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民资三重门:铁门太硬玻璃门太虚弹簧门太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3 16:22 来源: 中国企业报

  一边是眼镜大王、鞋业新秀等一大批民企老板因企业资金链断裂纷纷“跑路”,一边是30万亿元民间资本为寻找出路上演“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闹剧。为什么那么多民企老板“跑路”?为什么他们选择高利贷?为什么民间资本弃实业而做投机?是民企老板太贪婪,还是中国金融体制存在天然缺陷?

  据统计,时至今日,民间资本主要集中于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等一般竞争性领域,而未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大展拳脚。业内人士指出,究其因,关键在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打了折扣,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遭遇三重门:一是铁门,垄断企业把持,门槛太高进不去;二是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没实力也不敢进;还有一个是弹簧门,进去以后逼你退出来。当前要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必须用强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

  铁门:门槛太高进不去

  中国民间市场不差钱。

  据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介绍,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存量达30万亿元,其中2/3存在银行,构成银行储蓄,1/3由老百姓自己保管或以其它随时可以变现的形式存在。

  央行去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也印证了这一点。报告显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民间资本已经十分雄厚,山西、温州、鄂尔多斯三地民间资本量分别达到约1万亿元、5200亿元、2200亿元。

  我国民间资本存量大、贡献大,但是一直处于灰色地带,阳光化之路极其坎坷。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家法律严格禁止民间资本交易的情况下,先是在地下室搞暗箱操作,供需双方靠君子协议达成交易,因此,此时的民间资本交易可谓是遭遇见光死。

  民间资本遭遇了困局,民间资本出路何在?

  在重庆市工商联副主席陈健看来,政府虽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但民企进去后往往面临央企的冲击无法发展。以电信市场为例,国外电信市场是充满竞争的领域,国内电信市场却是垄断性高利润行业,中国移动等三巨头早已积累了丰厚的资本与实力,民企进去后,三巨头挤垮民企不费吹灰之力,他们可以用送话费、送手机等市场营销策略与对手竞争,一言不发就可让对手举手投降。

  有不少民营经济界人士亦表示,时至今日,“新36条”中的打破垄断仍处在指导性文件层面上,实际上打破垄断的具体任务,少则一个到数个部门负责,多则十几个部门负责。哪一级政府部门负责与民企对接?怎样有针对性地帮助民企进入垄断行业?这些问题没人来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军也认为,“新36条”明确规定民间资本可进入法律未明令禁止的垄断行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准入门槛往往抬得非常高,比如国企注册资金是1000万元,民企注册就需要5000万元,此类问题应该得到解决。

  还有许多民企负责人表示,不能让垄断性国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当前,许多垄断性国企自己制定国家标准,自己制定竞争规则,这显然不利于民企打破垄断,只要大国企不高兴,他们随时可以挤垮民企。

  正是因为一些利润丰厚的领域至今没有真正向民间资本开放,才导致民间资本缺乏进入实体经济的积极性。而正是由于现行金融体制中,中小金融机构和利率市场化发展滞后,才使得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问题,甚至不得不从“地下银行”高息拆借,不仅挤占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稍有不慎甚至会导致生存危机。

  玻璃门:门后有虎不敢进

  我国法律没有禁止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但长期以来两者之间隔着一道玻璃门,门内风景美丽,门外民企望而却步。

  民间资本何以在玻璃门前翘首盼望又踟蹰不前?

  业内人士认为,首先是资金壁垒。不少民间资本在进入重要领域时都曾遭遇过资本金的准入问题。一些基础设施领域的大型项目,动辄需要十几亿甚至几十、上百亿元的资金,单个民企如果得不到银行贷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企垄断这些行业和领域,民间资本的效率优势和灵活性也就无法体现。

  其次是政策壁垒。本可为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开路的《反垄断法》就有这一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如此一来,像石油、铁路等垄断性行业就很容易找到借口,明里暗里阻止民间资本的进入。

  民营航空企业的命运就是佐证。10年前,一纸公文踢开了国内民航业的大门,民营资本如潮涌般进入民航业。仅仅过了10年,被各色隐性关卡击倒的民营航空相继倒下。曾经民营航空业的老大深圳航空随着国航的强势收购,成为了“国字号”公司;曾经轰动一时的东星航空黯然倒闭,投资人兰世立锒铛入狱;奥凯航空投资方均瑶集团内部纠纷不断,甚至出现停航风波。

  民营航空企业举步维艰,固然有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但是民营企业冲破不了国有航空企业垄断围墙值得思考。比如,民航局允许民营企业参与竞争,但在航线审批上一直比较严格,热门航线被国有航空公司垄断,民营航空公司根本申请不到。而民营航空企业更大的困难是资金困难。由于航空业是高现金流动行业,讲求规模效应,民营航空根本没有成本优势,又难以争取到政策支持。奥凯航空、东星航空相继出局,民航市场公平竞争仍是一句空话。

  陈健道出了一些民企老板的心声:“即使现在号称进入垄断行业的民企也不是真正打破垄断,而是停留于垄断性产业链的末端,受制于人,人家吃不了的才让民企吃一点,所谓打破垄断不过是给人家拾遗补缺。”

  弹簧门:没地位被逼出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对民间投资保护不够,民间投资融资渠道不畅,不少民企特别是参与垄断行业竞争的民企经营情况不好,甚至是经营惨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陕西老板介绍,他2003年开办了天然气加气站,后与中石油合资,中石油股权占51%,自己股权占49%,再后来中石油增资扩股,自己股权又被稀释到百分之二三十,最后干脆卖给中石油。他说,双方对利益的追求度和管理模式都存在差异,民企要求回馈快,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两半花,中石油则执行长远战略,着眼于占领市场。在这方面民企必须识时务,与垄断国企合作,民企永远是陪衬。

  对此,宋向清分析,地方政府(而不是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意在指导民间资本规范运营的地方条例,民间资本才算真正走出地下室,但当民间资本尝试投资一些优质项目,尤其是国有或政府项目的时候,却明显又遭遇弹簧门,试图进去但总是被挡回来,民间资本低人一等。由于民间资本也是资本,也具有一般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在部分被看好的项目无法进入的情况下,民间资本的出口被大大收窄,民间资本的外循环被无限抑制,民间资本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大大的堰塞湖。这个堰塞湖也同时成了一把高悬在社会上空的利刃。

  除了国企“巨无霸”的挤压,民营企业遭遇某些职能部门“吃拿卡要”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被称为“中国最牛的营销大师”的巨人网络董事长兼CEO史玉柱表示,企业家不愿投资实体经济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行政法规。上一个实体项目,要敲几十个公章,还有几千条“严禁”,几百条“处罚”。

  业内人士表示,降低民间资本投资门槛,开放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为民营企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而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为民间投资保驾护航,方能保证这一契机不被虚掷。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