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灵的BP之鉴:康菲漏油事件复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2 08:2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本报记者 艾一峰 北京报道
渤海漏油事故还在朝着未知的路径演变,依据目前态势,这起蔓延于渤海海域的“黑色灾难”远没有到画上句号的时候。
事故发生后,社会各界随即掀起索赔维权大战,而作为事件主角,美国康菲石油公司(以下简称“康菲石油”)这家来自大洋彼岸的石油巨头却一直保持沉默,从6月4日发生事故到如今依旧漏油不止,持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康菲石油针对事故损失以及对海洋生态的赔偿方案始终只字不提。
不仅如此,康菲石油在谙熟中国法律及监管部门的诸多漏洞时,其应对渤海漏油事故的处理似乎也是“进退有度”。虽然迄今为止,围绕这起“渤海之灾”的拉锯战尚未全面打响,但种种迹象表明,在失去先机后,当局严惩“肇事者”康菲石油的维权之路注定不会顺利。
“这场官司肯定不好打,从隐瞒漏油信息开始,我们就已经失去了主动权,并造成了更多的损失,监管部门最初的纵容态度助长了康菲石油的傲慢。”北京华城律师事务所贾义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而对于已经熟悉“中国水土”的康菲石油来说,其懈怠处理的姿态背后似乎还掩藏着更为隐秘的“谋略”。
业内一名跨国公司研究专家透露,此次漏油事故对康菲石油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并不会造成严重影响,相反,康菲石油还将通过新的方式和渠道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除此以外,康菲石油正抓紧进行的上下游业务分拆也或将是其“全盘”衡量漏油冲击的原因之一。
“康菲石油正计划出售在越南的三个油田项目,这一信息暴露出其业务分拆的进程正在提速,原本计划2012上半年完成的分拆也很可能提前结束,而一旦分拆完成,漏油事故对公司所造成的连带责任也将大大缩小。”上述跨国公司研究专家说。
1.BP、康菲两重天
事实上,就在中国为处理渤海溢油焦头烂额时,一年前发生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就已经提供了解读样本。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位于美国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起火。36小时后油井沉没,11名工作人员死亡,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4月24日起漏油不止,并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污染,事故最后导致BP的Macondo油井向外泄漏原油达400余万桶,造成严重生态损害。
这起被称之为“生态9·11”的漏油事故发生9天后,美国当局及司法系统开始全面介入事态进展,并成立了总统委员会对漏油事故进行调查。
在BP和一系列政府部门及私人公司堵漏未果时,美国政府甚至不惜动用军队参与救灾,这起漏油事故也被美国政府界定为“足以危及国家安全的环境灾难”。
事发5个月后,美国当局于2010年9月19日宣布,墨西哥湾漏油油井通过压力测试,彻底封死。但BP的噩运却远未结束,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已经多次重申“BP公司将承担清理泄露原油的全部责任,我们将向BP公司寻求进一步赔偿”。
2011年1月10日,奥巴马与BP首席执行官及董事长在白宫进行谈判,这也是墨西哥湾遭受油污噩梦后双方的首次见面。
这场原定20分钟的会谈在耗时4个小时后终于达成协议,BP同意建立一个赔偿基金用以支付与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相关的索赔请求,基金总额为200亿美元,分4年注资,每年赔付50亿美元。依据BP此前的年均盈利,这一高昂赔偿意味着在此后的4年里,BP必须在每年的盈利中拿出约1/4来为漏油事故善后。
此前,BP首席执行官鲍勃·达德利就公开表示,BP为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付出的最终代价可能高达320亿美元。而按照专家估计,BP可能最终会赔偿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这些赔偿主要用以补偿周围民众的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的处理。
相比之下,康菲石油在对待渤海漏油事故时则表现出另外一面。据目前的公开信息显示,在各界舆论压力下,康菲石油对公众隐瞒漏油信息近一个月后,才开始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事态进展,但除了一再表示已经派遣工作人员及多艘工作船只外,康菲石油对于清理油污的力度却从未具体说明。而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中,BP为彻底封堵漏油油井就付出了高达95亿美元的代价。
“事故发生后,康菲石油应该迅速对海洋的初步损失情况做出评估,随着事态进展再逐步更新,并且让公众看到企业真正投入善后工作的诚意。”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接受采访时说。
8月7日,就在康菲石油此前宣布已经对两个钻井平台切断漏油源头后,蓬莱19-3油田的C钻井平台再次发现有油花溢出,并形成油膜带。此外,康菲石油坚称不存在新的溢油点的B平台也被发现还有2个溢油点,相距仅10.8米。
在这些信息被逐步公开后,康菲石油终于向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承认,之前未尽力排查溢油风险点。
“康菲石油作为美国排名第三的石油公司,企业实力,尤其是海上作业的技术设备都是世界一流,在处理漏油事故中再三发生意外并不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上述研究专家表示。
同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数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对油田经济效益的考量则是康菲石油在堵漏之初不忍“壮士断臂”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刚发现漏油时就果断停产彻底切除溢油源头,后面就不可能再发现新的溢油点。”
事实上,在国家海洋局对康菲石油提出严厉批评,并责令其彻底封堵钻井平台的规定日期之前,康菲石油在清理海面油污的同时,蓬莱19-3油田还一直维持生产。
“渤海油田是康菲在中国最大的收获,储量也非常可观,对于康菲石油来说,停产一天的损失是非常惊人的。”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王才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据本报记者了解,在溢油事故发生之前,康菲石油曾预计蓬莱油田在2011年下半年达到产量高峰,日产原油6万桶。
同样的事故发生在美国却上演了截然不同的后果。本报记者了解到,在BP位于墨西哥湾的钻井平台发生事故短短10天后,奥巴马政府就宣布对整个墨西哥湾的“深海油井和钻井平台进行检查”,在未查明“深水地平线”爆炸及原油泄漏原因前,政府不会批准任何石油钻井建设。
而就在蓬莱19-3油田发生泄漏20余天后,中海油位于渤海辽宁湾的中海油绥中36-1油田中心平台中控又发生故障,并导致原油落海。
2.行政监管差异
“渤海之痛”让康菲石油成为众矢之的时,相关部门在处理该类事故时,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一面。
自6月4日、6月8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两次接到康菲石油提交的“蓬莱19-3油田B平台东北发现不明来源油膜”的漏油报告,时隔一个月后,国家海洋局才于7月5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这一“原本被当局以为可以控制的漏油事故”才得以公之于众。
当地一名接近北海分局的知情人士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康菲石油上报漏油事故时,由于泄漏范围较小,漏油量尚可控制,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并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也没有立即采取紧急补救措施。
直到漏油面积逐渐扩大,国家海洋局的负责人才紧急召见康菲石油总裁,以及中海油领导,而这时距离渤海漏油已经过去了两周。
“这几年渤海海域漏油现象十分频繁,其中运输船只发生侧漏更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两天就有一起,但基本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上述知情人士说,“这次钻井平台发生泄漏,不管从量还是事件影响来说,都远远超出了预期。”
事实上,对于靠海而生的当地居民而言,类似于此的漏油事件早已不再陌生。河北乐亭县扇贝养殖协会会长杨基珍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数年内,其居住海域不同程度的漏油污染几乎年年发生,受此影响,当地一大批原本投资养殖水产的渔民也都已经放弃了这一行当。
“对于这一次污染也没有觉得意外。”杨基珍说。国家海洋局一份《渤海综合整治规划》,对渤海流域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记载:1979年胜利油田排入渤海的原油达45708吨;1987年秦皇岛港输油站溢出原油1470吨;1986年渤海2#平台井喷,泄漏大量原油;1990年巴拿马籍货轮与利比亚货轮在老铁山水道碰撞,造成溢油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并于四天后诱发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1998年底,胜利油田发生油井架倒塌,持续溢油近6个月等等。
“多年前就已经有学者提出‘渤海会成为下一个死海’的警告,但并没有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充分重视。”北京华城律师事务所郭乘希对本报记者说。
在这方面,国外处理漏油事故实际上已经给相关方面提供了“教材”。在墨西哥湾漏油事发15天后,在当局的屡次追问下,BP无奈表示切断漏油源的时间仍不确定,这一消息随即招来了美国政府的强势干预。同一天,美国国防部批准墨西哥湾沿岸各州调动国民警卫队协助阻止原油扩散。同时,数千名志愿者也在相关部门的号召下陆续赶到沿岸各州,协助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灾难。
2010年5月10日,距离油井漏油20天后,BP通过钢筋水泥罩,以及“灭顶法”、“垃圾注入法”、“减压井”切断漏油点的尝试均宣布失败,奥巴马当即宣布成立独立的总统委员会,对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展开全面调查。
“美国在处理BP事故的时候,各部门的调查和司法系统的介入分别进行并相互配合,政府并没有进行干预,这种反应机制也势必会加快事故的处理。”贾义方说。
相比之下,在应对康菲漏油事故时,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上述接近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北海分局作为属地监管部门,本应掌握接近事故现场的第一手信息,但在处理渤海漏油事故中,“北海分局完全是按照国家海洋局的行政命令行事”,本报记者多次联系北海分局环保处和新闻办,工作人员在回复记者提问时均表示,目前进展都在其官方网站予以发布,对于记者的提问则不予回应。
与此同时,这种职能衔接配合的断层还体现在当地政府与主管部门之间,上述知情人士称,随着渤海海域近年受污染程度的不断提高,沿海省市的多个地方政府都曾向各主管部门提交过报告,但由于部门之间存在“打架”现象,关于渤海治理的问题也始终难以协调。
“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管不了排污的部门,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是渤海污染无法得到根治最为关键的因素。”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邹景忠说。
3.索赔路径
在漏油事故爆发后,国家海洋局曾对康菲石油开出20万元的罚单,这一目前法律框架内的上限罚款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的致命漏洞。
单从法律条文而言,目前我国针对海上漏油事故的责任界定和处罚标准,《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国内唯一能依据的法律法规,在此之前,问责康菲石油的法律漏洞也一直成为制约对其进行起诉和索赔的关键阻碍。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法律界人士却表示,虽然渤海湾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属于国内首例溢油类型事故,但针对肇事者康菲石油的处罚也并非无法可依。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的法律规定对康菲石油发起诉讼,并要求索赔。”贾义方说。
据其介绍,我国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基本沿用了世界法律的体系,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规定,可以匡算出生态损失,代表国家提出生态损害赔偿,此外,利用刑法修正案(八),也可考虑适用“污染环境罪”等法律条文,而通过对法律法规的重新解释,针对康菲石油的诉讼依旧拥有胜诉可能。
“虽然我们在处理此类案件上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但这并非主要问题,关键还是政府的决心和态度。”贾义方说。
8月16日,国家海洋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关于公开选聘渤海溢油索赔案件法律服务机构的公告》,称将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以1家法律服务机构为主、3至4家法律服务机构为辅的法律服务团队,代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诉美国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一案。
除此以外,8月17日,包括自然之友、达尔文求知社在内的国内21家环保组织也同时呼吁农业部启动中海油溢油致渔业资源损失的国家索赔。同时,本报记者还了解到,乐亭县也已将书面材料上报至河北省政府和农业部,试图通过监管和政府部门对康菲石油提起法律诉讼。但截至目前,农业部和河北省政府尚未作出正面回应。
“在处理环保案件时,当地政府及司法系统首先就不会站在受害者一方,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冲动相比,环保部门的权力根本无法抗衡。”马军说。
而相比中国政府索赔无门的尴尬境地,美国当局在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时甚至不惜修改法律进行维权。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BP事故发酵近三个月后,美国众议院于2010年7月1日批准第一个涉及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爆炸事故的重要法案,这项法律的修改也能为爆炸中死伤者争取到更多赔偿。修改的法律包括1920年开始实施的两项法律和自1851年实施的一项法律。
此外,美国政府在对BP提起诉讼时还对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有牵连的其余9家企业提起民事诉讼,并对索赔要求上不封顶。
“美国政府以及司法部门、环保组织等参与者对BP施加的压力不惜付出英美两国友好关系的代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国再一次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贾义方说。
8月16日,贾义方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除了对康菲石油提起诉讼外,他还将对中海油和国家海洋局提起诉讼。
“中海油作为康菲石油的合作方,在此次漏油事故中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国家海洋局此前公布的康菲石油为事故责任方的鉴定结果,在法律依据上不成立。”贾方义说。
4.康菲还在观望
但是,康菲显然并不愿意“步BP后尘”。
8月19日,在持续漏油两个多月后,康菲石油公司首次通过网络就渤海湾漏油事故表示道歉,但并未在声明中提到赔偿事宜。
康菲石油中国公司在声明中表示,今年6月开始发生的两起渤海湾溢油事故中,约115立方米(约700桶)的原油渗漏到海面,以及约400立方米(约2500桶)的矿物油油基泥浆渗漏并沉积到海床。
康菲还在声明中称,目前导致渗油的断层已自然闭合。此外,康菲正在计划向断层的多个点灌注水泥浆以确保断层被封堵。残存在断层内的油气混合物可能偶尔会有微量冒出,但将会被集油罩收集,应将不会再有油藏液体渗到海面。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司徒瑞表示,截至8月19日,85%以上海底矿物油油基泥浆已被清理,康菲将在8月底完成所有剩余矿物油油基泥浆的清理。司徒瑞还称,渤海湾海面上已经没有因此次事件造成的原油-原油或已被回收、自然挥发,或已经由海水、风、海流等自然作用而降解。
关于舆论普遍关心的赔偿问题,康菲称,康菲中国目前尚未发现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的案例,但将继续与中国政府部门配合,并与国际专家合作,来确认此次事故是否对海洋生物或渔业造成了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