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眼科权威停做激光矫正 近视手术安全之争再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6 06:39 来源: 东方早报早报记者 李祎 实习生 赵文欣
台湾最早引进准分子激光手术(LASIK)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最近突然宣布,今后不再动这种手术。他表示,因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分析认为可能和当年动刀后角膜瓣发炎有关。
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这则新闻在大陆也迅速流传,消息在微博(http://weibo.com)上不断被转载之后迅速发酵。越来越多的惊恐声音也出现在网络上,甚至有网友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朋友就是因为准分子激光手术而导致了严重的并发症——圆锥角膜而致盲。更有网友在网上大叫:“做手术的医生们自己都戴眼镜,可见这个手术肯定是有风险的。”
对此,早报记者采访了圈内多位专家,这些专家一直认为,LASIK本身还是可靠的,只要选择好病人以及不断更新手术的设备,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相当安全的,也是相当有效果的。
据了解,去年上海做了3万例LASIK,3万患者中,无一例感染,更无一例圆锥角膜的并发症。昨天,台当局卫生部门也称,不会停止手术。
昨天晚些时候,台湾地区又有媒体报道说,此前蔡瑞芳教授引发的准分子激光手术暂停论是一场小误会。据报道蔡瑞芳教授表示不继续做LASIK并不是因为认为LASIK有潜在危险或是有问题。他认为,LASIK还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近视手术,能够非常精确地矫正近视者的度数,成功率达99%,但是视力是人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不容手术有闪失,因此比做手术更重要的,就是要先能找出不适宜做手术的患者以避免并发症出现。
网友担心手术后遗症
“我和蔡瑞芳教授是好朋友,1991年他还曾经邀请我前往台湾演讲,他是台湾地区非常著名的角膜专家。但是他也很久没有做过准分子激光手术(LASIK)了……”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眼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褚仁远教授说。
褚仁远曾经在1993年5月3日完成了大陆第一例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三年后他的好朋友蔡瑞芳教授完成了台湾地区首例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也就是当地媒体所说的“镭射近视手术”。
据了解,早在1995年,美国FDA即批准了将准分子激光用于近视眼矫治。仅仅2003年一年,全美就有110万人接受了激光近视矫治手术。
昨天下午,褚仁远教授异常繁忙,平均每隔5分钟就响一次的电话铃声让他应接不暇。作为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专家,褚教授比任何人都更关注这一事态的演变和发展。昨晚,台湾白内障暨屈光手术医学会常务理事张朝凯最终将台湾医学界的声音带给了褚仁远。他说:“台湾地区绝大多数的专家都认为,只要选择好病人以及不断更新手术的设备,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相当安全的,也是相当有效果的。”
1997年、1998年褚仁远教授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进行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直到现在他的两个女儿的眼睛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由褚教授主刀进行的手术中,患者不但包括了目前五官科医院眼科的医生们还有上海其他医院眼科活跃着的年轻专家们。“谁说医生们自己不做这个手术,觉得有需要的医生自然也会进行这样的手术。”褚教授细数了几位医生的名字之后大笑着说。褚教授表示,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手术是到今天为止全世界成年人近视眼患者脱离眼镜的唯一方法,是科技的巨大进步。但是只要是手术肯定不是完美的。
而昨天在微博上就此事进行了微访谈的东方医院眼科主任崔红平教授也表示,有网友看到很多医生都戴着厚厚的镜片眼镜而不接受矫正,就担心激光矫正手术后会留下后遗症,甚至导致失明。其实,这恰恰说明激光手术和戴眼镜都是近视的有效矫正方法,要根据个人需要和病情来选择适合的矫正方式。
暂停论是一场小误会
昨天晚些时候,台湾地区又有媒体报道说,此前蔡瑞芳教授引发的准分子激光手术暂停论是一场小误会。据报道蔡瑞芳教授表示不继续做LASIK并不是因为认为LASIK有潜在危险或是有问题。他认为,LASIK还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近视手术,能够非常精确地矫正近视者的度数,成功率达99%,但是视力是人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不容手术有闪失,因此比做手术更重要的,就是要先能找出不适宜做手术的患者以避免并发症出现。
这种说法似乎更印证了专家们的共识,那就是这种准分子激光手术在患者的选择上是苛刻而严谨的。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手术适应证的筛选,很有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蔡瑞芳在接受台湾地区媒体采访时说,他确实发现过多例患者在术后一切良好,但手术多年后出现视力恶化的并发症,而且无法借由手术后戴眼镜来矫正视力,经过各种检测,并没有发现有眼睛上的问题,后来他发现,这些患者的特征是都有慢性的眼睛发炎问题,因此他推估,可能是因为患者本身就有眼睛慢性发炎问题。
专家称,LASIK手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风险,在实施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往往手术本身只需要10分钟,而术前检查则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只有符合手术条件的眼睛才能在LASIK中获益,同时将风险降至最低。接受手术的患者近视情况应已保持稳定两年以上、600度近视以下矫治效果较高度近视更理想。一般来说,年龄最好不要低于21岁。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患者不适宜进行LASIK。怀孕和哺乳期妇女也不能接受这项手术。术前要进行角膜厚度测定,正常角膜厚度应在490微米至650微米之间。瞳孔直径不宜过大,否则术后易发生眩光等问题。另外,还要排除其他眼部疾患如感染、青光眼等情况。总之,审慎地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安全的前提。
“儿子的医生自己也做了”
在上海从事房地产生意的钟良伟(化名)22年前只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那时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摘掉讨厌的“瓶底”眼镜。2005年,他在第一次手术15年后再次走上手术台,当时早报记者采访了他。关注他这一次手术的除了媒体还有更多像他一样遭遇失败的患者。22年前,像钟良伟这样对手术治疗近视趋之若鹜的人都是年轻人,后来像钟良伟一样要求返工的人都已经变成了中年人。他们当时所做的手术叫做RK手术(这种手术由于出现了多种并发症,被LASIK取代)。
钟良伟有很多朋友当年都做过手术,而2005年只有他有勇气再次走进医院。手术后遗症导致他眼前出现的眩光频频让他在驾车时感到不便,双眼近视加散光已经超过1000度。通过“返工”手术,他的眼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昨天记者再度联系钟良伟告诉他网络上关于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新的争论又出现的时候,他也很紧张,不断问记者是不是真的和自己的RK手术一样,最终将被证明是不安全的。因为他的儿子去年前就进行了这个手术,顺利摘掉了眼镜。为了给儿子进行双眼手术,钟良伟花了近一万元。
昨天,忐忑不安的钟良伟迅速联系上了给儿子做手术的主刀医生,详细询问了手术的过程和安全性之后再次拨通了记者的电话。他如释重负地说:“我相信医生的话,我儿子的医生自己也做了这个手术!”
术前检查比手术更重要
于靖医生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从事了多年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她很肯定地表示,此前,出现有并发症的患者,都是在激光矫正技术刚出现时就接受了治疗,削去的角膜过厚,于是在多年之后发生了视力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弱的现象。这些情况在手术仪器日渐精密的今天已经不太可能发生,现代医学可以为患者挽留的角膜越来越厚,虽然仍有潜在的伤害存在,可绝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作为临床医生,于靖感觉到了大家对激光矫正手术的理解存在误区。一直有想要矫正视力的患者咨询她,是不是自己近视的度数太低了,不适合做这个手术。事实上,术前视力越好的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越低,因为他们需要削去的角膜厚度很小,做过LASIK后剩余角膜厚度是影响角膜强度的主要因素,剩余角膜基质越厚,发生圆锥角膜并发症等后遗症的风险就越小。
于靖以自己所在的第十人民医院为例,术前角膜厚度低于450微米的,医院将拒绝对其进行矫正手术。除了角膜厚度之外,手术前医生还要对患者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暗光下的瞳孔等多项数据进行检测,以便对手术的可行性进行鉴定。医生还会与患者交流,了解他的职业、年龄、生活习惯,告知他可能会出现的后遗症。制定好手术方案并且经过患者的同意之后,最终才会实施手术。所以往往手术本身只需要10分钟,而术前检查则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
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于靖确实也听到过反对的声音,“所有的手术都有风险,关键是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和理解它。另外,患者的配合程度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只要剩余角膜在三分之二以上,几乎不会对患者有影响,有些患者出现了干眼症、眩光、夜间视力低下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是由于患者原本就轻微地有类似情况,手术只是稍稍加重了这些问题。而比较严重的圆锥角膜并发症,一定是由于患者在术前就角膜偏薄。在于靖的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遇到过因为LASIK而出现并发症的病人。
一直活跃在网络上致力于网络科普的科学松鼠会也发表了几篇以往争论此类问题时专家撰写的科普文章,直指LASIK术后剩余角膜厚度是影响角膜强度的主要因素。他们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为标题在微博上传播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