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收购成“捷径” 自主品牌须“谨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6 23:00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本报记者 刘红霞报道
落败的豪门贵族总是不愁拯救者,海外收购顿时成为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一条“捷径”。
近日,青年汽车和庞大汽车联合拯救濒临破产的萨博汽车可谓汽车界的一件“大事”。自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之后,国内总是不乏自主品牌汽车海外收购的身影,除了高调的“嫁娶”还有低调的“联姻”,如华泰汽车与马来西亚宝腾汽车新近的合资。
“除了技术上的差距之外,品牌口碑难以获得认同也是目前国内自主品牌发展遭遇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利用资本运作进行海外并购则是打破这一困境的很好捷径。”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汽车行业研究员铁志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内需市场的作用下,逐渐积累大量资本运作能力,而此时国外企业由于经营缘故逐渐陷入资金困局,给中国自主品牌发展提供了收购契机。
“从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品牌以及核心技术是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条件,收购海外企业将直接获得企业的品牌价值以及技术优势,将给我国汽车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带来更多的契机。”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可以说对于海外车企的收购,除了可以直接利用和借鉴其相对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外,更可以利用其在国内良好的品牌效应,相当于直接购买到了一张进入“上流社会”的入场卷。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并购之后,将投资转化为收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是说投资就一定能改变汽车产业的弱势,因为首先汽车企业要能够进行整合、消化和吸收,把资源都利用起来,不是说买了外国企业,就能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汽车资深专家贾新光表示。
如果被收购企业明显存在资本包袱问题,或者其核心技术已经被收购,那么国内车企应当更加谨慎地推测其存在并购风险,其中并购整合风险、中长期资金链风险、品牌价值风险、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等都需要格外关注。
“良好的口碑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优质资源和效益。一些相对小众的品牌,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其实只能说是残喘偷生。”铁志海指出,以萨博为例,2010年其在中国大陆的销量只有区区32辆,这样的业绩恐怕很难具备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性。
相对于自主发展的效率性,收购的确是最快的发展捷径,但是同时其风险性远高于自主发展。海外收购是基于市场条件成熟以及资产运作风险性较小的情况下,适合我国自主品牌发展的渠道之一,但是由于被并购企业存在差异性,此举并不适用于所有并购案件。盲目的出手,只会给人留下:人傻钱多的印象,对于自身发展可谓有百害而无一益。
对此,铁志海建议:“自主品牌在进行收购之前务必要对目标企业有充分了解,评估潜在风险,防止急功近利和水土不服。海外收购并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话题炒作,一定要确定收购资产对自己有利与和利于自己企业的发展,否则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拖累自身发展。”
李宇恒则建议,首先,国内车企应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认真分析,利用合同规定或者较为公正的对赌协议避免并购资金大幅受损(仅从风险角度出发,不考虑两者的收购关系);其次,需要企业合理利用国内市场潜力以及完善的海外市场经营战略布局,例如:管理层合理变动、中长期市场布局规划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