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 正文
新浪财经

连平:中国将长期面对输入型通胀问题

2011年07月26日 18:12 来源:新浪财经

“SAIF-CAFR金融名家讲堂年度盛会——《全球·中国:经济风险与投资策略》”于2011年7月26日在上海召开。上图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周一欢 摄)   “SAIF-CAFR金融名家讲堂年度盛会——《全球·中国:经济风险与投资策略》”于2011年7月26日在上海召开。上图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周一欢 摄)

  新浪财经讯 “SAIF-CAFR金融名家讲堂年度盛会——《全球·中国:经济风险与投资策略》”于2011年7月26日在上海召开。上图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以下为演讲实录:

  连平:中长期的问题,大家其实都提到了。投资如果居高不下,长期是难以为继的。实际上中国经济体已经足够大了,依赖海外的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是越来越难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每次出现一些问题,国内的问题是通过国外的额外的需求得到解决。再往前推进的话,我觉得有几方面的原因这个是难以为继。一方面原因是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欧洲本身自己也有一些问题,所以这个需求并不是很足。第二个,基数已经足够大,你在基数这么大的前提下,竞争越来越难了。有几个事情值得关注。第一个,中国出口增长速度是在往回调的,中国贸易盈余去年开始已经小于德国的贸易盈余,中国的经常帐户下盈余按百分比,也是小于德国。这是很值得大家关注的。换句话说,再往高端竞争,包括制造业往上走,其实上面的竞争是很厉害的,包括德国、日本、美国。出口导向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同时全球化的过程里,因为新兴市场较高速的经济增长,导致全球的大众原材料价格还是在上升的。全球的总体通胀水平虽然经济危机后有所缓和,但总体是向上走的,包括美国、欧洲,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中国而言,输入型通胀肯定是长期必须面临的问题。同时中国因为自己人口的原因,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中国本身面临的结构性通胀压力是越来越大的。往前走,中国GDP增长速度是一定会回落的。你这个回落,是一个缓慢的回落,下一个台阶或下半个台阶还是自由落体式的回落,下几个台阶,这个“下几个台阶”就是我理解的“硬着陆”。出去是缓慢的回落,比如从10%的GDP增长回落到8%到9%,花10年时间再到7%,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的增长前景,也可能对全球是一个好的前景。所以实施起来,还是蛮有挑战的。

  我讲几点挑战。第一个,虽然美国面临那么大的问题。一个月前去纽约见投资客户,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现在已经下来了。也有中国公司本身的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我感觉,如果短期出问题,我觉得一定是资本市场里面出现大的问题。实际上中国公司的估值是在下移的,而且下移非常快。大银行的估价,A股的估价低于港股的估价。A股大盘股的估价中枢实际是下移很快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资本市场再有其他的对银行的担心、对别的担心。从市场角度出发,实际更担心的是短期的问题,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其他的银行贷款、流动性到底有没有。这些是短期市场更为关心的问题。

  短期从目前的调控情况看,问题不是很大。无论是从刚才讲到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说还是房地产来说,如果说我们的政策维持是一个非常谨慎的、有序的、能够兼顾各个方面的调控,那么还不至于把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两个泡沫给刺破。短期经济增长维持9%以上,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中国的问题,现在应该说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关键还是一个结构问题。中国不担心经济增长动力的枯竭,至少在短期内来说是这样。因为投资的欲望还非常的强烈,同时投资可以从银行获得资金以外,还可以从非银行系统,我们称之为“影子银行”或者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甚至于从境外获得资金来推动他的投资。所以今年虽然在投资领域从商业银行来说对他的资金流入速度是减缓的,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依然保持在25%以上。这是明显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他的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投资的饥渴,对资金的需求。因此,造成了目前市场对资金需求量很大。但从商业来看,中长期贷款在银行的整个贷款余额中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这个也是长期以来很少见到如此高的比例。其实另一个侧面,就反映了银行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好,房地产也好,流入的这块资金总量是比较大的。但今年以来,已经出现了一个变化,就是短期贷款比例在明显上升。这个状况我们认为表明银行系统资金流入到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总的来说速度是在明显的放慢,已经在进行调控。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从企业来说,行业来说,只要真正把资金来源给切断,任何再好的企业恐怕都是无法生存的。所以说,如果要让这个问题以后中长期能逐步得到好的解决,比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是需要在一定阶段、有一定数量规模的资金能流入,保证这些合理的项目能继续进行下去,直到他最后形成产品。这方面,可能是一个例子。从宏观调控讲,他需要把这个问题看得非常透。并不是说我实行了紧缩措施,现在有这个问题,我就一股脑的采取非常偏紧的措施下去,之后就可以把问题解决。这往往会导致把泡沫刺破的效应。这种例子,过去美国、日本有过,国际上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短期看,如果能保持一个相对平稳既定的政策,适当做一些微调,不至于出现所谓的“硬着陆”,我认为7%以下的增长的可能性非常之小。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