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华锐风电:终结野蛮生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10:54 来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

  华锐风电神话诞生于一场没有先例、尚不成熟的风电商业化应用进程中。如今,野蛮生长、脱离市场的那一页已经翻过

  文 | 本刊记者  戴民

  “风电是一个长跑项目!”

  2008年,当“黑马”华锐风电超越金风科技时,后者曾如此回应。如今看来,他们说对了一半—2011年,中国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华锐风电遭遇“多事之秋”;当然,金风科技也没有好到哪儿去。

  进入11月,美国超导公司(American Superconductor)与华锐风电之间的纠纷进一步发酵。超导公司在9月中旬即起诉华锐风电,索赔金额将超过4亿美元。最近,北京高院已同意受理此案,这也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之一。

  祸不单行。10月上旬,在甘肃酒泉华锐风电的设备生产厂区施工现场,一台起重机吊臂断裂倒塌,造成5人死亡,1人重伤。

  10月31日,华锐风电发布三季报,业绩相比去年大幅下滑,并预计年度净利润同比将下滑50%以上。而且,它还不得不直面外界对其资金链的质疑。10月12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将发行不超过55亿元的公司债券。这家在年初以每股90元高价在主板上市的公司是绝对的“超募大户”,但今年4月它就宣布,已将58亿元超募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对此,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曾回应称,公司拥有充分的现金流。但目前,其还拥有高达百亿的库存,却是不争事实。

  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华锐风电的窘境—高速扩张病。

  其中,政策的“催肥”难以忽视。毫无疑问,华锐风电过去几年是政策最大的受益者。但成也政策、败也政策,在其暴露的问题无法被速度掩盖的今天,它又自然地成为众矢之的。在一场由其主要竞争对手推动的风机质量“大辩论”中,华锐风电受诟病最多。

  它的模式并非无懈可击。这家风机制造的龙头企业,是购买国外风机生产许可证模式的重要推动者。通过购买风机生产许可证,引进国外成熟机型,借助中国对于风电行业的政策,快速在国内市场推广,并由此缔造了一个神话。“光环效应”也让大批后来者不断仿效,试图在中国的风电行业中淘金—中国的风机整机制造厂商如今已达80家以上。

  华锐风电选择此类模式,与其发起股东—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是重型机械行业巨头的背景有关。“这种背景,使得华锐风电的理念更多是从机械制造而非电力行业角度出发。原来是做机械行业的,进入电力行业,需要改变的是核心理念。”一位接近华锐风电的人士表示。这也是整个风电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如何让风电建设热潮中催生出的大量装机更好地接入和融入电力系统?

  不过,在“野蛮生长”的风电行业进入调整期之时,国家层面的风电并网导则仍在酝酿中。也就是说,需求端卡着风机行业的脖子。这其实是最要命的桎梏。业内人士称,这项期待已久的全面标准可能将在年内出台。但此时的风机制造业界已经开始阵痛中的反思。“行业发展确实过于急功近利。”一位风机制造商人士称。当华锐风电缔造的神话无以为继时,可以预见,未来的风电行业将发生剧变。

  “我认为风电遭遇的是缓冲期。从长远角度而言,我仍然非常看好这个行业。”华锐风电的股东、深圳东方汇富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阚治东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内外交困

  “我有一年多的时间没关注过风电行业了。”一位国内著名的新能源分析师对本刊表示。这个在过去几年炙手可热的行业,如今成了一个人人不愿与之有染的泥潭。据一家电力企业人士介绍,去年,银行还会主动上门请求对风电开发项目进行贷款,今年,则因信贷紧缩和风电行业发展减速而减少甚至停止相关贷款。对风机供应商来说,诚可谓寒意逼人。

  风电项目因此纷纷夭折,原本与风机制造商签下的订单也面临着被取消或延期付款的命运。“下游公司非常强势,它们取消订单,风机制造商往往无可奈何。”Frost&Sullivan咨询公司能源和电力系统分析师曹寅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华锐风电的经营状况是行业现状的缩影。这家拥有大把订单的公司,库存量也非常庞大。华锐风电的半年报披露,公司在手订单及中标未签约项目合计13801.5MW,其中在手订单4114MW,中标未签约项目9687.5MW,而其存货亦高达102亿元。根据10月底出炉的三季报,华锐风电的存货依然超过90亿元。

  尽管华锐在年初进行了巨量IPO融资,但恰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却遭遇了风电行业寒流,销售回款急速下降,华锐风电的现金因此消耗巨大—今年前三个季度,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40.2亿元”。

  最糟糕的时刻或许仍未到来。“我们可能会重新关注这个行业,这取决于国家会不会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前述新能源分析师表示。

  这个尝到政策甜头的市场,如今则在吞咽政策的苦果。在国家发改委今年4月发布的2011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在新能源鼓励类别中已见不到风电的影子。这个昔日最被青睐的新能源门类,仅仅是在“风光互补”的子项中作为补充一带而过。风电项目的审批也已收紧,曾经由地方政府拥有的5万千瓦以下风电场的审批权已被中央收回—根据国家能源局在8月底印发的办法,各省核准风电项目前须先向国家能源局上报核准计划。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中国风电装机在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50%,至400万千瓦,预计全年将下降33%,风机产品销售价格不断下滑,华锐风电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了48.51%。

  与此同时,华锐风电还不得不应付巨额的官司。9月中旬,华锐风电的电控核心部件供应商美国超导公司对其提起诉讼,指称前者通过超导子公司Windtec系统集成员Dejan Karabrasevic,非法获得并使用了自己的知识产权,用以升级1.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以满足拟定中的中国电网标准。根据法庭证词,Dejan提供相关数据的酬劳是1.5万欧元。此外,华锐风电还给Dejan提供了一份价值170万美元的雇佣合同,包括车、公寓,以及含糊其词的“女性角色出面说服”。超导公司据此要求华锐风电赔偿其逾4亿美元损失。

  事件起因来自于风机制造商面临的新要求。今年以来,大型风机脱网事故发生多起,而风机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被认为是根源所在。

  关键时刻,政府相关部门把风机制造企业推向深渊—国家能源局对此出台了明确标准,大量的风机因此需要进行改造。

  一位风机制造商人士对本刊表示,对于2008年以后的很多风机来说,业主对低电压穿越能力进行要求,制造商必须承担改进责任。华锐风电的双馈机组改造成本远高于其部分竞争对手的永磁直驱机组,每台报价约50万元。“华锐总体改造成本至少在数亿元。”上述人士表示,这已是不能忽视的成本。

  对风电机组进行改造,集中于变频器部件,其供应商正是美国超导公司。华锐风电因此希望将成本转嫁给超导公司,但遭到拒绝。这或许让华锐风电有了侵犯后者知识产权的动机。

  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并不承认超导公司这一系列的指控。他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低电压穿越技术和方案是完全由华锐的800人研发团队主导完成的。

  成败政策

  过去几年,华锐风电几乎踏准了风电发展的每一波节奏,迅速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

  2006年2月,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电网企业应“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并给发电企业规定了8%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义务。同年,国家出台风电特许权招标原则,规定每个投标人必须有一个风机制造商参与,而风机制造商要向招标人提供保证供应符合75%国产化率风电机组的承诺函。

  2008年,国家能源局更是提出要打造数个“风电三峡”—到2020年,在中国河北、蒙东、蒙西、甘肃酒泉、新疆、江苏沿海等地区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这给了中国的风机制造商巨大的市场机会。而相比金风科技等主要竞争对手,华锐风电还抢得一个先机。当时,准备大规模发展风电事业的电力企业对兆瓦级的风机需求激增,而金风科技的主打产品是750千瓦的小机型,华锐风电则早就预见性地引进了德国的1.5兆瓦技术,并赶在其它所有竞争对手之前完成1.5兆瓦风机国产化配套产业链,在起跑时就将所有人远远甩在身后。“华锐的产品拥有技术优势,否则为什么销量很好呢?”阚治东表示。

  但是,一些业主却并不这样认为。华电集团一位项目经理表示,“作为风机制造商,应该对电力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华锐的风机喜欢借鉴欧洲标准,但似乎做得并不严谨。”

  中电投的一位风电场业主也表示,出问题以后,尽管华锐的售后服务比较及时,派去的人也最多,但问题处理能力却比较欠缺。

  “比较成熟的做法,应该不是去扑火或救火,而是做到可预测性。”一位资深风机制造商人士表示,“可预测性的基础是对数据的掌握,这需要对风场的风机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分析,不能等出了问题再做维护。”

  过去几年,风电一直以大规模集中上网的方式发展,而华锐风电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宠儿”。但如今看来,这种模式尚难言成功。截至2010年底,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风电并网装机容量为2826万千瓦,建设容量为3580万千瓦,吊装容量为4025万千瓦。虽然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占到电力总装机接近5%,但风电发电量为481亿千瓦时,仅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4%。两个数字间巨大的差别,凸显的是对风电极其有限的利用。

  “风电的经济账没法计算。”华彩咨询董事长白万纲对《中国企业家》表示。风电场发展速度和电网发展速度不协调,被认为制约风电行业发展最大的症结。“电网公司通常必须从盈利角度考虑电网建设。如果不稳定的风电每年只能发2000小时,而火电可以发4000小时,你认为该如何选择呢?”国家电网相关人士称。而且,建设跨省份的电网本来就是件难以协调的事。

  “国家要发展风电行业,应该先进行深入研究,大面积商用化推广不能过急。”国家电网的一位专家数年前就曾表示。即使在风电非常发达的丹麦,如今仍在进行着未来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实验。这说明,大规模利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会发生什么结果,依然需要验证与研究。

  华锐风电或许也正在蓄势。韩俊良在近期的国际风能大会上表示,公司将于2012年一季度完成对近7000台风机全面改造工作。海上风电是华锐风电瞄准的下一个市场。“华锐开发出了国内首台6兆瓦海上风机。通过完善技术,海上风电必将成为新增长点。”陶刚表示。

  华锐风电的神话,诞生于一场没有先例的风电商业化应用进程中,但这场大规模商业化进程的弊端已不断显现。“与电力系统的融合是整个风电行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前述电网人士称,野蛮生长、脱离市场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