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教育乱收费究竟难在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2 00:59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奚旭初
教育部昨天透露,去年全国共查处各级各类学校乱收费问题涉及金额5亿多元。3696人受到党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教育部表示,将严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教辅材料散滥等,承诺5年内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据6月20日《北京日报》报道)。
教育部门治理教育乱收费,比抗日战争还艰难,抗战用了8年,而治理教育乱收费连两个8年都不止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乱收费已形成舆论热点。那时每年两会,代表和委员的许多提案议案,直指教育乱收费。星移斗转,二十年过去,教育部还在承诺用5年时间控制中小学乱收费,令人感叹万千。
这些年,每年开学前夕,教育部门都要下发严禁乱收费的通知。收费项目和标准要公示,不得采取分解项目、重复收费,或变相提高收费标准;不得对已取消收费项目继续收费;不得以保证金等形式变相或强制收费;不得跨学期收费;严禁向学生强行推销教辅材料……这样的通知,犹如候鸟,每到季节,一准见到。年年“燕归来”,从正面看可看出教育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而从另一面看,看到的恰是乱收费的久治不愈。
学校违规乱收费,用积重难返来形容,决非危言耸听。世上事皆有来龙去脉,乱收费久治不愈,乃是因为积重与难返互为因果,成了恶性循环。发完“紧急通知”后就万事大吉,没有一套操作性强的监督措施跟进,“严禁”又怎能不流于形式?而即使所谓治理,也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大抵是开始时高高举起,结果却轻轻放下。这种虎头蛇尾的模式屡见不鲜,几乎成了常态。且不说其本身就难治乱收费的乱局,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产生了导向:就是乱收了费不还是那么回事么?于是遂有“不收白不收,收了也白收,白收谁不成”的效应。
治理乱收费,须有通畅的举报渠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布一起,让蠢蠢欲动者有所顾忌,把乱收费消灭在萌芽之中。作为治标之举,这些措施必不可少,然而治标之外,更须治本。其实,乱收费的泛滥成灾已经揭示,机制的缺失正是根本的原因。在利益驱动之下,即便“严禁”了,谁又能保证没有“严禁”之外的“暗渡陈仓”?而各种通知就注定要成为候鸟,纵然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换了一些“羽毛”。现在教育部又拿出了一个5年时间表,这个时间表,是否太长了且不说,公众更想问的是,这次的承诺靠谱吗?教育部都有些什么措施来保证5年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