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资本热切却茫然 节能服务业融资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8 09:51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北京报道

  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节能服务产业也不例外。

  近日,在“2011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投融资论坛”上,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副主任兼秘书长赵明指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依旧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节能服务产业约70%都是中小企业,据了解,因为资金受限,有些节能公司不敢接大单子,影响了公司发展,甚至不得不关张停业。

  除了技术,一无所有

  “银行都有审贷会,一上审贷会,节能服务项目大都通不过。”EMCA副秘书长、专门负责节能服务企业融资事宜的朱霖女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

  “为了防范风险起见,银行喜欢硬通货,即房产、地产之类的,但这恰恰是节能公司所不具备的。相当一部分节能公司都是轻资产,也许是一个技术人员出来创办的。除了技术,他们几乎一无所有。能否利用未来节能收益来发放贷款,这是业内比较热议的问题。”朱霖介绍说。

  “节能技术有时几乎会成为银行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某银行负责人向本刊透露道。

  未来收益似乎也靠不住,“节能服务业属于新兴行业,目前节能服务项目具有履约风险,客户重视度不够;节能效果鉴定无统一标准,节能量扯皮现象多等。”通用(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通用基金)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他们的困惑。

  节能服务公司大都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但在帮客户节能之初,先期投入较大。

  相对于那些财大气粗的用能大户来说,节能服务公司几乎算个“小不点”,业内戏称为“小马拉大车”。

  没有了资金支持,小马就拉不动大车,节能服务公司的生存堪忧。

  什么样的公司受银行青睐?

  “一手拿着资金,一手拿着技术,节能服务公司才能在市场上攻无不克。”北京银行中小企业部总经理章志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身上弹药不够,实际做起来,难免畏首畏尾。我们就要给信赖的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足够的弹药。”

  哪些公司值得银行信赖呢?

  章志勇以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佩尔优”)为例。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大温差水蓄冷节能中央空调系统改造。刚开始,银行并不了解他们的技术,但基于对其管理团队的认可,给他们提供了500万元融资支持。

  经过实施,该项目不仅如期完工,而且每年可产生36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节能效果明显。近年来,企业承接项目不断增多,业务领域也逐步拓展,银企双方了解逐步加深。2011年,北京银行为佩尔优提供了授信额度1.2亿,期限5年,用于企业同等技术下未来项目的承接投入。

  华夏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北京分部总经理张淼也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在选择一家节能公司时,最难的是开始,对这家公司不了解,对技术不了解,对项目不了解,对它所服务的对象不了解。与常规的贷款项目来说,第一次付出的成本会比较高,但一旦确定了这家中意的公司,长期跟踪下去,后期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双方长期合作不仅大幅降低了银行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高风险、高成本,也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实现银企双赢。”

  因为节能服务企业大都是民营中小企业,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都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这一共识,“很看重企业的负责人,做企业如做人。如果一个企业老总信得过,那么,他办的公司也不会差。”

  从事供热节能的北京华通热力集团(下称“华通热力”)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其负责人被他们一致认可。

  2009年,华夏银行向华通热力旗下一公司提供了第一笔信贷资金2000万,从而开启了该公司的融资闸门。

  目前该公司利用信贷资金扩大经营规模,销售收入增长了40%。而北京银行这几年来向华通热力陆续放贷5500万,总额将达到1个亿。章志勇向本刊透露,仅仅对华通热力,他们就跟了5年。

  目前,华通热力已启动上市步伐。在经历了草创、发展后,将走向资本市场,成为上市公司,会反哺银行,这就是银行所打的“幸福算盘”。

  热切而茫然的资本

  “资本市场已经动起来了,他们非常热切地想进入这个行业,我们天天接待的都是金融机构的人。”赵明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朱霖也向本刊证实,“市场并不缺钱。在当前节能服务业大好的国家财税政策的引导下,很多资本都热情高涨,但也很茫然。有钱的不知道应该往哪儿投,需要钱的不知道应该找谁去要,市场缺乏这样一个平台。”

  EMCA去年初成立了融资服务部,去年6月份又推出了“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投融资平台”。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今年4月8日北京银行与EMCA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内向产业注资100亿。“金融机构要进入节能服务业,最大的难点在于节能技术过不去。由于专业所限,我们对节能技术难以深入了解,风险难以掌控。”章志勇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我们需要借助协会的专家资源来帮助筛选投资对象。自从签订协议以来,协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荐了100多个节能项目。”

  不要仅仅盯着银行贷款,在解读国务院近期刚刚发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时,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的投入。

  朱霖也很赞同,“如果银行不愿意放贷,可以另辟蹊径。譬如,融资租赁就是国外节能服务公司喜欢的一种融资方式。要给一栋大楼做节能改造,大楼的空调主机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来解决,无需自己花钱购买。”

  广州智光节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海燕则向记者介绍,他们的融资组合拳是“资本金+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贷款”。作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资本市场融资是其主要方式之一。

  通用基金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其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我们是在‘在合适的时间进入了合适的行业’。一年多来,已经接触了近百家节能服务企业,已经建立合作意向的企业就达十多家。”

  上海市政府已经起而行之。记者从近期“2011上海中小企业金融洽谈会”上获悉,上海市财政专项资金与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各出资5亿元,将组建上海国际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上海创投”)。上海创投将以上海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预计未来3年可引导产生300亿元的资金支持。

  正如经济学家辜胜阻所说,“要构建由信贷市场、资本市场、股权投资、担保体系和政府引导构成的完备高效的融资体系,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多渠道解决新兴产业企业的融资难题。”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