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0日 23:16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胡金华 栾星 上海、南京报道
去年9月25日在上海建立的全国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交易平台,已经运行了大半年,会员也从当初的21家增加到去年底的41家商业银行。然而,这个贷款转让市场的交易平台备受冷落,在半年内通过该交易平台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转让并且成功的寥寥无几,且交易额不足亿元。
5月16日,本报记者从南京举行的长三角金融联席会议上获悉,为了推动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发展,苏浙沪三地正式签署了一份《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贷款转让市场发展合作备忘录》。
“贷款转让不是没有市场,在2008年的时候,全国信贷转让交易规模有非权威估计的数据达到8000亿元,但是监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一旦想将贷款转让交易从地下转到地面,各家金融机构显示出来的热情并不够,要想让银行间的贷款转让交易阳光化、透明化、市场化并非一朝之功。”是日,一位参加长三角金融论坛的商业银行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接受本报采访的银行业人士看来,很多金融机构认为转让信贷资产是转让双方私下的交易,而且很多交易的信贷资产是不同的风险标的,定价不同,有无担保也不同,不一定每一笔转让的信贷资产都是高资质,而这些交易都不是透明化的,要让每一笔交易都清清楚楚地在交易平台上呈现,金融机构会有自己的顾虑。
缘何交易寥寥
从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到2010年9月全国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启动,似乎每一次涉及到资本市场多样化的举措,开局都并不尽如人意。
根据可查数据显示,去年9月初,在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工行完成首笔2.5亿元信贷资产交易,其后9月25日全国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交易平台建立,当时有28家金融机构入市,在上线首日,共有5家机构达成3笔交易,转让本金合计9000万元。截止到目前,公开贷款转让的交易笔数并不多。
“事实上,天津、北京、上海和深圳四个信贷转让平台,机构的参与度都很低,达成的交易也就寥寥可数。”5月17日,央行上海总部一位匿名负责人透露,达成的转让资产都是正常级别或优质贷款。
“现在全国信贷转让的空间前景巨大,每年央行公布的信贷额度都达数万亿元,而在长三角,苏浙沪三地截止到2010年末的贷款余额总量超过10万亿元,哪怕只有百分之十的信贷资产通过平台进行转让,这个交易额度就达到一万亿元,但是现在来看,金融机构通过私下转让交易占了绝大多数。”5月18日,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梁为民表示。
记者也了解到,在今年贷款额度紧张的背景下,事实上各家银行信贷转让的需求还挺多,但多数都通过一对一的方式私下转让。究其原因,不认同交易平台的定价标准是主因。
记者根据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规则了解到,其中明确规定了受让方支付给转让方的标的转让费,以及受让方按照贷款合同向贷后管理人支付的管理费用的计算公式,但是由于各家银行对于同一个信贷主体授信管理、信用评级、风险评判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贷款的具体标准不一致,导致信贷转让平台定价很难。而这些费用以往都是转让方和受让方协商确定。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刘仁伍也表示,浙江省的金融机构资产不良贷款的占比只有0.5%,远低于全国不良资产率1.1%的水平,高达2万亿的优质贷款仍然处于“沉睡”状态,如何盘活这部分庞大的信贷资产,而且在长三角浙江和江苏并没有金融资产交易所,依托上海的全国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交易平台,做大长三角贷款转让市场是推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必须的步骤。
寻求“破局”之道
定价却是“破局”急需解决的难题。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裁裴传智给出的建议是,优先发展贷款转让市场,可以参照OTC(场外交易市场)上发展双边交易模式,报价信息系统和备案登记系统可以在两省一市优先放开。
“目前有市场人士建议,诸如贷款转让市场应标准化、透明化等,并不是贷款转让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不同贷款的担保、抵押等资质不同,每笔贷款风险溢价也不一,因此单笔贷款不可能实现标准化,要想实现标准化只能通过证券化的形式。”裴传智分析说。
在裴传智看来,对于贷款转让市场,不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交易系统,只需要报价信息系统即可。另外,也不需要托管清算系统,只需要一个备案登记系统就可以,让监管部门、市场知道这笔交易即可。
而此前记者也了解到,目前无论是长三角还是全国的信贷转让市场不活跃的原因,有很多市场人士认为是参与机构种类单一,出于审慎原则,目前准许参与信贷转让市场的机构仅限银行业金融机构,如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能介入。
对此,裴传智也分析指出,哪些机构适合进入贷款转让市场取决于贷款的交易方式,如果贷款转让市场是买断式(贷款和风险同时转让)的,那么机构需要具备经营贷款的能力。而如果是买断式回购(只转让贷款不转让风险),则是货币市场的概念,其中可以加入信托作为中介,可以允许更多的机构进来。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