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政府亡羊补牢管理央企海外风险

2011年05月27日 23:26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一千多亿元的境外投资,最终能获得的保险赔付不足4亿元人民币——利比亚动荡局势带来的巨额海外资产损失,迫使中国政府下决心去解决海外资产安全隐患的顽疾。

   本报记者从商务部获悉,为了完善境外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指导企业加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保障“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商务部制定了《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下发到各商会、企业手中。

   同时采取行动的还有国资委。来自国资委的消息称,目前国资委正在研究制定《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希望通过科学的亏损认定及追责方式,确保国有资产在境外的安全。

   近年来,中国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更是呈现井喷趋势。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局长刘作章表示,中国企业每年的海外直接投资额有望在三四年内突破1000亿美元。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很快将从一个资本净输入国变成资本净输出国。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黄卫平也表示认同。他说:“我预计至‘十二五’末期,中国引进外资与输出资本可以打一个平手,到‘十三五’期间,中国将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与此同时,海外资产安全问题也越发引人担忧。按照国资委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共有108家央企投资设立境外单位5901户,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

   有了利比亚的“前车之鉴”,如此一大笔“飘”在海外的资金的安全问题不得不让人担忧。

  海外资产风险巨大

   国内一家知名央企的电力系统工程师杨先生,至今回想起去年在巴基斯坦的工作经历,仍心有余悸,他用“惊魂200天”向记者形容。

   据了解,杨先生所在的央企两年前开始到巴基斯坦建电厂,项目总投资金额达一千多万人民币。杨先生和3个同事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工程师,被派往巴基斯坦工作一年。

   “巴基斯坦很乱,时常发生恐怖分子枪击事件。去年,我们的一个工程师在两个保镖的陪同下去市场买菜,就遇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不幸被枪杀了。”杨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国内单位得到消息后,立刻把在那里的全部工作人员召回国,而项目也不得不被暂时搁置。

   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欧美市场设置的隐性壁垒比较多,而中东、中亚、非洲等市场进入门槛低、机会多、竞争小而且资源能源丰富,因此中国企业掘金海外市场,逐渐倾向于选择中东、中亚和非洲等地区。然而,这些地区因为经济不发达,政治局势和社会治安都存在隐患,也容易使中国企业遭受到高政治风险因素损失。一旦出现不稳定的政治风险,损失也将非常严重,利比亚的政治动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事件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企业在走出去时,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然后才是克敌制胜。”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周纪安表示。

   本报记者了解,目前投资于海外的4万亿央企资产中,除了五矿、华润等少数央企外,大多数央企的境外资产的安全和增值都存在隐忧。这也是国资委等相关部门痛下决心规范央企境外资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出手

   黄卫平对记者表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华尔街、伦敦城受影响最大,其全球资本配置能力大大削减,这就给了中国一个全新机遇。中国企业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走出去,利用作为世界工厂累积的资本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

   但遗憾的是,中国企业虽然走出去迈的步子很大,却频频遭遇亏损。“缺乏自我保护机制,是中国企业海外亏损的重要原因。”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说。

   全球风险顾问公司Kroll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98%的中国被调查企业在去年至少遭受过一次欺诈行为,中国已经超越2009年位居榜首的巴西,成为企业遭受欺诈行为最多的国家。

   另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以前中国出口企业因为外国进口企业赖账而发生的损失已超过1000亿美元,此后每年都以150亿至170亿美元递增。另外,中国投资南美等地矿产,遭遇工会制度以及当地政府提高资源税率的挑战等不胜枚举。

   刘作章表示,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投资对象国做长期经营的打算。对中国企业来说,在投资海外之前需要进行慎重周全的评估和全面扎实的前瞻性调研,尽量选择社会政治稳定、法律机制健全、劳动力素质比较高的国家进行投资。

   据了解,商务部除了近期和国资委两部委双管齐下,制定了一些指导性政策法规外,还建议成立专业保险基金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

   据了解,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日前正式启动“中国护照计划”。据了解,该计划是针对主要市场推出的一个跨国项目风险管理方案整合服务平台,其团队将通过资源共享、协作联动,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各个阶段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