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蒙牛毒奶背后:乳业复兴遭遇系统性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7 02:1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陶斯然

  12月26日,蒙牛所在港交所还在放假期内,但上证A股的伊利股份(600887.SH)却出乎意料暴跌5.36%,分析人士认为,这显示市场将这次事件,视为乳制品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称,在近期的一次检查中,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

  黄曲霉毒素是霉菌的二级代谢产物,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具有很强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检测超标的原因是奶牛食用的饲料变质,继而导致生乳的相关数字超标。”12月26日,一位蒙牛的权威人士如此解释。

  “随着乳业的复苏,奶源又开始紧张,造成乳制品企业对不合格的奶源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认为,尽管事发在蒙牛,但对全行业而言都是一个警告,“如果不提高对奶源的要求,继续忽视企业内部的风控管理。乳企还会遭遇类似的危机。”

  蒙牛上榜

  “触动公众神经,公司需要反思这个事情”

  黄曲霉毒素主要损伤肝脏,有很强的致癌性,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目前,我国乳及乳制品中规定黄曲霉毒素M1限量为0.5微克/公斤,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为10微克/公斤。

  “我们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12月25日当天,蒙牛在其官网上连发两封“情况说明”,并表示,“由于该批次产品在接受抽检时尚未出库,公司立即将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确保没有问题产品流向市场。目前,蒙牛在市场上销售的所有产品均为合格产品。”

  记者获悉,“这批次黄曲霉素超标产品数量在200箱左右。虽然量很小,也没有造成伤害,但小事情也会蔓延,触动公众神经,公司需要反思这个事情。中粮会非常非常小心的处理这件事情。”12月26日,蒙牛集团实际控股股东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也对此事件作出回应。

  而蒙牛集团媒体关系总监纪小东则向本报记者强调,“黄曲霉毒素是普遍存在于自然当中的一种产物,蒙牛的结果只是超过了标准,而非添加。其后果并没有公众想象中那么严重。”

  全行业的“风险”

  “黄曲霉毒素不是牛奶出厂的必检项目,只是抽检项目”

  “奶源中出现黄曲霉毒素这并不罕见,真正需要反思和总结的是,为什么企业没有发现。”王丁棉认为,在这个事件中,暴露出企业很多管理上的不足。

  一个最直接的漏洞是,含有黄曲霉毒素超标的奶源,如何能够进入蒙牛的生产车间,并最终被制作成为成品?

  宋亮认为,蒙牛至少在两个环节忽视了检查。首先是收原奶时没有对原奶进行有效监测,还有就是没有在出厂前对同批次的产品进行检查。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企业收奶的时候要严格得多,但近段时间又没有那么严格。”河北沧州一奶农告诉记者,“现在企业又开始抢奶了,对奶的要求又没以前那么高。”

  上述奶农告诉记者,在他所在的地区收奶的过程中,企业就没有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查。

  如果说在收奶环节的忽视是迫于市场的压力,那么在出厂阶段不对产品进行检查,就存在“道德风险”。

  “在此次出事之前,黄曲霉毒素不是牛奶出厂的必检项目,只是抽检项目。”一位业内人士暗示记者,这样的客观情况或导致部分企业产生“侥幸”心理。

  “无论企业如何解释,发生这样的低级错误,显示出企业的管理十分不到位。”王丁棉指出,对于这样的失误,应该是“零容忍”。

  而更大背景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了三年之后,乳制品行业正在迎来复兴,企业的扩张将可能导致管理水平将再度迎来挑战。2011年度,无论是原奶的收购价格,还是乳制品的总量,都已经完全超过三聚氰胺发生前的水准。而乳业巨头伊利、蒙牛以及光明,更是大肆在全国各地进行扩张。

  “现在说这个问题虽然出现在蒙牛,但实际上是整个行业都存在的。”宋亮认为,在乳业复兴之际出现这样的问题,显示出“整个行业都急需要提高管理水平”。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