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奶粉等品牌被曝穿洋马甲 背后巨额利益驱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1 10:52 来源: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中国企业穿“洋马甲”的背后
刘畅
挂上“洋头”不但可以获得巨大利润,而且付出的成本也相当低廉。也有专家认为,只要不违法,对用这种方式挖出第一桶金的企业不要绝对否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品牌建设也在向洋品牌看齐。
不过,有一种“看齐”令人啼笑皆非——穿“洋马甲”、傍洋品牌——类似情况几乎贯穿了各行各业,其中一些还有着相当的知名度,来看看这些洋品牌崇拜下的蛋。
傍洋品牌
“鳄鱼”、“老人头”这些广为人知的洋品牌,可能尚不了解它们在中国已经形成“家族”,并且亲戚成群。
在商标局网站查阅可以发现,不仅有“CROCODILE”的鳄鱼,还有“LACOSTE”的鳄鱼,也有直接用“鳄鱼EYU”进行注册的鳄鱼,甚至还有人用“鳄鱼格格”、“鳄鱼公子”进行注册的“鳄鱼”……“鳄鱼”们涉及的产品也五花八门,有服装,有建材,有皮包,有泳衣,甚至还有涂料和油漆。
被傍的“老人头”也堪称奇观。从商标局网站查询可以发现,众多“老人头”前缀倒是没什么区别,都是“老人头”,后面却挂上了不同的英语或者拼音注释——有“OldHead(英语:‘老的头’直译)”,有“SANTACLAUS(英语:‘圣诞老人’的名字)”,搞笑的是有一家居然注册的是“LEONARDO”,不知道“里奥纳多”什么时候在中国与“老人头”解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发展出了“老人的头”的商标!
可以和“鳄鱼”、“老人头”媲美的还有“华伦天奴”。其在商标局网站上搜索的结果是,有高达182个注册记录。
不过这些“华伦天奴”全部都加上了后缀,既有华伦天奴“雅芳”、“雅芬”,也有华伦天奴“卫士”、“世家”、“名流”、“沙龙”、“设计”,再仔细看看其中的英文名字,从原始的“VALENTI-NO”演绎成“VALENTINER”、“VALENTION”
的都有,还有更甚者,直接在这个英文名字后面加上拼音“HAODUN”、“XIDENG”等等。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能不让人惊叹。
穿“洋马甲”
“美国”施恩奶粉。施恩奶粉曾一直用“美国施恩”作为宣传口号,并称奶源全进口。不少消费者误以为其是个不折不扣的洋品牌。而实际上,施恩奶粉根本未在美国监管当局注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美国食品生产企业数据库当中,并没有发现名称为施恩的这样一个企业。所谓来自美国的施恩,不过是广州雅士利在美国注册的一个空壳公司。后来,施恩公司承认,“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华人拥有”。并表示,消费者一直以来视施恩为洋品牌、洋奶粉,是一场“误会”。
“法国”合生元奶粉。自2002年上市销售,合生元一直以“法国合生元”自诩,甚至一度标榜为法国进口产品。实际情况是,合生元本来应该是“广州合生元”——1999年8月,罗飞与罗云兄弟在广州成立合生元,2000年8月申请注册合生元商标。有趣的是,法国确实有一家合生元公司,不过是2008年成立的,是在广州合生元的法国身份受到质疑后。
“日货”丸美化妆品。“弹,弹,弹走鱼纹”,这个频频在各级电视台播出的、袁咏仪、鲁豫代言的丸美化妆品曾深陷“马甲门”。打假人士王海质疑其日本背景:不但根本无法和资生堂相提并论,甚至在日本市场上也买不到。真实情况是丸美制造商——广州佳乐化妆品制造有限公司为中日合资企业。
“法国”彩妆品牌卡姿兰。“时尚就是卡姿兰!”由台湾明星蔡依林代言、动辄声称自己是法国彩妆品牌的卡姿兰,实际上是地道的国货。媒体翻出的卡姿兰的“老底”是:“卡姿兰”商标的注册人为唐炎城;注册地址为广州市海珠区赤岗西二街15号1504,注册时间是年9月。所谓“源自法国”纯属忽悠。而“卡姿兰”的姐妹品牌“丝芙兰”和“莲蔻”也同样是地道的国产货。
“德国”欧典地板。“欧典地板,真的很德国”,这则曾经耳熟能详的广告最直接地点名了自己的“洋身份”。自上市起,欧典地板就一直标榜自己是德国血统,不过后来被媒体爆出其根本不是什么“德国制造”,而是由吉林森工产品贴牌而来。欧典地板的“高贵”形象轰然倒塌,现几乎销声匿迹。
“意大利原装进口”达芬奇家具。
达芬奇家具曾经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家具高端品牌,号称“100%是原装进口”,以价格昂贵著称。一张单人床能卖到多万元,一套沙发能卖到30多万元。悲剧的是,后被媒体曝光,所谓原装进口,实际是“出口转内销”冒充“纯进口”,只是在国外“旅游”一圈。
“劳诗丹顿”。来自电视购物的这一洋品牌,干脆把劳力士和江诗丹顿一结合就成了“名牌”,实际却是典型的造假,“浑身上下没一处是真的”。
“杰士邦”也许是一个仅在中国销售的“英伦品牌”。上世纪80年代末安全套是一个羞于启齿的产品,而武汉当代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并悄悄地在英国注册为“Jissbon”牌安全套,马上打道回府销售,于是就有了“英伦品牌”杰士邦。
还有连锁开遍了中国大中小城市的“美国加州牛肉面”。其中文的招牌下面还有一行英文字:。实际上“美国加州牛肉面”在美国加州没有任何店面。品牌创始人是先在国外注册公司,然后回国创立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品牌,并进行商标注册。其面条生产工艺,牛肉制作和香料配置都来自国内。
“洋装”怎样穿在身
国内企业的“洋装”怎样穿上身的?
专家介绍,有些是完全没有国外背景,仅凭商标注册借用国外地名来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而更多的是使用“国内生产、国际注册”的运行方式。如标榜自己是意大利的牌子,可其实从设计到加工再到销售全部都是在国内完成,和意大利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在意大利注册了商标。再就是,如达芬奇家具被曝光的那种“国内生产,保税区一日游”的方法。这种办法较前两种要多费些周折——商品在国内生产,然后以出口形式在欧洲国家或者保税区内转一圈,回来后便成为进口产品。不过,商家的周折不会白费,周游一圈后的产品身价暴增十倍甚至更多倍。
“穿洋装”、“挂洋头”的情况,现实中实际很难被遏制。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付双建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假洋品牌”的概念还很难确定,不太好定性。在他看来,许多中国知名品牌同时也是国际知名品牌,国产品牌“洋名化”,有些企业是为了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有些则是迎合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消费心理,就注册了有“洋味”的品牌,消费者很难仅从名字来判断是否为国产品牌。他表示,对工商部门来说,只要企业提出的商标注册申请符合商标法规定,不违反相关法律,就可以予以注册并正常使用。“不过,假洋品牌现象,工商总局已成立专门课题组,正在研究这一现象。”
“洋头”背后的利益驱动
为什么一批批的假洋品牌在被曝光后,还会从者甚众?
企业的产品当然不会因为挂上“洋头”就产生质的飞跃,但价格却可以产生飞跃。一个小例子是,据媒体报道,按照“进货价3.3折。顾客有VIP卡的话,最低打八五折”的卡尔丹顿直营店标准,一套售价28880元深色条纹西服的利润就高达近2万元。
事实上,挂上“洋头”不但可以获得巨大利润,而且付出的成本也相当低廉。
可以说明问题的是,据央视报道,通过商标注册中介公司注册一个意大利品牌的成本只在3000元到10000元人民币之间。
同时,中国在这方面的处罚基本只是罚款,加上监管机制不到位,伪劣产品不能被及时清查出来,违规的风险也不高。
也有专家认为,中国厂商乐于挂“洋头”,穿“洋装”,利益之外,也有“迫不得已”的成分。“他们(洋品牌伪军)自己现在才一步步做品牌的话,很可能品牌还没做起来,企业已经夭折了。因此挂靠外国品牌便成为他们的背水一战。”
蓝哥智洋营销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于斐认为,只要不违法,对用这种方式挖出第一桶金的企业不要绝对否定。“赚到钱后再投入,进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有些本土品牌只是名字看上去像国外品牌,不过这些品牌并没有冒充洋品牌来欺瞒消费者,只是凭借他们意式风格的品牌名称吸引着公众的眼球。如厨卫品牌“科宝博洛尼”,瓷砖品牌“马可波罗”,以及其他的一些时尚品牌。
在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看来,中国出现的所谓的“洋品牌”折射的是社会心理的问题。
对于本土品牌,不能一味地指责,而是应该积极地引导。首先政府要扶持和鼓励本土品牌的发展,帮助市场培养品牌氛围,帮助消费者培养对市场的信任,帮助国产品牌成长;另外本土品牌自己也要反思,不能只想迅速盈利,而应该将目光放远,在质量保障上加大投入。
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品牌的可信度,逐步拥有消费者的信赖。这方面的投入短期会造成一定的成本,但是长期来看,却会带来丰厚的回报。相反,如果品牌不注意质量方面的投入,则迟早会受到来自监管部门、市场和消费者的惩罚。
如果“到中国开始崇尚本土品牌,不是中国制造的非要说是中国制造,就说明中国的本土品牌形象树立起来了。”李光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