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近年频繁陷舆论漩涡 企业形象遭巨大损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8 16:27 来源: 工人日报【深度观察】质疑、责问风声鹤唳中石化怎么啦?
不管沸沸扬扬的系列“门”真相如何,中石化这样的央企都应该积极主动地面对公众……
本报记者 王冬梅
最近一两年来,中石化不断陷入舆论漩涡,历经“天价茅台酒”、“天价名片”、“豪华酒店”、“巨额奖金”、“高利贷”等数道“门”事件,却似乎始终无法推开让公众信任的心门。近日,中石化又被爆出“团购奔驰轿车”事件。作为举足轻重的央企,中石化到底怎么啦?真相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媒体报道的中石化系列“门”中有代表性的事件。
2011年4月是中石化的舆论焦点月,先是媒体曝出中石化云南分公司多次挪用各类经费600多万元,用于高层年终奖发放以及“慰问”退休干部,引发舆论探求“奖金门”内幕。随后,天涯论坛一篇名为《中石化高层喝酒万元一瓶,如此穷奢极欲,油价不涨才怪》的帖子,将中石化推向“天价酒”的风口浪尖,最终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被撤职处理。4月底,中石化再次被指投资8亿元,用于豪华酒店建设,其档次“堪比世界十大奢华酒店”,饱受舆论争议。
今年2月份,中石化再次遭遇舆论“龙卷风”。2月初,有房地产商投书媒体,揭发中石化四川公司多次以高息放贷的方式,为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随后双方唇枪舌剑,互指对方污蔑,一时风声鹤唳。2月下旬,媒体报道,“中国石化团购网”为中石化员工团购奔驰轿车,最低优惠2万元,网友纷纷惊呼,垄断企业果然“厉害”。
中石化应该警醒的是,在系列“门”事件的最初阶段,舆论都呈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即公众绝大多数都选择了质疑、责问和不相信中石化的各种解释、辩白。究其原因,中石化是垄断企业,中石化财大气粗等霸气印象在公众心中根深蒂固。事实上,不仅仅中石化,只要是与央企相关就足够给公众巨大想象和被放大检视的空间。
在中石化艰难地把一系列“门”事件逐渐澄清、严惩、关闭时,人们发现,有些“门”并不是最初的样子,但中石化的企业形象遭受到巨大损伤却是覆水难收了,中石化一些相关人员的委屈也只能咽在肚子里。
客观地说,中石化多年来秉承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的经营宗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那么,中石化怎么啦?为什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这么不堪一击呢?也许答案是:中石化缺乏与公众良好的沟通能力,缺乏面对舆论的良好应对策略,缺乏获得公信力的渠道。
2月22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春光在第七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的一段讲话耐人寻味,他说:“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国石化也秉承规范、诚信造福当地,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的理念,在教育、基础设施、医疗等领域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多是做了不说,多做少说。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刻板,也是一种传统。我们想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边做边说,做好是本分,说好是本事儿……”
尽管李春光谈的主要是中石化走出去方面的问题,但实际上也是中石化整体的一个状态。李春光还谈到了要把中国文化理念,包括诚信、互信、向上、共赢等传递给同事和企业……其实,中石化当务之急是要深思把“诚信、互信、向上、共赢”这种文化理念在国内传播、深入人心,至少让普通公众在下次听到中石化什么“门”事件时首先打个问号,而不是首先就打了负分。中石化如果做不到瑕不掩瑜,至少要做到瑕疵不再被放大或者误解。
不管沸沸扬扬的系列“门”真相如何,中石化这样的央企都应该积极主动面对公众,以更加严格的自律赢得人心,善意地去理解舆论监督,承担央企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刮骨疗伤”,还原或者缔造一个人们理想中的央企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