。”前述资深业内人士表示,“但薪酬这么高,股东意见一直都不小。至于股权激励的问题,一个是行业规定,二是中信证券根本不可能松口。”

  2012年2月,一家名为“华夏人”的理财顾问公司的意外曝光,几乎直接将华夏管理层与股东方围绕股权激励等问题的“暗战”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中。据披露,这家公司正是华夏基金依托壳公司建立的负责销售业务的子公司,而这家公司的股权则由核心高管操控。有关华夏管理层试图借此曲线实现股权激励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这次事件曝光后,虽然华夏基金第一时间说华夏人没有申请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也没有实际业务,但却给了别人口实,也让华夏管理层很被动。”一位接近华夏基金的人士表示。

  5月11日,华夏基金重组董事会,范勇宏留任副董事长,中信证券研究部行政负责人徐刚、中信证券计划财务部行政负责人葛小波当选董事。这也意味着华夏基金董事会中,中信证券与华夏原管理层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冲击

  尽管王亚伟的离去,吸引了市场诸多注意力,但包括部分华夏基金员工在内的基金业内人士却表示,范勇宏的动向或许才会对华夏基金的未来产生真正的影响。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华夏基金能有今天的辉煌业绩,依赖的是范勇宏所建立起的一套机制与模式,“只要这套模式还在,99%的华夏人还在,华夏基金的发展就不会大幅偏离轨道”。

  一位华夏内部人士也表示,与其说是王亚伟成就了华夏基金,“倒不如说是范勇宏造就了华夏基金以业绩为王的激励机制,而机制又成就了王亚伟的传奇”。

  一个往往被人们忽视的事实是,尽管王亚伟等基金经理是华夏各基金投资下单的最终决策人,但王亚伟的背后,却伫立着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内规模最为庞大的投研团队。一位华夏内部人士表示,华夏基金的投研团队总人数超过60人,而平均投资年限则接近十年。

  而范勇宏对于业绩的高度强调,更使得王亚伟等业绩出众的基金经理,在公司内部获得了更大的资源倾斜。“很多基金公司的老总都认为销售比业绩重要,但范总就强调,关键还是在于业绩。”一位华夏内部人士表示,“华夏的公司文化就是谁有业绩,谁就有话语权。”

  不过,这种对业绩的追求,也让王亚伟这样的业绩明星陷入到“人为造星”的争议之中。自2008年起,华夏系基金就频频在投资时采取集团战法,对个股进行“围猎”。而在这一过程中,即有市场人士批评华夏为了拉高王亚伟的年终业绩排名,在三四季度使用多只基金拉高华夏大盘重仓股的股价,甚至为大盘精选“倒仓”。

  前述华夏内部人士也含蓄地表示,即便是在华夏基金内部,也有人对王亚伟的“明星光环”颇有微词。“有人担心,王总个人的光环过于醒目,会不会让大家忽略华夏本身的团队能力,也令公司里一些年轻的基金经理始终生活在王亚伟的阴影下。”

  对此,一位前华夏员工就称,“有些光环,或许是王亚伟本人也不愿戴上的,但如今公众对王亚伟理智的反应,却证明将王亚伟作为销售品牌的做法,确实对华夏基金的长久发展不利。”

  2009年,王亚伟曾被问及“会在何种情况下离开公募基金行业”,当时王的回答是如果市场发生变化,不再适合他的投资风格,他便会考虑离去。而今,当王亚伟最终选择离去时,市场或许变了,而他或许也变了。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