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清明节,用低碳环保来祭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4 04:54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本报记者 姚 敏

  扫墓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扫墓习俗已发生许多变化。除传统祭奠方式外,还出现了花祭、树祭、网祭、家庭追思会、社区公祭等形式多样又低碳环保的祭奠方式。祭奠方式是否需要创新?祭奠方式都有哪些转变?是否被人们所接受?清明前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新的祭奠方式低碳环保

  网上祭奠作为一种新兴的祭奠方式,最近一两年在社会上悄然兴起。据统计,目前全国的网上祭奠馆数量约10万个,网上祭奠活动达上千万次。北京万佛园网上祭奠馆的负责人赵先生日前告诉记者,自2002年清明节万佛园开通网上祭奠馆服务以来,实体墓园里已有一半的墓葬建立了网上祭奠馆。

  日前,记者点击Netor、天堂在线、思怀等知名祭奠网站看到,这里可以选择的祭奠内容非常丰富,有献花、献歌、点烛、上香、祭酒等,人们可随时祭奠。此外,网络祭奠还为祭奠者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平台。这种利用网络空间把传统的祭奠活动虚拟化,并加入了更加人性化的寄语和留言,不仅体现了文明祭奠、环保祭奠的理念,同时也为远在异乡或是因工作忙而抽不出时间上坟的人们提供了较为便捷的祭奠方式。

  近几年,骨灰海撒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统计,自1994年北京市实行海撒以来,目前已有近万份逝者骨灰撒入海中。去年北京市共组织骨灰海撒20多次,撒放骨灰约千份。北京市殡葬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北京实施骨灰海撒18年来,骨灰海撒总量近1万份,按一般情况下1亩地约安置200个墓穴计算,已节约土地约50多亩。

  除了骨灰海撒、网上祭奠等外,放飞风筝也成为寄托哀思的方式之一。记者了解到,因为平时工作都安排得很紧张,清明节放假时间短,于是很多人便选择通过放飞风筝的方式来表达哀思。

  创新祭奠方式受欢迎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人们对新的祭奠方式持有不同态度,但低碳环保的祭奠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我还是觉得自己到亲人墓地扫墓这种传统的习俗最好,最能表达自己的追思之情。”北京市民李大妈告诉记者,老伴去世5年了,每年清明节她都会和子女们一起去老伴墓地扫墓。“能够到墓地扫墓当然好,但问题是不方便不环保。”在一家公司工作的王先生对记者说,“每年清明节期间因为祭奠高峰造成的交通拥堵,都是各地的一大难题。如今虚拟墓园、网络祭奠等一些新兴祭奠方式的出现,使得人们在祭奠亲人时有了更多选择。”

  去年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秦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是祭奠方式创新的受益者。“在英国的时候,清明节不可能回家乡祭奠逝去的亲人,于是我经常用网络祭奠的方式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和思念。”秦女士说,新兴祭奠方式有便捷环保、节约土地等突出优点。

  南京市雨花功德园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凡有亲人落葬在功德园的,都可申请将已故亲人加入到功德园在网上开通的虚拟墓园内。亲人们可随时打开网站进行祭奠,表达思念,既节约时间又减少环境污染。近年来这一祭奠形式很受欢迎,有些逝者家属甚至每天都会上网。

  “俭祭”之风传承文明

  为提倡绿色、文明的祭奠方式,近年来民政部每年在清明节前下发的关于做好祭奠活动有关通知中都明确提出,提倡新兴祭奠方式。业内人士认为,从土葬到火葬是我国殡葬的第一次改革,紧接着的将是从留骨灰到不留骨灰的第二次改革。网上祭奠、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等新兴祭奠方式,将在未来人们的祭奠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举办公祭、网上祭奠具有广泛的社会教育意义和宣传传统文化的作用。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如何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并适应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是让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外来文化全部占据了学生们的空间,这是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肩负的重任。”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书记赵璐玫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该校搭建了“网上祭英烈”互动平台,同时结合学生祭英烈心得体会征文、班会活动和校内红领巾广播等,表达对先烈、先人的感恩和敬仰。该校德育主任楼薇琳说,通过广泛开展清明节主题活动,引导孩子在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增进爱国情感。

  “新兴祭奠方式为传统习俗注入生命力。”民俗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万建中分析认为,人们观念的变化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祭奠的“白色消费”方式,新兴祭奠方式作为传统祭奠的有益补充,既提升了民俗文化内涵,又是其生命力延续之所在。“祭奠的意义在于在追思中完成心灵的洗涤与净化,反思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新兴祭奠方式不仅低碳环保,符合现代人生活状态,还极大丰富了清明文化内涵。”万建中说。他认为,传统民俗只有真正和时代贴近,植根于现代人生活才能获得延续和发扬。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倡导低碳环保的绿色祭奠理念,引导人们在祭奠活动中移风易俗、树立健康文明的祭奠新风,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明的需要。人们可以随意选择多元的祭奠方式,正是传统民俗日益受到重视和尊重的重要体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