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石磊:分辨冲击周期与趋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15:43 来源: 财新《新世纪》

  □ 石磊 | 文

  中国受到欧债危机的冲击,但大周期并无逆转;通胀短期内快速下降,却是不能回避的长期问题

  大变革时代来临时,总是很难找到方向,不是看不清方向,而是很难分清是冲击、周期还是趋势。标准的统计方法,可以把一条时间序列数据分解为冲击、周期和趋势,但在完整的数据序列成为历史以前,趋势末端的方向很难确定,仅靠观察表面的数字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大时代,对交易员和投资人都是巨大的考验。

  正如美国的次贷危机标志着美国减杠杆、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趋势性逆转一样,欧债危机对于欧元区经济来说有着趋势决定意义,它标志着欧元区必须走上减杠杆、紧缩财政之路。

  欧债危机对于中国而言,可能仅是一次比较大的对总需求的负面冲击。但中国内需回升具备弥补外需下降的能力,总需求会较快恢复。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外部负面冲击有多深,后面政策调整带来的正向冲击就有多高,而后再是正向冲击的衰减,最近这三年明显反映出这一特点。危机带来的冲击不仅是在经济层面,人民币汇率多日的跌停、离岸市场突然出现的人民币贬值预期以及外汇占款负增长,都是外部危机导致流动性紧缩,从而冲击国内金融体系。上一轮金融危机时也出现过类似冲击,但都没有逆转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

  周期与资产轮动关系最为密切,对于投资组合的绩效表现最重要,但周期的判断绝不是GDP下行就代表周期下行那么简单。一般而言,一个经济周期要持续8年-10年,但2008危机后的小周期仅仅三年就结束了,在这一周期里也表现出了正常的资产轮动,尽管不同经济体表现的程度不尽相同,但基本都经历了经济复苏、通胀上行、滞胀、衰退的循环。

  中国则不大一样,尽管与世界同步的小周期表现也存在,但大周期的特点更加明显。尽管中国的工业企业利润受到了外部危机的冲击,但利润率和产销率的绝对水平和上个周期的平均水平相当,制造业和私人部门投资依然强劲,没有出现剧烈的“去库存化”,反而在大宗商品下跌时,补充了原材料的进口,橡胶、铜材、铁矿石都出现了进口量上升。这些都表明,当前的经济下行并非周期逆转,而是需求冲击所致。

  保持距离,也许更容易看清楚事务的脉络和趋势,因为此时嘈杂的波动噪音已模糊。寻找中国经济趋势,可问路人甲。他们大多说不上来什么是CPI,但会告诉你这几年食品价格涨得离谱,或保姆多么难找,甚至空姐的工资已不如农民工,家乡变化之快让他摸不着东西,抑或批评各国央行的大肆印钞。尽管这些观察和论断经不起专业人士的推敲,却有着另一种朴素的冷静。

  尽管中国的CPI已在下行,但国内的人口因素、各国央行预热的印钞机并未发生丝毫变化。即使是危机冲击下,美元与欧元汇率波动反复,原油价格并未像2008年一样从150美元/桶跌落至40美元/桶,仍稳定在100美元以上。由此可判断中国通胀的长期趋势并未改变,而食品价格周期的下行几乎是规律性的,到2012年下半年就会结束,此时欧洲央行恐怕也已经开启它的印钞机,美元、欧元出现竞争性贬值,通胀就会再现。 

  整体上看,国际收支的再平衡趋势,决定了中国将出现外部盈余缓步下降的环境,这意味着中国国内存款和国民收入的增速都可能降低,杠杆增加将成为趋势,分配将从偏向于资本逐步转为偏向于劳动力,通胀短期内快速下降,但却是不能回避的长期问题。

  国内流动性的放松,已使资产轮动恢复正常。债市牛市已过一半,中低等级和中短期债券将引领下半场行情,之后是可转债,而后才是股市。但审视资产的估值水平时需注意趋势,如信用债的信用利差,别指望它能回到前一个周期的底部。

  作者为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研究主管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