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1年公募基金十大焦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9 13:44 来源: 新浪财经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1. 货基独占鳌头,股基全军覆没

  2011年国内资本市场一片惨淡,股市债市跌跌不休,尤其是股市跌幅超过20%。截止12月15日,从股票型基金的收益情况看,今年平均跌幅超过23%,混合型基金跌幅超过20%,无一取得正收益,跌幅最大的近40%,这种年景只有在2008年发生过。再看债券基金,2008年股市大跌时曾风光无限,当年取得近7%的正收益,被喻为稳健的避风港。然而时隔三年,债基风光不在,虽然三季度后有一波反弹,但无奈前期跌幅较大,整体上全年录得负收益,只有少量债基上涨。QDII今年平均亏损也超过20%,投资者损失惨重。

  2011年基金中唯一的亮点是货币型基金,平时不起眼的现金管理工具在股债双杀的行情中为投资者保住了正收益。货币基金整体取得超过3%的正收益,接近一年期定存,虽然不高,但相比股基和债基已经是独占鳌头。

  2.“黑天鹅”频现身,基金屡踩雷

  2011年发生了多个上市公司的黑天鹅事件,不少是基金的重仓股,如双汇发展和重庆啤酒。

  虽然这些上市公司的问题各有不同,但都让基金很受伤。往往事件一爆发就是连续跌停,持有这些股票的基金只能接受净值损失,份额遭遇大量赎回的尴尬。黑天鹅事件频发让广大投资者对基金的风险控制能力产生一定的怀疑,专家理财是否应该有效避免这些地雷,值得基金公司反思。

  此外,地雷股的估值方法也值得商榷,由于无法确定这些股票真实的市场价格,估值和价格之间会存在差异,对于持有或赎回的人是不平等的。或许可以借用对冲基金的“侧袋帐户”的方法,即当停牌股票达到基金净值一定比例的时候,停牌股“锁定”,在没有市场价格之前,申购赎回与此部分资产无关,直至停牌股具有市场价格为止。这样基民、基金公司都可免受“估值”困扰。

  3. QDII戏路拓宽,工具型价值凸现

  QDII基金从出海开始就流年不利,不是金融危机就是欧债危机,几乎没有为投资者取得过正收益。然而,2011年发行的几只创新型QDII基金打破了这一局面。2011年1月,首只黄金QDII基金诺安全球黄金发行,受益于海外市场的动荡,强烈的避险需求推动国际金价走高,诺安黄金也成为今年为数不多的为投资者取得正收益的公募基金,收益率在最高时超过20%,为投资者带来了较好的回报。

  QDII基金出海5年以来,从一开始的股票型基金为主到目前债券型、FOF型、商品型、房地产型一应俱全,从当初的全球配置、大中华概念到区域投资、主题投资,从成熟市场到新兴市场,一路走来发展迅速。目前,QDII基金,尤其是FOF型产品的标的中涵盖了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商品型基金以及外汇型基金。一些QDII也开始运用外汇远期或是空头杠杆来对冲风险。

  海外市场的投资工具丰富,QDII基金可以帮助投资者创造出不同的工具型产品,让广大投资者分享海外市场收益,平滑投资风险。

  4. 六通道加速基金发行 ,“微”基金时代到来

  随着第六条基金申报通道的开通,基金公司可以同时申报指数基金、QDII基金、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创新类基金和专户“一对多”产品,为基金发行提供了便利。从实际基金发行数看,2011年也是创纪录的一年,不包括“一对多”产品的情况下,已经发行超过200只各类公募基金。

  基金发行增多,一方面有基金公司扩大资产管理规模的需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2011年新发基金中,不乏有耳目一新的产品,特别市QDII基金和分级基金产品。基金产品的多样化为投资者提供了众多选择,对基民而言是好事,但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相信随着基金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发出新产品,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

  但是市场不佳,基金个数扩容,存量游戏也让基金的平均规模迅速减小,小微基金也越来越多。不论是新发行的基金,还是发行多年的老基金,都面临着规模缩水的问题。就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来说,已经有35只规模小于1亿元,规模小于2亿的更多过百只。

  濒临清盘线的小基金反映出在2007年基金规模大爆发之后,投资者开始趋于理性,一些投资能力不佳的基金逐步被市场抛弃。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管理规模小于1亿的基金基本上是亏本的买卖,但清盘对于公司品牌影响甚大,究竟该如何处置值得基金公司深思。

  5. 监管升级,老鼠仓获刑

  2011年,监管机构加大了对老鼠仓的调查,多位前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因为老鼠仓事件获刑,这也是原基金从业人员首次因为老鼠仓获刑事处罚。2011年5月,长城基金原基金经理韩刚,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罚金31万元。2011年11月,原光大保德信投资总监、原光大保德信红利基金、光大保德信均衡精选的基金经理许春茂,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210万元,退缴的赃款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公募基金本质上是委托理财,信任是公募基金得以发展的基石。老鼠仓侵蚀了公众的信心。对老鼠仓的打击,捍卫着基金行业的尊严。

  6.  受追捧,分级债基大发展

  2011年,分级基金中的债券型基金迎来发行高潮,一共有11只分级债基发行,从已经发行的规模来看,平均每只为16.16亿元,在新基金整体发行困难的一年已经算不错的成绩。

  从风险收益的分配形式上看,分级债基也比以往的分级股票基金更灵活。有的产品优先份额是定期开放的,如富国天盈A,万家添利A、博时裕祥A等,有的产品是全封闭的,如泰达宏利聚利A和海富通稳进增利A。从约定收益率的分配形式上,也分为浮动和固定两种。此外,进取份额的杠杆率从3倍到5倍不等,给投资者更多的选择。大多数的分级债基不能配对转换,但也不乏可以转换的产品如嘉实多利。

  分级债券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债市的另一种选择,通过将风险收益的重新分配,让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基金公司更多从基民角度考虑如何设计产品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7.  首只QDII基金完成历史使命

  在成立5年之后,2011年11月,华安基金公司发布《关于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到期终止的公告》,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决定于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第一个投资保本周期到期日终止本基金的基金合同。

  该基金第一个投资周期届满,以美元计价的结构性保本票据清算所得、和解所得以及该等资产的投资收益合计最终超过了基金原投资的相应结构性保本票据本金。该基金每单位份额最终净值大概为1.001美元。自此,经历5年风雨后,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完成历史使命。作为第一只QDII基金,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试点历程为中国基金投资走向海外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对于QDII制度的完善有着积极意义,为今后如何设计公司自主投研与外方投资顾问的关系,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提供了经验。

  8. 各方期待,第三方销售机构箭在弦上

  2011年四季度,证监会正式接受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的申报,预示着第三方大幕正式拉开。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基金销售市场已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为辅的多渠道销售模式,但各渠道间发展不平衡。目前银行占据基金销售市场超过80%的份额,证券公司在10%左右,基金公司直销则不足10%。而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等专业销售机构更是发展缓慢。

  第三方专业基金销售公司出来之后,对整个行业带来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与基金公司直销只卖自己的产品,银行业业务太庞杂,基金销售工作只是很小部分不同,专业的基金销售公司将成为基民的“小灶”,切实服务于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9. ETF纳入两融,ETF迎来新机遇

  2011年12月5日,开设了一年半的A股融资融券业务正式从“试点”转为“常规”,融资融券范围也正式扩大,

  从股票扩展到ETF基金。包括上证50ETF、上证180ETF、上证红利ETF、上证治理ETF、深100ETF、中小板ETF、深成指ETF在内的7只指数型基金正式成为融资融券标的。

  ETF被纳入融资融券标的后,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投资策略的新空间,能够让投资人在交易策略上有所选择,不论是做多还是做空都为投资者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入围的ETF将迎来发展机遇,ETF规模有望持续扩大,这也必将为基金公司发展新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10.RQFII助力基金公司海外业务

  2011年12月,根据香港特区与中央政府签署的CEPA第8份补充协议,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被正式批准。首批的金额预计为20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1- 2年时间里,RQFII的规模有望从目前的200亿试点规模发展至500亿-1000亿元。

  RQFII让内地基金公司发展海外业务有了新的方向,目前已经有14家内地公募基金在香港设有份公司,其中包括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等老牌基金公司,也不乏海富通基金、广发基金、诺安基金等新崛起的公司,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内地基金公司发展海外业务的必争之地。 RQFII的推出对于这些基金公司而言无疑是助推海外业务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内地基金公司的角度看,如何走出去一直是困扰内地基金业的一大问题。RQFII的开通让内地基金公司有了用武之地,通过本身在内地资本市场的优势,将海外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内地股市与债市将大大推动内地基金业的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