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喝了11种农药的豆角从没被查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4 15:10 来源: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记者调查:部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农残检测一路“绿灯”

  专家建议:买来的绿叶蔬菜最好放一宿

  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然而,这些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蔬菜,更是和农药一起度过“一生”: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一个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

  近日,记者追踪调查安徽部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后发现,3个流通环节的农残检测竟一路“绿灯”,对于蔬菜的农残检测,有关部门回应称既“抓不着”又“管不住”。

  源头 给蔬菜“喂”农药 菜农“想当然”

  “现在种菜不容易,三天两头要打药,基本上没有不打药的蔬菜。”正在给豆角打药的合肥菜农66岁的王明城说,这个月基本上是每天一打,不打药蔬菜就没有收成。

  老王家种了3.5亩豆角,从4月初开始播种,现在即将上市。在不远处的沟塘边,记者仔细地数了数,他一共打了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等3大类11种农药。

  有些蔬菜一天一打农药,未达安全间隔期就采收。来自庐江的菜农章天保说,小白菜的病虫害太多,特别是夏天。卖药的说几天一打,要有安全间隔期,他们看到虫子哪能放心,基本上就是一天一打。“有时当天打药,第二天就采收。”他显得很无奈地说。

  剂量也由菜农自己说了算。和县菜农戴继霞说,这几天,她家的茄子叶子出现虫害。为了图省事,她把农药经销商给的联苯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等4种农药,混在一起一次性打完了。

  “想当然”打药对菜农来说,其实是无奈之举。“打一次药差不多要花40元钱,到现在为止,光买药就投入1500元了,卖茄子的钱还不够本。”戴继霞说。

  调查 农残检测“漏网”流程

  第一个环节(菜农—产地批发市场):8月1日,菜农戴继霞给茄子打了4种混合农药;仅隔一天,8月3日凌晨,戴继霞和丈夫将摘好的茄子拉到附近的卜集蔬菜批发市场,卖给了专跑马鞍山的商贩曹老板。这个环节没有农残检测!

  第二个环节(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4日凌晨1:30,曹老板的一车茄子到达马鞍山安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该市场是安徽省第二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个环节也没有农残检测!

  第三个环节(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4日凌晨3:22,来自马鞍山香源农贸市场的摊贩吴老板,在曹老板处批发了25斤茄子;6:30,吴老板将批发来的菜送往香源农贸市场,开始零售。这个环节还是没有农残检测!

  就这样,未经任何农残检测,菜农的茄子就“顺利”到达了消费者餐桌上。

  对此,产地农业主管部门——和县农委蔬菜办公室主任柯能忠说,和县瓜菜种植面积达48万亩,以一家一户种植为主,有的菜农掌握不住用药频次、剂量、安全间隔期,他们真的没办法管,既“抓不着”也“管不住”。而市场的负责人也表示,“没有农残检测设备,县里面1年能过来检测1至2次就不错了。”

  专家说法

  科学“控农残”体系亟待建立

  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流通与营销中心主任安玉发教授表示,蔬菜产销全过程中没有农残检测,与我国脆弱的“控农残”体系密不可分。一般来说,抽检应该是建立在批次上的,而从千家万户收上来的菜很难确定批次,这种“大海捞针”式的抽检,往往是无效的。因此,如果不从源头上加以管控,而仅依靠流通环节的抽检,对防控农残超标将起不到实际作用。

  安玉发建议,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全过程“控农残”体系,着力加强源头监管,适当设立乡镇级检测站,并给予一定的人权、事权、财权,激发监管活力,逐步增强菜农的科学用药意识,从源头上扎好质量安全监管的“篱笆”。同时,对产地农业部门应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并将蔬菜的质量安全指标纳入当地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中。 ■新华社记者葛如江 姜刚

  提醒

  如何去除蔬菜的残留农药

  农业专家说,芹菜与豆类蔬菜最招虫,是菜都会打农药。

  清水洗、盐水泡、热水焯……这些是老百姓常用的去除农药的“偏方”。但专家提醒,在做这些之前,最最重要、必不可少的一步,应该是将买回的蔬菜先放一放、晾一晾。

  绿叶蔬菜最好放一宿,至少也要放置4个小时,让残余的农药有一个缓释的时间。另一方面,这种做法,还让叶菜有一个返熟的过程,其中的营养成分有转化,口感更好。蔫一点也没事,只要不发黄变质反而会更增加营养,就如同酒是陈酿的香,新茶放仨月再喝会更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