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志宏:对商学院的信心源自对中国外来的信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16:23 来源: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2011年11月30日下午,由新浪财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新浪财经悦读会之“工商管理教育的反思”在人民大学商学院举行。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
伊志宏表示,对商学院未来更有自信,这份自信是来自于我们对中国未来有信心,中国会继续发展,中国企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因此中国的商科的教育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发言全文如下:
伊志宏:谢谢贺老师的介绍!我要跟大家介绍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们翻译这本书的背景,怎么想起翻译这么一本书,怎么就找到了这么一本书。
第二、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
翻译的背景,大背景是2010年11月份,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建院60周年,一年前我们就开始准备筹办这个建院60周年的活动,刚才新浪财经的“悦读会”的同志介绍,说中国工商管理教育20周年,这个不是特别准确,准确地说,MBA项目在中国是20周年,但是应该说管理教育或者说商学教育应该是历史更长的。从新中国成立来说,中国人民大学从1950年当时命名组建的时候就开始了商科教育或者说管理学科教育,也就是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前身,叫做工厂管理系、贸易经济等等,这几个学科的成分就是原来商学院的前身。当时我们在筹办商学院60周年的时候,大概就两个想法,一个就是总结过去,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因为人民大学的特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的定位是要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里的领导者,是这么一个定位。当然商科是应人民大学的定位与使命做人才培养的,我们当时一个想法就是要总结过去我们到底在办学上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第二个是更重要的,就是面向未来,面向未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快速发展,中国的商学院的教育应该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和全球的发展做哪些准备。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去年60周年院庆定了一个主题,叫做“变革的世界与商学院的使命”,这个应该说体现了我们想要思考的东西。在准备院庆的过程中,分成了大概两个方面,一是总结自己过去做的东西,再就是希望了解在全球特别是最一流的商学院,他们现在都在干什么,他们将来准备要干什么,就在整理这方面的东西。之前有过关于商科教育未来的变革和发展,有一些零零散散的东西,恰巧去年暑假,我们因为派老师去哈佛商学院参加案例教学的项目,当时我们派了四个老师,老师去的时候我就给他们带了一个任务去,你们来看一下最新出的著作里有没有符合我们这样想法的内容。后来我们有一个老师就买了两本书回来,之前我们其实查到了,就委托我们的老师带回来两本书。那时候这个书原书刚出版了一个多月,我就看了一下这书的内容,觉得是非常好的,马上就跟出版社的工商管理分社的社长迅速联系,令我特别吃惊,我们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所有的版权、翻译授权等等相关事情就搞定了,后来我们就开始着手翻译。
二、我说一下书的内容。
之前一流商学院对商学教育的反思应该从80年代就开始有,也有一些著名的著作和文章,我们前几年出过明茨伯格的一本书叫《MBA非管理者》,在国内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书。80年代、90年代对商学院的反思、思考甚至是批评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商学院本身限于它原来强大的传统势力,所以变革的声音也都是比较微弱的。但是这本书实际2008年是哈佛商学院一百周年,也是它的MBA项目一百周年,MBA项目从哈佛商学院1908年开始做,所以一百周年的时候,当时两位教授带着研究人员就领了这个任务,说你们来做一些总结,看看目前存在什么问题,他们做了大量工作,采访了商学院的院长、教师、学生和企业高管,方方面面跟商学院教育主要利益相关者总结了现在书的内容。
所以这个书和以往的这一类的书相比有几个特点,一是它做了大量的实证性的研究,全部都是一手资料,所有都是来自于跟商学院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第一手资料。第二个特点,我觉得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总结了商学院教育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机遇、方向。另外,它也非常细致地剖析了若干个一流商学院具体的办学特点以及正在做的变革的事情。这种很细致的剖析实际是特别有参考意义的,因为商学院在做这些变革的时候,其实都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商学院教育一直会面临研究和教学的关系问题,再就是教师的评价问题以及课程改革。商学院的课程改革会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老师有没有积极性去做这个事情,如果做这个事情面临了哪些障碍,因为老师都是非常狭窄的按学科训练出来的,你现在让他来做基于企业的实践以及企业实际管理面临的问题来教课,首先老师就没有这样的学术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推动这个事,要增加很多成本,面临很多阻力,它非常细致剖析了若干商学院在做这个事情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对我们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在做的过程中可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解决其实非常具有参考的价值和参考意义。
这个书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也受益匪浅,书翻译出来以后,我们跟国内的商学院的院长都有过很充分的交流,非常受欢迎。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全体老师和全体商学院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发了一本,现在有几个项目在组织定期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可能有一部分EMBA的同学和校友也都发了相关的书。
反思MBA教育其实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事情,我们的学生同样需要了解我们未来的商学教育的趋势是怎样的,用人单位、企业将来要接收我们的毕业生也是需要了解商学院未来教育的发展的趋势是怎么样的。所以其实希望这样的书的翻译出版为我们未来思考中国商学院未来如何发展、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做具有借鉴意义。
伊志宏:说到MBA教育面临的挑战,书的作者提出来的国际一流商学院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总结的八个方面,就是未来商学院如果要发展、要变革,重点要做的事情,我觉得对中国商学院来讲其实是同样重要的,只不过相比而言,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他们做这样的思考和变革其实有一点被动。为什么说被动呢?书里一上来就讲,MBA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它的需求下降、报名人数下降,特别是美国很传统的主流的项目的形式,就是两年制全日制脱产的MBA项目遇到了报名人数下降的情况,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多样化的办学方式,这是他们的一个情形。
再就是08年以后的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MBA是培养管理者,事实上一流商学院培养的MBA学生毕业生50%以上的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两大类,一是投行,二是咨询公司。这两个行业都是高薪行业,实际上超过50%了,越一流的商学院这个比例更高。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可能到企业做了管理工作,所以回应吴先生说的话,明茨伯格的批评其实是非常正确的,MBA说的培养目标和事实上的培养目标以及最后的出路、最后的就业其实是不一致的。金融危机以后,金融行业的就业、高薪的就业受到影响了,这个实际上一流商学院的反思变得有点被动。
而对中国来讲,我们还没到需求下降,大家对MBA的认识觉得不能给学生带来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应该说还没有到那个时候。我们现在整体上讲还属于比较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比较好的商学院的需求包括就业也都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为什么他们这样的反思、所说的问题其实对我们思考我们未来的教育应该怎么变革同样有意义。人家走的路径有一段可能是弯路,我们作为后来者,所谓的后发优势,可能我们能够知道他们走的过程哪些东西是我们可以有些跨越式的,有一些提前思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国外的管理教育,才总讲了,对管理的认识以及如何培养管理者,美国一百多年的历史,大概走过了几个阶段,从对管理者的培训,一开始就是师傅带徒弟这种经验式的传授,到开始有了学校,有了商学院,有了研究生教育,一开始的商学院也大概类似于培训学校,那时候可能跟实践结合很密切,但是这会有一个问题,特别是大学下面的商学院如果是这样一种模式,它的科学性不够,没有提升到科学性。在大学里,别的学科也会说你这样的办学,学术水平不够。所以商学院为了追求自己在大学里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后来大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就是提升它的科学性和学术水平。
接下来50年代以后就开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经过过去四五十年以后又发现也许这个有点走过了,就是过度学术化了,过度科学性,因此就导致在课程设计上可能就强调学术更多,而跟企业的实践和企业的问题反而开始有些脱节了。所以现在也才有了这个大的反思的背景。所以国外商学院已经走过了这些路以及他们认为目前面临的挑战对我们思考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伊志宏:刚才吴先生一上来讲他是学哲学的,虽然他现在办杂志,我想要办好这个杂志可能需要学学管理。
关于MBA教育或者EMBA教育的一些价值到底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我们还可以有一些讨论,包括我们在座的也有一些MBA和EMBA的同学。刚才贺老师说的那个话题,关于差距的问题,国内的商学院和世界一流的商学院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主要差距在哪些方面。我是这么看的,如果说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看历史的话,我们其实这个差距还是挺大的。除了才总说的,我们MBA只有二十多年,人家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肯定沉淀了很多东西,比如高水平的师资,现在无一例外,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一定是聚集了最优秀的学科老师,我们这方面有差距。再就是你的办学模式、教学的方式,哈佛搞案例搞了上百年了等等,其实这些方面我们都有差距。过去我们硬件上也有差距,但是最近这几年国内大学特别是商学院突飞猛进,改进比较多。这是差距问题,包括管理水平,我觉得我们这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我想,如果面向未来,我们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这个未来,商科教育的土壤一定是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商科教育其实特别有幸,我们在中国崛起,中国企业发展这么大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因此有特别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这个已经受到全球一流商学院的羡慕。十年前,我们跟哈佛商学院谈合作的时候,人家根本就不正眼看你,五年前可能稍微好一点,他们刚开始想进中国,现在一流商学院都进来中国,进来他们就是想赚钱。但是现在我们再去跟他们谈合作的时候,最近我们在跟耶鲁大学管理学院谈合作,我们自己的感觉,我们跟他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我们把过去几年在我们的EMBA项目、MBA项目和培训项目上做的一些事情跟他们一讲,我们感觉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所以面向未来,我觉得中国大学的商学院特别是前面几所大学商学院,应该说跟世界一流大学商学院的办学水平的差距在迅速缩小。所以我觉得很快我们在可以看见的将来,我们有赶上的希望。
伊志宏:我们分宜成了知、行、省,英文就是knowing、doing和being,这种反思其实主要集中在这三个维度上,过去的商学院在主要做的工作是在知识上,就是knowing的层面,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在知的上面也有一些需要反思的东西,比如过去教给学生很多模型化的东西,就是很完美的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有很多假设条件的模型是怎么回事,学生并不知道现实当中可能跟这个模型也差很远。所以在知识里,其实也需要补充很多东西。但是更重要的,在过去的商学院教育当中可能缺失或者特别不重视的两个方面,一个是doing,就是行动的能力,提升学生行动的能力,学生可能学了一大堆知识,到企业以后,很会分析,但是这个事怎么干,怎么实现,他没有这样的能力。再就是being,我们翻译成省,实际更多的是讲你的道德、修养、伦理、责任感、态度等等这些方面的教育。过去在原来的培养里更缺失,现在看起来这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将来培养的是管理者,培养的是企业家,企业要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它的社会责任等等,这些实际上是第三个层面的问题。
这是海外商学院过去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有后发优势,我们恰恰能够在我们未来的发展当中就尽快地把后面的这些可以补上,我们怎么样能更强调MBA教育、EMBA教育当中如何提升能力,培养这种行动的能力,更强调责任、态度、道德等等这些方面的培养。
伊志宏:这个版本是08年重新梳理的时候征求了老师的意见、同学的意见、校友的意见甚至一些主要的雇主企业意见,最后定了这么一个版本。从商学院来讲,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搜到的是全球唯一的一个表述的,表达了这么几个意思,其实跟刚才讲的MBA教育的三个方面也是相结合的。作为一个大学下面的商学院,要受人尊敬,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的功能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这是我们的职能所在。我们一定要在你的职能上、工作上做到最好,才能受人尊敬。所以我们在比如科学研究,结合中国实践的科学研究,我们希望做到最好。然后我们的人才培养,对学生的教育是希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而且将来这些学生出去,应该说符合人民大学的社会栋梁的定位。再有,我们通过老师对企业的服务、对社会的服务,也受到尊敬。
除了这三个方面以外,我们还特别强调在我们的学生教育当中,我们的科学研究当中,还有我们的学院管理当中,其实希望特别强调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来做事。当时的背景可能是很多的中外都一样的,比如说有些企业出一些问题,为了利润不择手段,中国有很多,海外其实也有很多,所以商学院也因而受到质疑,到底你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也特别希望强调我们将来培养的学生其实要更注重这些方面。我们也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在这方面成为商学院的一个典范。
伊志宏:才总是我们这儿毕业的博士,应该说是曾经的校友,现在也还是商学院的兼职教授,是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刚才唐炜是我们现在在读的EMBA学生,还表示了对商学院未来发展的信心,也让我们未来做事情能够更有自信。
其实这份自信,大背景是来自于我们对中国未来有信心,中国会继续发展,中国企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因此中国的商科的教育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人民大学以及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办学有自己的特色,人民大学多学科的社会科学的这样一种综合优势为商科人才的培养、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特别好的多学科的支持。再从商学院本身来讲,刚才说的愿景是成为最受尊敬的商学院,还有一个使命,我们实际强调亮点,就是立足中国实践,立足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要有国际视野,要有全球化的眼光,培养的学生希望是未来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够领导中国的企业发展的人才。
从吴先生的话中,我发现了好几个将来我们可以合作的机会,他谈到了联想最近几年的发展,联想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我想可能媒体人会有特别敏锐、独特的眼光来发现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的热点问题。商学院的老师其实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有学术背景的一些支持来合作,做一些研究,研究到底中国的企业在走向国际化、全球化过程当中,跟海外其他的企业相比一些共性的问题是什么,一些独特的问题是什么。刚才他讲到了现在的企业第一代的企业领导人的特征和特质,实际这是讲领导力。我们专门有一个系的老师就是研究组织行为和领导人的个人行为,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而且中国最近这些年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企业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交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其实都碰到了这个问题,会有很多挑战,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碰到什么问题。其实商学院在过去的这些年做很多努力,试图能够把我们老师的研究和企业的现实问题有更紧密的结合,所以我们提倡老师在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发现有用的研究问题、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做科学研究,然后再把它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这样几方面就结合起来。
归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人民大学的校训叫做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践当中寻找真理,这个用在商学院是特别合适的。有上述几个方面的支持,所以我觉得实现我们的愿景和使命应该是很有信心的。
伊志宏:我们要多学点哲学。
伊志宏:刚才讨论的时候已经提到了明茨伯格,明茨伯格是一个现在还在世的管理学大师,对战略管理其实有非常精深的研究,他的特点就是他自己不仅做研究,他从对管理的认识到对怎么样培养管理者的认识,他自己就想做做实验。所以他就在90年代中期做了一个IMPM(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这个项目是几所学校参与的,有加拿大的明茨伯格现在工作的大学、英国一个商学院、欧洲的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在日本还有一些过去合作的单位。我们因为看那个书,叫《MBA非管理者》,看到他花很多篇幅介绍这个,我们当时也在想,中国未来的MBA教育改革的方向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就开始去了解这个项目,去学习。06年我们去INSEAD专门听课,就开始有一些接触。再后来,我们感觉整个课程从对原来的MBA存在问题的一些批评到怎么样做MBA教育,我们觉得有很好的理念,于是我们就把这样一些理念中国化、本地化,所以我们开了一个CMPM(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首先是说中文,因为那个项目大概每年招三四十人,都是跨国公司参加,首先是英文教学,我们找国内有没有这样的企业愿意参加,让整个管理层去参加,发现都会说英文的企业也不是特别好找,但是有需求,我们于是就做了这个中文的版本。应该说花了非常多的心血在这里,但是这个班从06年就开始有想法,花了大概两三年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最后第一班在09年开班,开班的时候,明茨伯格教授专程赶过来,在苏州开的班,来参加这个项目。这个班到今年应该是刚有第一期毕业的学生。
我们是带有一种探索性和实验性的想法来做这个事,但是做下来以后,使我们对未来管理学教育应该怎么做更有信心了。这个项目做得比较成功,同时我们现在也在跟IMPM合作,其中有一个模块,每年5月份要到中国来上。简单来说,IMPM也好,CMPM(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也好,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跟传统的MBA或者EMBA不一样,过去的MBA/EMBA的课程是按功能设置的,按企业的功能比如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市场营销等等,是分着的。实际上说简单一点,同学可能不大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置,从学校角度来说是因为在过去这些年商学院的发展是因为老师都是按照学科来训练的,我就是学市场营销的一个博士,我是财务或者金融的博士,我只会讲这个,不会讲别的,所以我就教这个,所以就设置了这样的课。这样如果对应很成熟的大公司,功能很清晰,这样对应专门的部门,应该也没问题。但是对于众多的快速成长的小公司以及更高职位的管理者来讲,他发现你去面对一个管理问题的时候,不会说我得想想,这是一个营销的什么问题,这是一个运营的问题,我得用哪个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定不是这样的。所以管理的问题一定是综合的问题,所以对管理者来讲,他有这样的知识的培养固然重要,其实更重要的是怎么样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实践问题来梳理出来,来把最核心的关键问题找出来,然后怎么样去解决,要具有这样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一些认识,IMPM和CMPM(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是分成五个模块,这五个模块叫做练达模块、反思模块、合作模块、分析模块、行动模块。只有分析模块大概有几门最核心的课,比如战略思维、财务分析等等,最核心的会有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剩下的那几部分完全是不一样的,它其实是围绕着管理者的心智培养、管理者的能力的提升,是围绕着这个来设计这个课程内容的。
因为IMPM在全球过去一直是非主流的,做得也很艰难,我们把创新项目引进来以后,参加项目的同学的反应使我们特别增加了对这个项目的信心,以及我们认为这个应该是代表了未来管理学教育特别是在EMBA这个层次上的教育的方向。我们现在也在把这样一些理念以及一些元素在向MBA项目和高管培训项目再去复制,在可能的条件下再做一些复制。
伊志宏:MBA叫做SAIL计划(启航计划)计划,也是为了好记,在市场上也比较好识别,Spirit,我们叫做理念塑造,可能对应刚才讲的MBA改革里的being部分,实际希望在MBA教育当中更强调道德、责任、伦理、态度这样一些东西,A是action,就是行动能力,对应doing的部分。第三个是I,其实两个意思,一个是internationalization,希望这个项目给大家更多的国际理念,还有一个意思是integration,就是整合,管理问题是综合问题,大家不仅学了一些学科知识,应该有一些整合和综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L是learning,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即使MBA的同学,也大多都有五六年、六七年的工作经验,他应该把他的工作经验甚至他管理的经验自己带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互相分享,有一个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这个SAIL计划(启航计划)是09年推出的,希望作为未来我们MBA项目培养的一个方向去努力。
另外一个是SOAR(飞翔),飞翔计划在我们做了CMPM(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项目以后,把里面有些理念比如说强调理念、人文、反思等等,把这样一些元素体现在普通EMBA的培养当中。
提问:我也是人大的校友,非常开心。院长对出版《MBA教育再思考》这本书一定会给MBA国内的教育行业会带来推进作用,肯定会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因为目前看起来似乎有些低谷,但是不重要,我觉得人大是一个领头羊,同时人大商学院也是一流的。我毕业以后这两年看到我们的同学和商学院确实在朝着这个令人尊敬的路上在不断进步。比如唐炜同学,作为他的老板压力就比较大,因为他从商学院已经学习了,知识很先进,更新得很及时。
但是我提一个问题,就是问我们伊院长,在欧美多数商学院都开设了与商业伦理相关的课程,但是中国很多商学院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公司的道德操守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您认为作为商学院的课程设置来说是不是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我想作为企业来说,是不是也存在这方面的一个补充?才总作为企业的代表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谢谢!
伊志宏:首先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在商学院的课程里有这样的内容,但是这个课怎么去上,这个其实是需要费很多的脑筋。我们希望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难道我们上一门课就能解决问题吗?有的学校也有过尝试,比如加一门这样的课,感觉这样的课也不大好上。我们后来想,我们用另外一种办法,这种强调,从刚才我们说MBA的培养方案、EMBA的培养方案里其实都有这样的理念在里面。这种培养,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培养,比如说我们在学生入学考试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的内容。那天我们在课上讨论还在说,比如你如果是做会计的,老板要问你,你能不能帮我做假账等等,实际在入学考试的时候,我们就希望有这样的内容。
后面的课程设计,商学院目前没有采取开一门专门的课,但是我们希望在主要的课程里都要体现这样的内容,无论是会计、营销等等,所有的课里,希望加这样的内容在里面,通过这个课程。
另外,现在我们还有一些活动,包括一些学生的实习,跟企业调研等等活动当中,也希望加进去这样的元素。
大家现在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怎么样有效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意识到重要性,而且能够通过不断地培养甚至是练习、训练,能够提升这样的水平,其实还要做很多的工作。
伊志宏:我说一下,因为各位从用学生的角度来讲应该怎么样创新,从培养学生,怎么样在学校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今后我们希望在学生的培养当中,思维的训练当中更加强调一个叫做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翻译得可能有点问题,一提到批判性,中国人可能觉得不好,其实是突破性思维。还有一个是强调反思,EMBA项目中特别是反思已经开始在所有项目都加这个内容,MBA项目中批判性思维的思维训练我们也希望加强。
伊志宏:这有可能是MBA同学提的问题,首先我们怎么认识校友和怎么定义校友工作,我们认为校友和学校、和学院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终生的、学习的一个网络关系,我们希望朝这个目标去努力,所以校友工作并不是学生毕业了,你的身份从在校生变成校友了,我们开始做校友工作了,更不是从校友毕业以后多年跟学校没有任何联系,某一天他突然知道他成功了,他挣了大钱了,学校说我要干什么事,你来给学校捐款吧,更不是这样。其实校友工作应该从学生一进入学校成为我们的学生开始,那就是我们一个终生学习的网络开始,应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学生在学期间,我们要以学生为本,要做很多工作。学生毕业以后成了校友的身份以后,我们怎么样跟学生保持联系,我们希望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我们也希望尽学校所能,为学生在你的工作事业的发展当中来提供帮助。这是校友工作的理念。
基于这样的理念,商学院校友工作,我们现在希望构造一个立体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在学院我们有一个“校友及对外联系办公室”,我们在各个主要项目上,比如EMBA项目、培训项目和MBA项目也都有分管校友工作的同志。我们学院的校友办公室和各个项目之间是有矩阵式管理的网络,希望一方面给在校的学生把我们已经毕业的校友请回学校,来分享他们的工作体会和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希望已经成功的校友给我们在校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实习的机会等等,希望能够经过多年的努力达成这样一个校友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伊志宏:我们提到了若干次明茨伯格,我给大家推荐两明茨伯格的著作,一个是我已经看过的《管理工作的本质》,我原来上学的时候没有学过,后来我开始自己做管理的工作,当了院长看过这本书,我觉得对管理还是很有借鉴的。还有一个很快要出的一本书,是人大出版社贺社长出的明茨伯格的经典《战略过程》,战略这个领域,明茨伯格是一个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