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让:商道酬信 无信则商不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16:26 来源: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2011年11月30日下午,由新浪财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新浪财经悦读会之“工商管理教育的反思”在人民大学商学院举行。图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才让。
才让表示,要形成一个社会氛围,形成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要有担当的责任。天道酬勤、商道酬信,无信则商不立,要做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或者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道德伦理方面的训练和素养。
发言全文如下:
才让:MBA有句话,MBA越老越不值钱,因为学MBA的时候老师就跟你们说了,MBA是常学常新的一门学科,你们毕业之后,老师在学校里教给你们的知识,18个月以后,理论就要折旧到一半,所以我这个老MBA并不值钱,只是有一点经历而言。我自己感觉MBA无论在欧美比较发达的社会、商业气氛比较浓的地方有市场,在中国这样新兴的国家也一样有前途。在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段缩影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写照。
现在MBA如雷贯耳,商业界甚至军界和政府界都知道,很多人已经学了MBA,但是在20年前,可能跟社会发展的阶段是非常相关的,很多中国人知道什么叫NBA,那是打篮球的,但是不知道MBA是什么。而且我还有个很不好的感觉,就是把MBA翻译成工商管理硕士,以至于当时我们很多领导就以为这是给工商局培养带着大盖帽到市场上收费、收税、监管市场秩序的那种人。说这个还要硕士干什么,本科就足以,但是这20年来,变化确实很大,非常欣喜地看到MBA教育在中国是从零起步,如火如荼,一路杀到了今天,社会认知度已经非常高了,当初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现在大家已经趋之若鹜,而且充分认识到了MBA教育在商界和其他领域的重要作用。过去总以为管理是一种经验的传授,管理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但是从1908年哈佛商学院开办了这样的学科以后,大家才知道管理也是一门知识,也是一门艺术,它是可以在课堂上传授,通过训练可以让非相关人士变成专业人士,变成职业人士。这是我觉得MBA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从我自己来说,我是学理工的,我们当时班上40个人,清一色是学理工的,当时除了考政治,因为中方招生考政治、托福、管理,还要考数学,很多文科生就被数学杀掉了,清一色的都是理工科。但是理工科的学生经过两年半的MBA强化基础训练以后,我们自己感觉到无论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是知识能力,包括性格都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而且在全球的话语权越来越高的环境下,MBA极有价值。
才让:我最近没上MBA课,我只能靠我自己的感觉。首先,伊院长讲了MBA教育在美国已经一百年了,所以它有再思考,是根据一百年的总结,而且我看了序里,它已经是第三次系统总结了,50年前总结了一次,20年前总结了一次,最近总结了一次,他们确实是分析非常透彻,对下一步的思路、方向我觉得研究也很明白。
这本书我看了以后,第一,当时眼睛一亮,第二是脑子一惊,前天我看了一下,为什么一亮呢,我是80年代在美国学的MBA,那时候的感觉和书里讲到的完全不一样,而且很多东西也影影绰绰,有点感觉,讲得太清楚了,眼睛一亮,也茅塞顿开的感觉,脑子一惊,MBA居然有今天?过去MBA是精英教育,而且都是佼佼者,当时自我感觉也很好,社会追捧得也很厉害,MBA教育在欧美现在已经到了十字路口,到了再总结、再反思的地步。当然了,我们中国的MBA的借鉴意义也非常大,实际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我们还没到这个地步,但是我们20年的历程也需要总结,以便决定下一步的思路,调整我们必要的姿态,以便在中国生命之树常绿。这是第一感觉。
第二,我们的MBA虽然说和他们有一定差距,但是我感觉还是不错的,从刚开始的形似到今天的神似,从开始的师资力量,很多学校开始MBA课程,师资经常是经济学凑一凑,商学和会计凑一凑,甚至政治经济学的老师转过来就教MBA,我们当时就感觉你根本不懂MBA是什么东西,你既然敢教。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的师资、教材、教学方法,我们这些年经常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但现在实事求是来讲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地步。当然有几个方面的差距,一个差距我自己感觉就是历史的差距,这是没有办法的,它有一百年的历史可以总结,我们仅仅是区区20年,大家这个差距在哪儿,我们可以通过翻译这本书来超前研究我们未来的局面和应对的措施。第二,我们的学生对MBA的期望和欧洲、北美的还有一点差距。北美和欧洲的学生,很多同学进来以后的目标很清楚他要干什么,中国很多MBA的孩子们求学,进入MBA是模糊的,就想出人头地,就想取得高薪,这恐怕还是有差距的。
当然,谋求更好的职务或者更高的薪水是大家都比较期盼的,但是从MBA学习里你不要指望学习以后就一定能够有管理者的岗位或者领导的岗位等着你,一定不要抱这种期望。所有从事管理的人应该学习管理知识,有条件地学学MBA,读读EMBA,但是不一定每个MBA出来一定都是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的管理者,特别是刚才吴先生讲到,我自己也有这个感觉,我们在MBA学的课程,出来以后,我的老师经常问我,你跟我说说哪门课对你帮助最大,哪个老师对你启发更深。我一想,好像哪门课也没帮过我,哪些地方我也没有用到这个知识,因为我决策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决策树的概念,但是我觉得这些知识汇集起来在你身上培养的综合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是给你真正的知识的传授和精神的传授。
第二是方法,拿到的是方法,团队作业,不怕挫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精神我觉得是MBA传授给我们的东西,就是让你在超高压下承受压力,在将来激烈竞争的商海里能够适者生存。我们孩子的期望和他们还有一些差距。
当然教学的方式,他们更灵活一些,哈佛和芝加哥的案例教学各有各的特点。而且在一定时期,美国的MBA在欧洲其实不是特别流行的,在日本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MBA,后来逐渐接受了这个观点,设置了这个学位。当然了,他们的方式方法就是要比我们灵活得多。我观摩过我们一些学校的课程,有很多方法,包括案例教学、企业访问、研讨互动,这个方式已经有了,但是从根上来讲还没有完全摆脱填鸭式中国传统教育的痕迹。这是我的一个遗憾。
才让:这是比较深刻,我参加的班就是当时袁宝华老先生做经委主任时候确定的中美合作项目,当时这批老领导思路还是很超前的,意识也很清晰,当时中美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以后,他坚持这个班的一半的课程一定要在中国进行,不能全放在美国,所以我们当时是通过考试有一个PREMBA,当时谁都不知道MBA是什么,所以有一个MBA的预科班,由中美双方的教师给我们恶补一些课程,然后再通过GMAT,那时候中国还没有GMAT,只有托福和GRE。进去以后,一半的课程是放在大连,大连当时有一个国家经委的中国管理科技培训中心,放在那个里面,因为这些人将来是要在中国服役的,要为中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效力的,所以一年半的课程,将近大半年是在中国,美国教授飞过来配合中国的老师一起上课。
所以当时我们的这些先知先觉者的领导们就已经意识到了水土可能要不服,美国的经验很先进,MBA的工具头衔很耀眼,但是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特点。
第二,确实所有的理论和知识既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性,也有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甚至不同的企业因地制宜的问题。我感觉到这个方式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家包括商学院要考虑的,其实我们的企业包括学子也要考虑。我从来没指望过MBA学生一来,能把你的东西原封不动套到这儿弄出来,不会的,因为刚刚开始的时候,二十年前,我们不懂管理,那时候中国的管理是政治化的管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甚至是党委一元化领导,只要你把握政治方向,只要对党、对国家有朴素的感情,这个企业就可以不错。那时候引进一些理论,那时候拿一些新词新方法是可以奏效的,现在恐怕就不一样了,企业要根据MBA学生的特点来发挥他们的长项。第二,学校在教学里一定要注意和中国企业的结合,我们当时学的案例全是美国的,现在哈佛也开始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中国式管理的呼声和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教学的时候可能也要有意识地学习西方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方法,同时一定要注重我们的国情,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积淀也是要借鉴的。当然我们的学生也有意识地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考虑到将来我们面对的环境,这样你出来以后才能在复杂的环境里发挥MBA的特长,同时能够适应环境的需求,能够生存发展,能够崛起。
才让:从用人单位来讲,我特别希望人大商学院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的新生力量。
我个人来讲,我更愿意,因为我有一点私人情结,我女儿是人大法学院的毕业生,我是商学院的博士,从主观来讲,我当然希望我的母校能够成为最受尊重的商学院。还有一个,从客观来讲,这个愿景是可以实现的,一个是人大商学院的历史很悠久,在历史上它的很多的专业、很多学者包括人大商学院的前身,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受人尊敬的院系,这种历史传承别人是没有的。
第二,人大商学院和其他的商学院还不太一样,除了它自身的历史之外,就是交叉学科人文底蕴特别深厚,包括经济学、包括金融、包括法律,这个环境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特点,这种交叉学科创造的氛围为我们商学院烘托的气氛是别人没有的。
第三,我接触到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师资是国内一流的。再往后讲,应该是在全球也是不次的。比如我们现在引进的欧美的一批受良好教育的甚至于有过教学经历的老师都加盟我们的教学团队,人大的学生,本科、MBA、EMBA也是千挑万选的,不光有钱才能来读的。
另外就是大的环境,过去我们向欧洲学习,因为人家的市场经济发达,人家的跨国公司很牛,但是现在这个形势,中国的企业在崛起,中国的市场在开放,中国的话语权在不断加大,这种大的环境、大的氛围,英雄出来有用武之地,这是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当然,我个人对伊院长更有信心,你们学MBA的都知道要做战略,要有目标管理,你没有战略,不知道追求什么,就是没有目的性,这个目标管理就达不成,一旦梳理了这种愿景,组织资源,锲而不舍的努力,这个目标就不会太遥远,
才让:我觉得这个还是很重要的内容,如果说一堂课不起作用,十堂课可能会起作用,一个学校讲不起作用,所有学校讲一定会起作用,形成一个社会氛围,形成对我们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要有担当的责任。从企业来讲,老话讲得好,天道酬勤、商道酬信,无信则商不立,要做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或者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道德伦理方面的训练和素养。
才让:MBA就业,总体上来讲,需求还是巨大的,现在讲在读的和已经毕业的有两个数字,一个是17万,一个是22万,人数虽然多,但是中国的市场和企业需求,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我们到用人的时候就是找不到或者是缺乏经过训练又有实干经验的MBA学生,学生大家不必担心。
第二,在经济危机过程中,大浪淘沙,行业之间的利益可能也在博弈和调整,适当的调整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是最关键的。
才让:如果说起来,可能要列一个很长的单子。转型期中国充满了变化,充满了发展的机会,那么进取心、改革进取的意识我觉得是第一位的,既要循规蹈矩,但是要突破框框,解放思想。这是我经常讲到的,不要受学校的教授给你的那些条条块块把你框死了。
第二,要勇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前人很多东西可能存在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一定是永远有道理的,要敢于实践,敢于提出自己新的见解,特别是学生出去以后,不要看一个企业好像管理很严密,制度很森严,但是其实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制度可能是过时的,体系可能是充满漏洞的,这里就有大家创新的机会。
才让:我要推荐的就是《MBA教育再思考》。一本是我在读MBA和MBA刚刚毕业时候的看过一本书叫做《李•亚柯卡传记》,他是一个很老的人,我当时读书和刚刚毕业的时候,就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他是读书以后进入福特汽车,从推销员做到了总裁,因为和小福特意见不合被辞掉了,克莱斯勒危机的时候他出任了克莱斯勒的总裁,三年扭亏为盈。
第二本我最近在读的是《沉静你的领导》。小约瑟达克拉克的书,你不要每天都说很多话,你要以你的人格魅力、以你的战略眼光、以你对全局的驾驭力领导你的企业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