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软件业未来之路多坎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9 10:33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本报记者 佟文立报道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基础软件业过去10年的“故事”看来不过是对上世纪90年代集成电路产业历史的重演。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低水平重复引进和“上面一听集成电路,头就大”的尴尬之后,90年代初期,受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的影响,对于中国政府来说,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地位已经是容不得继续拖延的任务了。于是,就有了“八五”时期908工程的上马,而在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诸多弊病作用下,光908工程的立项就耗时4年,而耗资20亿人民币购买日本的落后设备成立的项目公司也在启动两年后陷入巨亏的困境。
“九五”时期,中央政府以赤字财政启动909工程,虽然吸取了908工程的教训,但依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重复了当年的悲剧。而此时,曾经号称在60年代半导体工艺领先于日本的中国大陆,已然落后于诸多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台湾、韩国和新加坡,而最让某中国工程院院士耿耿于怀的是这些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列表中居然还包括马来西亚。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当时还是“核高基”专项总体组副组长的魏少军教授在宣传“十一五”科技成果的报道中曾公开发表观点:“对于所有整机设备而言,芯片是‘心’,软件是‘魂’,如果没有这两样,这台机器就无法工作,所以它们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但这与“十一五”初期,也就是2006年科技部网站公开给中宣部《关于商请对863计划“十五”重大成效开展宣传的函》相比,宣传的氛围已经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了。
而一年之后的今天,《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多位北京集成电路行业人士处听到的声音却是:魏教授曾在多个场合坦然承认“十一五核高基基本没什么成就”。多位业内人士在采访中也比较一致地认为,已经出任“核高基”专项专职技术负责人和总体组组长的魏少军教授目前面临的第一个大麻烦就是“十一五”的项目和课题如何收场?
根据今年春节前就已经召开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推进会的部署,2012年的10项重点工作中就包括“项目(课题)验收工作”和“宣传工作”。但让业内人士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随后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发出的一系列颇为诡异的“信号”:操作系统类课题的承担企业在2月21日收到一份通知,主要内容包括“按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对与课题延期的相关要求,请各延期验收课题,尽快补办‘课题延期验收申请函’”、“详细说明延期验收的原因,列若干条即可”、“申请延期的时间(6个月,1年)”和“课题延期需征得责任专家认可”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操作系统类课题承担企业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类课题、中间件类课题和办公软件类课题的承担企业都表示没有收到类似内容的通知。而根据已经公布的重大专项的管理制度,也并不存在什么具体的“实施管理办公室对与课题延期的相关要求”,承担单位自己有权决定是否申请课题延期,但申请需经过课题责任专家、总体组组长和实施办公室签字后,再由专项领导小组批准。否则课题到期后6个月内需组织完成验收,而没有通过验收的承担单位将丧失随后5年申请课题的资格。
一位要求匿名的数据库类课题承担企业的高管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先是口气坚定地表示“通过验收没问题”,后又稍有犹豫地表示“通过验收没问题是相对的”,并对实施办公室是否组织验收迟迟没有正式通知进度表示非常理解:“魏教授的压力是很大的,大家压力都大!”
而实施办公室对办公软件类课题的处理更是奇特。曾在2011年因股东纠纷和“冒名顶替”引发舆论关注的无锡永中软件终于在3月13日收到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下达通知。虽然专项实施办公室十分负责任的只是拨付了10%的启动资金(约340万元),并要求地方财政配套和企业自筹资金到位。姑且不论一家注册资本只有2500万元、营业执照发放程序有问题、产品知识产权依然由买家持有的公司可以获得3400万元的中央财政经费立项是否合理,但重大专项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牵头实施单位和总体组中竟能无人负责?
记者又就上述诸多提问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书面致信工信部核高基实施办公室联系人倪妮娜女士,希望给予正式公开披露,但得到的只是一封电子回执。
同时,记者还从不只一位有基础软件类课题落地的东部省份的国家级高新区的负责人口中听到了同样的声音:“核高基可能不会有‘十二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