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十年成长:电信业的坚守与锐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07:47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侯云龙北京报道

  在长达15年的入世进程中,围绕着电信业的谈判进展得异常艰难。无论是当时参与谈判的专家,还是国内电信运营商,甚至是华为、中兴这些电信设备制造商,都把国外电信企业视为对中国市场垂涎欲滴的“饿狼”。一旦入世,中国电信市场将门户大开,习惯了封闭和保护的国内电信企业将不得不面对国外的“群狼”,和他们争夺中国电信市场这块巨大的“肥肉”。

  但出乎意料的是,十年过去了“狼”并没有把中国电信企业吃掉。不仅如此,在入世后的十年里,中国电信市场不断发展,电信企业也随之日益壮大。

  狼来了

  ———原来测算中国电信业开放极限是23%,而中国在入世协定中承诺电信市场的开放程度是49%。消息传来,国内企业惊呼“狼来了”!

  在15年的入世谈判过程中,中国代表团一再坚守的“堡垒”就是中国电信市场,从谈判开始,一涉及开放电信市场就“免谈”。

  在当时看来,发达国家对我国电信市场开放进程提出的要求相当苛刻。例如,美国要求我国在一定期限内逐步开放寻呼、增值服务、移动电话等业务,并要求取消地理区域的限制;而欧洲各国则要求我国在2005年前对半导体、计算机及设备、电信设备和其他高技术产品实现零关税。除此之外,欧美等国还要求放宽投资限制,允许欧美企业投资中国电信市场。

  据时任外经贸部国际司副司长张向晨介绍,电信市场开放是入世谈判的一大焦点,一旦遭受来自国外电信企业高效低价的竞争,习惯了封闭和保护的中国电信业会不会不堪一击?中国电信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这些问题不但让中国电信企业不安,也让国内电信用户热议不绝。

  十年前的现实是,国外电信企业不但拥有中国企业无法企及的技术优势,还拥有让消费者无法拒绝的低价优质服务。以2001年的美国市场为例,用户平均每月只需花费10美元左右,就能享受到无限上网服务;而平均收入远低于美国用户的国内消费者却要为此多付几倍的费用。

  更让中国电信企业紧张的是,1997年2月在WTO主持的全球基础电信服务谈判中,占全球电信市场90%以上份额的近70个国家达成《信息技术协议》,承诺在2000年开放各自的电信市场。在这次谈判中,我国也表示参加《信息技术协议》。

  最终,中国和欧美等国达成协议,承诺在增值电信业务、竞争保护、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投资等领域,逐步开放国内电信市场。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史炜教授介绍,当时从国内专家、国内运营商以及政府测算的结果是,中国电信业开放极限是23%。也就是说,外资持股比例如果超过23%,国内电信业就会全军覆没。“然而,最后由中央最高决策层拍板,中国在入世协定中承诺电信市场的开放程度是49%。听到这个消息,从事电信工作的管理层干部都惊呆了。”史炜说。

  当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国内企业立刻惊呼“狼来了”!

  随着中国入世表决的一声锤响,国外电信巨头立刻纷纷涌入。2001年,摩托罗拉在中国召开董事会,这是摩托罗拉第一次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举行高层会议。会上,摩托罗拉计划扩大在华投资,并雄心勃勃地宣布了之后5年内将在中国实施三个“百亿美元计划”,即到2006年实现产值100亿美元,累计投资额100亿美元,本地采购额100亿美元。而日本NTT、法国电信、英国沃达丰等10多家跨国电信公司也通过投资、与中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一步步参与中国电信市场。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2001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就在中国市场卖出了500万部手机,比2000年的190万部增长近三倍。很快,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国外手机品牌的销量也扶摇直上。到2005年,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大手机品牌已经占据了国内超过80%的手机市场。

  透明保护

  ———入世谈判时其实已经为中国电信市场设立了一个像玻璃瓶一样的“透明的保护罩”。正是在这样的“透明保护”下,国内电信业经历了高速发展。

  尽管国外电信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但在经历了入世后前几年的“恐惧”后,国内企业惊奇地发现,“狼”并没有把所有的中国企业击垮。事实上,在入世谈判之初,当时的谈判小组就已经为中国电信市场设立了一个像玻璃瓶一样的“透明的保护罩”。

  对于开放国内电信市场,中国承诺,在增值电信业务与基础电信业务等方面逐步对外资开放,最终允许外资在合资企业中的最高股权占比50%;而在移动语音与数据业务方面,则允许外资最终在合资企业中占比49%。

  对此,一位参与了当年入世谈判政策设计的运营商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些承诺在一定程度上将国内电信市场开放给国外企业,但也保证了国内企业控股。特别是在股权比例上,实际意味着国外电信企业不能单独运营基础电信业务、移动语音业务和各类增值服务业务。而这正是国内电信企业的根基。“这就像一个玻璃瓶,保护了国内企业。”上述人士说。

  事实上,由于电信业的敏感性,各国均会设置一些保护措施,或者以贸易、国家安全等名义对国内电信市场和电信企业进行一定的保护。而在入世谈判中,我国也成功借鉴了国外经验,通过合理的政策手段,对国内电信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在入世十年中,尽管摩托罗拉、诺基亚、朗讯等众多外资电信巨头进入中国,但始终没有一家外资企业获准单独运营基础电信业务,只是通过资本市场对三大运营商进行投资———西班牙电信于2005年购入中国网通股份,韩国SK电讯2007年入股中国联通,沃达丰2001年购入中国移动股份(已于2010年全部卖出)。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三大运营商在国内的统治地位,避免了国外电信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但同时,这个“玻璃瓶”也使中国企业认识到国外企业的优势,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快了各自的革新步伐。

  十年中,中国电信企业经历了政企剥离、分拆重组等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逐渐成长为适应市场环境的现代企业,同时也开始和国外电信巨头分庭抗礼。

  2002年,我国进行第二次电信业重组,将原中国电信拆分为南方的中国电信和北方的中国网通。为了均衡竞争格局,2008年我国又启动第三次重组,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合并,从此市场三足鼎立,电信垄断从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而在2002年,中国联通完成股改,并在A股和H股市场挂牌上市,至此三大电信运营商均登陆资本市场,并逐渐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列。

  与此同时,国内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也通过合作、引进技术等方式不断壮大自己,涌现出一大批如华为、中兴、大唐电信这样的世界知名电信设备制造商。

  2001年入世之初,华为的全球收入不足100亿元,而2010年,华为的全球销售收入已高达1852亿元,十年内增长7倍,跻身世界电信设备制造商三甲,全球超过45家主流电信运营商,都已采用华为生产的电信设备。

  而在技术方面,国内企业也奋起直追。在吸收并发展了2G和3G通讯技术后,中国移动、大唐电信等企业适时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技术,目前已经入选国际4G候选标准之一,并被超过20个国家的电信运营商所采用,有望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下一代通讯技术标准。

  正是在这样的“透明保护”下,十年间国内电信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中国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数2.8亿,移动电话用户数9.5亿,所有的行政村通电话,所有的乡镇能够上网。与此同时,中国电信业网络规模、用户规模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第一。尽管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但网络覆盖率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数据同时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国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568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电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74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而在过去四年中,国内电信业收入增长率连续保持10%以上,均高于同年GDP的增长速度。

  电信行业资深分析师王一江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透明保护”让中国电信业受益匪浅。一方面,适度开放的市场保护了国内企业和产业链,留给了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外资的压力下,国内企业被迫不断完善自我、改造自我,一步步成长起来。另外,国内电信市场的垄断格局也在一步步松动,电信资费不断下调,使消费者享受到越来越优质的服务。

  压力与应对

  ———在国际电信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外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等其他方式最终打破“透明保护”。国内电信企业已经意识到面临的外部压力,并开始着手应对。

  虽然“透明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国内电信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但大多数业内人士却表示,即便对外资的开放程度保持现状,在国际电信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仍可以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等其他方式,最终打破这层“透明保护”。而更让国内电信业担忧的是,即便是想“防狼”,也未必能猜透“狼”从哪里来。

  中国移动珠海分公司总经理徐刚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3G网络的正式商用,使得国内无线互联网业务异军突起,而在国际上,移动互联网也成为业内的潮流。随着国内无线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国外电信企业提供的服务将更容易被国内用户使用。这样一来,外资电信企业就不再需要通过在华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来提供服务。

  中金公司移动互联网分析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的控制力将会减弱,而提供相应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服务商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对此,王一江表示,国外电信企业一定会利用这样的趋势,进一步拓展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如果国内电信企业不能顺应这一潮流,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目前的优势地位可能发生动摇。

  中国移动相关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近年来苹果和谷歌的成功,已经引起了国内电信企业的高度重视。“不仅是技术,苹果和谷歌所开创的商业模式,对国内的电信企业都是一种威胁。这样的商业模式聚拢了大量的资源,成为一个强大的服务提供商。在这样的服务提供商面前,所有的运营商都成了‘弱势群体’。”

  英国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大伦敦地区销售经理杨毅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内电信企业真正需要注意的不是国外电信企业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而是服务意识。入世十年,尽管国内电信市场对外资不断开放,但国内企业的优势地位依然。在这种竞争不充分的市场环境下,从运营商到服务提供商,服务意识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入世十年给电信行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中国人开始了解服务的概念,这同时也为电信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综合部主任蒋苏浙表示,开放带来的服务概念也将成为今后中国电信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国内电信企业已经意识到了面临的外部压力,并开始着手应对。中国移动负责无线城市战略的多位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早在2008年左右,中国移动就已经意识到无线互联网将成为未来业内的发展趋势,并将给整个通信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带来新一轮产业机遇。因此,中国移动提出了“无线城市”战略,同时在珠海、厦门、北京等城市展开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从2010年10月至今,中国移动已与26个省份的161个城市签署了“无线城市”建设的合作协议。根据规划,到今年底,将有超过1600万活跃用户成为无线城市的受益者。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在各地跑马圈地,布局无线城市建设。

  在服务方面,三大运营商则根据各自的移动互联网战略,相继推出了政务、公共事业、交通、医疗、教育、就业、金融、旅游、生活服务、消费购物等多种应用。

  尽管如此,谁也无法预知未来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轨迹,更无法预知“狼”会不会真的来,会从哪里来。对此,杨毅说“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国电信企业在国际上已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根本不用在意‘狼来了’的问题。需要考虑的应该是还原电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这一本性,在这个基础上做决策,中国电信业早晚连最后的‘透明保护’都不再需要。”

  下一个十年: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出于对国内电信业和电信企业的保护,入世后,我国电信市场一直没有完全对外资开放。这就使得我国电信企业,特别是电信运营商,始终处在保护之中。这种保护尽管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但也使市场在缺少竞争的情况下,被少数几家企业垄断。

  工信部专家委员会顾问、上海邮电经济研究会首席顾问高仰止指出,国内电信业已经进行了四次改革重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但过去十年内,依然存在监管、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加上电信业本身的自然垄断特性,进一步影响了国内电信业未来的发展。

  由于《电信法》缺位,目前国内电信业采取的是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制。这一制度曾一度将国外电信企业阻挡在中国市场之外,保护了国内电信市场和电信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也将更多希望参与市场竞争的国内企业扼杀在摇篮中。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进程中,由于得不到相应的业务经营许可,致使不少拥有优质资源的广电企业无法参与竞争。

  就目前国内电信市场而言,进一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升服务,降低资费,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

  电信行业资深分析师王一江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入世后,国内电信企业始终面临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一些企业对国内部分电信业务的垄断,在过去十年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国内电信企业的不断壮大,这种垄断就会对市场和全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王一江介绍,1996年,美国颁布了曾轰动一时的《1996年电信法》,允许电信企业运营不同类型的电信业务,同时要求主导电信企业必须为竞争者提供任意点接入服务,并详细分解成本与资费,对竞争者提供平等合理的非捆绑价格。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美国电信市场由少数几家大企业垄断的局面,当年就有超过1400家企业进入各级电信市场。而正是《1996年电信法》,使得美国电信市场和企业在其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电信业的领军者。

  “苹果这样的公司,通过一部电话,就可以进入美国电信市场,并且逐步改变了美国电信市场的格局。这种自由竞争的局面就是《1996年电信法》奠定的。”英国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大伦敦地区销售经理杨毅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事实上,整个业内也开始认识到“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对电信业的促进作用。记者近日获悉,推动《电信法》的出台已经被写入《通信业“十二五”规划》中。对此,多数业内人士表示欢迎,并认为“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必须成为入世第二个十年内,中国电信业发展的主旋律。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