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李稻葵:后危机时代的新开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1 16:11 来源: 新浪财经

  新浪长安讲坛第60讲,长安讲坛总第191期,做客专家是论坛成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他演讲的题目是:后危机时代的改革与开放。

  以下为演讲实录:

  第三部分是新开放,我们新的形势下国际压力很大的,怎么应对这个压力,也必须要有新的开放的姿态。走回头路是不行的。你说把国门关起来,不搞出口了,不吸引外资了,显然是不行的,显然中国的经济不能够继续的发展。

  因为我们毕竟仍然是一个落后型的,赶超型的经济,仍然需要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跟理念跟我们共同交流。答案一个,必须新的开放,新的开放怎么讲?三个字,高度总结就是走出去。走出去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直观的,字面上的走出去,就是我的资本要走出去,我们必须在全球范围之内配置我们的资源,在全球范围之内来谋划我们的资源的能源的粮食的难题,包括水的难题,是需要我们新的一轮开放的智慧。

  比如说粮食问题,你表面看,当然我们应该原则上保持自给自足,不能依赖国外的粮食。但是在大前提下,完全可以和一些周边的国家达成一些长期的协议,虽然我们的人不过去,我们不搞输出移民,我们不威胁你们领土的完整,我们不给你造事,我们知道周边的国家对我们还是很担忧的,因为仅靠在我们的土地上,有大量的荒芜的非常肥沃的土地。

  我们这边的土地,我们在边境这边,往往是我们的土地比较荒脊,因为我们人多。我们经过了十几代人的耕作,我们土地没有肥沃,一过边境一片绿色,经常是这个情况,而且荒芜人烟,耕地没人用,我绝对不是鼓励大家搞侵略,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但是在友好协商的前提下,我们的那些资本为什么不能够出去跟别人合作合作,不能跟人家订立长期的合同,你这个地方多种一点我们需要的粮食,我们多种一些你们需要的粮食,我们可以交换,我们可以给你提供一些技术的支援,资本的支援,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交通的职员,我们可以把基础设施给你修好了,我讲的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目的就是告诉大家走出去大有作为。当然走出去不仅需要资本,资本我们有了,我们的资本非常的充足,走出去最最需要的,还是我们具有国际化管理的能力,需要我们的眼光,需要年轻人,所以清华的学生一定要国际化,一定要有这个志向,年轻人一定要有这种志向,四海为家,现在的倾向,年轻人还不如我们那时候出国,很多年轻人觉得毕业以后出国不想出国,觉得出国很苦。我说的是去发达国家,还没有想到周边的一些在很多人看来比较落后的国家,出国的愿望更低了,这个不行,还是要培养一点国际的眼光,国际的胸怀。

  走出去的第二层意思,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的这种走出去,还有形而上的走出去,思想的意识要走出去。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什么环境?

  萨默斯说的很清楚,现在的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国际规则在改变的国际环境。国际金融关系需要制定新的全球化的规则。我们处在一个规则巨变的一个时代,国际规则,贸易的,国际金融的,这个国际上的国际的互相监督的,监管的制度,正在发生变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要走出去。我们的人要走出去,我们的生意要走出去,我们的研究要走出去,我们必须要参与这个过程,我们都懂,改革的过程是游戏规则改变的过程,游戏规则正在改变。咱们可不能躲着,国际规则改变让西方人去变,我们接受就完了,这是我们以前的想法。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们中国经济是国际规则改变,国际游戏规则改革的重大的利益相关者。很多游戏规则的改变是针对我们来的,是冲着我们来的。

  比如说现在国际上提的,全球经济指导性原则,很大多程度是对着我们来的。它提出来一个国家经常帐户的顺差或者逆差不能超过某个数。当然这是一个例子,它要提出来一系列的指标,以此来指导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很大程度是冲着我们来的。当然我们不能被动的接受,你必须要讲出我们的理由,提出我们的理由,讲出我们的研究,据理力争,把这个规则讲清楚,把这个前因后果讲清楚,把厉害关系讲清楚,讲清楚新的,不管你制定什么样的指导性原则,对世界经济会有影响,这个东西需要我们走出去。

  所以新的开放,我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可能我们关注的不够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要参与新的国际规则的制定,这些方面,坦率的讲,我们的准备,我们功课做的是很不足的。我们的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学术的,我们的理念的,我们教育的国际华程度。

  我们的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教育我们年轻人学好外语,学好国外的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学好国外的科学技术。我们的教育在国际化还没有完全转向,如何站在更高的层次来评判现行的国际制度。

  我们的教育远远没有达到告诉我们年轻人,如何在国际上,脸不红,心不跳,据理力争,讲出来每句话都有道理,让对方口服心服,咱们没这个。我们中国人习惯的讨论问题的方式是,你没有资格,你凭什么讲这个话,你回家去,你是什么,你代表谁,你这种跟人吵架的话,你自己回家了,下次谁还请你。在国际上你怎么能够这么样跟别人吵架呢?这不是国际上真正有效的吵架的方式。

  在国际组织里边,你这个行长是法国人,你代表的是法国的利益,你没有资格来当IMF里的一把手,你回家去,那就不用讨论了。这就是我们讨论的是,互联网都是这样的,充斥这样的看法,我说的还客气呢,很多人还谩骂、攻击,这个是我们缺乏的。

  咱们的教育,我做自我批评,我也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我做自我批评。我们的教育没有教给年轻人怎么去辩论,不懂得怎么变乱,不懂得怎么说服别人,不懂得在一个大众场合下,来赢得听众的支持。

  比如说现在坐着另一个人,我的观点跟他的观点不一样,如果我们俩个争吵的话,你们是观众,你们是听众。如果我跟他撕破了脸,我骂他,你们肯定会认为,至少我想大部分认为,我没道理,我的观点最后得不到表达,咱们缺这个,中国人缺这个。也可能从某些著名的文学家开始就缺这个。

  用文学家的方式讨论社会问题,在国内也罢了,到国际上你跟人讨论讨论不行的,真的不行。我们很多的同行们,在国际上,据理力争,确实理直气壮,确实跟别人讲,讲了半天,别人不知道怎么回应,恩啊就行了。你的观点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所以这件事我觉得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就是怎么样参与国际经济和金融制度的制定。怎么样在它这个制度变迁的游戏规则下,跟它据理力争,跟它讲出我们在国际上具有信服力的一些话。

  如何能更好的参与国际社会的国际制度的讨论?这件事关系到中国到底能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大国,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在国际上能够站得起来的大国,21世纪是不是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世纪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如果真正能够树立起来,21世纪如果经过了七八十年的演变,如果到了本世纪的下半叶别人承认了,中国确实厉害了,一定有个必要条件。一定是你中国有竞争力,在国际上,不仅得到别人的承认你厉害,你中国有竞争力,中国人很厉害,很勤劳,中国的母亲很会教育孩子。

  而且更重要的是,你中国人讲出来的话,别人信,别人听,中国人的一套的管理方式,中国人的改革的办法,中国人的社会管理体制,在其他国家,除了西方国家之外,有号召力,有感召力,甚至于西方国家某些人都号召要研究中国,所以这件事情太重要了。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恐怕应该站到这个角度上考虑这件问题。

  今年是我们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说过去10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忙活一件事。高度概括,清华的百年校庆不是清华的事,是咱们共同回顾,共同反思的一件大事。

  过去的10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清华也好,我们隔壁的北大也好,都在忙活一件事,就是民族的复兴,我们救亡和发展。现在不一样了,再展望未来100年,我想我个人的观点,像清华这种学校学校,至少我作为校友,我想我们的任务,恐怕并不是简单的证明我们是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好证明的。

  如果中国经济起不来,如果中国的社会沦为二流经济,你怎么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哪有一个二流经济体产生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曾经的世界的一流经济,现在沦为了二流经济,它的大学我看也不见得是一流大学了,现在不是在卖文凭嘛。我看这些学校的,曾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过一流大学的国家,现在正在卖文凭,我说的绝对不是假话,它产生出来的硕士,我看再过几年就不值钱了。

  市场知道了,它的高等教育现在在缩减经费。所以你这个大学是不是一流,不是你说了算的,说到底还是你这个社会,你这个民族,你这个国家最后说了算的。

  所以我想我们的目标,再往下100年,可能是要在整个国家,全面复兴的过程中,去营造一套崭新的理念,去总结我们宝贵的经验,让它上升为在国际上具有感召力的一套新的价值观,一套新的理念,一套新的管理方式,让一些世界上的一些贫穷的国家,不像美国这么富裕的国家,知道如何再一个贫穷的国家,让老百姓过上比较宽松的现代化的生活,这才是我们主要的使命。到了那个时候,如果你这件事真正干成了,你自动就成了一流大学了。你不能用机械唯物主义办法证明。

  最新的排名据说清华把北大超了几名了。某家媒体,把清华的排名,在世界排名提高了几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到了搞百年校庆,不知道,有没有因果关系。我看这有什么呢,把排名提高了,还不是因为看到了中国的厉害,还不是看到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吸引了很多的留学生。

  奥运会之后,留学生人员大幅度上升,中国人高等教育有钱了,中国现在到处派留学生,中国的很多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是国外合资的对象。并不是我们自身的研究和工作短期内取得了,好像在我们过去看来,按硬指标排出来的指标的进展,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觉得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在国际范围内据理力争,营造一个,树立一个总结一个中国的理念,把中国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做法,尽管还在改善的做法,能够合理的客观的告诉这些全世界的其他人,这件事情是我们新开放的一个重点。

  最后讲学术界。学术界的新改革新开放过程中的任务,或者我们新的使命也好,责任也好,任务也好,还是两件事,其实我话已经很清楚了,逻辑很清楚了。

  第一既然中国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如此的复杂,中国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经济,已经逐步走向,至少力图走上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经济体。这时候不是恰恰的需要我们的学者,认认真真的,脚踏实地的去研究这个经济体里发生的非常独特,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确实很复杂,确实跟其他的国家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了。

  我还讲房地产的例子,你说全世界哪有一个国家,经济还比较穷,人均GDP穷,可是货币总量世界第一了,超过十万亿美元了。有哪个国家,是如此城市化的,农民工可以进城,可是不给他长期的居住权,小孩不能带进来上学。有哪个国家老百姓如此看重住房和土地?

  有一些人搞三四套十套房子,既不住,也不租,也不装修,当成收藏品,太独特了,真的太独特了。有哪个国家的老百姓,在股票市场上去买那个期权,明明知道期权已经没有价值了,还在最后一分钟炒作,太不理性了,太跟风了,没有了,这是太独特的中国特色了?   哪有一个国家,13亿人口,耕地如此之少,光靠土地供给增加来压房价,得要压到什么时候去?

  这都是中国的特色,你不针对这个中国特色去不研究,简单的照搬市场经济的原则,只知道想用供给和需求解决问题,哪能行。如果仅仅重复供给跟需求的话,那还要我们干什么?一本保罗萨米尔森打遍天下就够了。30年前高红叶先生翻译好了萨米尔森都不要去更新,第16版就行了。

  所以一定要研究中国实际的情况。现代的市场经济千差万别。德国人有自己控制房地产的方式,德国人这么多年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房地产过热,德国人,很多人工作了很多年,还是高高兴兴的租房子住,德国的房地产从来没有出过问题。

  新加坡的房地产搞的很好,政府的投资量,年复一年比香港多多了,老百姓也安心,新加坡大学现在比香港有竞争力了,这是我有了解,我有根据。我们今天跟别人搞竞争,竞争招聘教授,新加坡一给就给一个有海景的,120平米的房子,比香港的还好,香港现在也要交点钱,新加坡人家住房条件,比香港还好,工资比香港还高,当然新加坡的管理学院,人家的竞争力强。

  我们这儿可好,不仅没有房子,还得把人挤到五道口门口,四万到五万块钱一平米的房子,所以你怎么竞争得起。所以这些事情你不去仔细的研究,不去认真的研究。不说别的,我觉得作为做学术,作为一个学者,你都不可能有创意,不可能有更新,不可能有推进,你跟国外同行们交流,别人都不愿意跟你交流,你说的事我都知道了,你告诉我新东西,同行都不愿意听你的。你如果在那说中国的供给不够,这有啥。所以我觉得这些事情必须要突破。

  所以学者的第一件就是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用现代化的经济学的研究的方法,认认真真研究中国经济所碰到的一系列的复杂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欧洲的,美国的,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所没有碰到过的。

  第二件认认真真研究这个世界,睁眼看看这个世界,规则正在改变,对金融衍生品是不是要管,投资银行是不是要跟商业银行,国家一块监管。投资银行是不是可以搞自营业务,利弊何在?资本管制是不是要管,就是热钱涌入,是不是要收税。西方人都在研究这些事情,我们为什么不研究?

  世界上公认的宏观经济专家费舍尔做过IMF的首席经济学家,他以前绝对是保守主义,绝对是要反对资本管制现在做了以色列的中央银行行长,写文章反过来说应该搞资本管制,他的观点都变了。

  IMF最近也文章了,资本管制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支持的。我们还这么死报着原则不放,资本不能管制,就是资本开放,资本自由流动。我觉得这些不仅对不起中国也对不起世界,所以一定要睁眼看世界,一定要用我们的这些中国的研究,中国的视角,做好研究,去参与国际新的制度的建设。

  所以在这个时期我倒是觉得,并不是说经济学家们没有事可做了,确实有事可做。经济学家们现在备受攻击,我觉得很光荣,既然网民不能公开攻击一些政府的一些政策,攻击攻击我们无所谓,这怕什么,这有啥,这有什么。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咱们讨论就是了。

  我想更重要的是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真正做好我们民族,做好我们的教学,培养出一批新一代的国际化的,高层次的国际化的人才,走向世界,这样才能够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