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9日 19:13 来源:中国机电工业杂志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汽车业在“十一五”末到“十三五”初将投入1.5万亿元人民币的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其中70%的资金用于购买设备。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将为设备制造企业提供1万亿元的巨大市场。这个数字令人不得不侧目而视……
文 | 本刊记者 李 濛
在这个建立于车轮之上的新世纪里,没有人会质疑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第一反应便是抢救垂危的汽车行业,美国如此,日本、德国亦如此。这不仅仅是因为汽车工业拥有巨大的产量和销量,更是因为汽车行业关联度极高的产业性质,在汽车行业里失业一个人放大到社会中就会失业十个人的事实早已获得全球汽车专家的公认。
如今风水轮转,作为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的核心已经由欧美、日韩转移到中国。在去年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销量超过美国之后,中国就已经成为身处汽车产业链条之上的企业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因为目前的中国汽车工业有着太多的生意机会。这种生意机会不仅仅包含制造和销售汽车,也包含了为汽车的整车企业提供配件与服务,更包含了为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相关设备。
就中国的汽车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可以志得意满,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使他们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往往不出意外地顺利实现,有时候在年底盘点的时候,他们甚至会觉得销售目标制定的有点低。然而对于中国那些为汽车工业提供设备的制造企业而言,类似于整车企业那样聚揽财富的美景似乎还没有出现。
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的中国汽车工业对国外设备的依存度高达70%,在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对于外资设备的依存度竟然高达90%。这是一个让人有点触目惊心的数字,用市场语言将其翻译出来:假如中国汽车工业对与外资设备的依存现状在“十二五”期间得不到明显改善的话,1万亿的市场中可能就将有7000亿被拱手让与他人。
我们无从区分这1万亿的市场将会对设备制造的哪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效应。因为汽车工业所使用的设备种类繁多且型号不一。在汽车业内通用的总装、焊接、喷涂、零部件、发动机五大生产线集中了种类不同的设备。但是汽车工业即将到来的1万亿大市场却对中国装备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共同考验,因为汽车行业大规模生产的特性最能够检验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这一点似乎正是中国装备需要着力突破的瓶颈。
以中国的机床工业为例: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机床生产和消费国,而高端机床在中国机床整体产品结构中的比例也不断提升,但是在稳定和可靠性之上,中国机床依然处于成长阶段。多数汽车厂家不使用中国机床的原因是中国机床不能保持精度的稳定性和加工质量的稳定性。这一点同时反映在应用于汽车行业的其他设备之上。在对自动化要求较高的汽车喷涂和焊接生产线上国产设备的占有率也比较低,一汽的相关负责人曾经这样介绍:“涂装设备及焊接设备的稳定性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工艺参数的稳定性、生产质量的一致性和一次合格率。而这些往往直接影响汽车加工的质量,生产企业自然马虎不得。”
但是可靠性不佳或许不是中国装备在汽车行业应用现状不好的唯一原因。有业内专家认为:中国老牌汽车企业因为走合资之路,所以在生产线和工艺设计上几乎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顺利生产,外资车企使用哪种设备,国内企业就使用哪种设备。可以这样理解:在汽车企业眼里,用“中国制造”替换原有设备,也许就像一次器官移植的过程,而副作用是可能产生“排异反应”,汽车大规模生产的特点可能使汽车企业不敢承受这种风险。
尽管在汽车设备市场上,中国设备企业存在先天的不利因素。但是这似乎并没有成为中国企业停止向汽车领域进军的借口。随着近几年中国装备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的市场也正被中国装备一步步撕开裂口。在长安的生产线上,来自天津七所高科的焊接设备受到了一致好评;而来自机床领域的济南二机床已跻身世界三大冲压装备制造商行列,近年来不仅在国内的汽车行业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且还成为了通用、大众、福特、日产、本田、铃木等企业的全球供应商。
用处于成熟期的国外产品和处于成长期的中国设备做完全的比较也许并不恰当,因为时代和产业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便是如今高端如斯的欧洲机床,精确如斯的日本机器人也有着由弱到强的产业发展过程。在中国设备企业克服可靠性的弊端走向高端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借鉴国外设备企业的发展路径。能够看到的例子是:国外的设备企业在成长的时期都把自己和最大的客户牢牢地捆绑起来。例如:日本和韩国的机床企业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跻身世界先进之列,就是因为将目光锁定在当年最为火爆的汽车市场之上,于是丰田旗下就诞生了专门为其提供设备的丰田工机,而曾经的韩国大宇则促进了大宇重工的发展。
美国和日韩的经验可以证明汽车、航天等精密制造产业对与相关设备的高端转型有着莫大的拉动作用。而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为中国装备在“十二五”期间力图实现的“走向高端”制造不容忽视的机会,(据相关数据显示:当美国的汽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的时候,其流水线总计有200多条,而中国目前只有不到100条,这个缺口正在被中国汽车企业加速弥补。)实际上很多的中国装备企业已经将目光调整到汽车行业之上,在研究技术提升的同时,追求产品工艺与客户生产工艺的结合。或许我们可以乐观的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装备企业里能够诞生出更多诸如济南二机床一样在汽车领域取得成功的公司。■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