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7家险企合掷700亿险资劲投保障房

2011年05月27日 23:27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保险资金对于保障房的热情远远超出外界的预料!

   自今年3月中国太保40亿元投资上海保障房建设第一单出炉后,仅仅两个月之后的5月13日,国内另外一家保险巨头中国平安就与上海城投签署投资协议,双方推出“平安-城投控股保障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平安以募资不超过30亿元的规模支持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

   5月17日,中国太保又将目标投向了北京,是日,中国保监会办公厅副主任蔡基谱对外透露,太保旗下资产管理公司将募集50亿元资金投入北京市的保障房建设,并已获中国保监会备案通过。

   5月24日,市场传出筹资规模高达700亿-800亿元的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的最大项目即将在北京产生。相关媒体报道称,由太保、平安、国寿、人保等多达7家保险公司参与的北京“蓝德计划(LAND)”已经正式启动,这项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将几乎聚齐了所有大型保险公司。5月25日,本报亦从多家保险集团公司证实了这一消息。

  险资集体行动

   从中国太保3月第一单保障房建设的“单独行动”到刚刚爆出7家保险公司集体行动,从首单40亿规模到接下来“蓝德计划”700亿-800亿规模,险资投资保障房的热情来得如此之快,让外界为之咋舌。

   “保险资金之所以对于保障房热情如此高涨,我想不外乎几大原因,首先是保险资金目前面临很大的投资匹配压力,今年保监会公布的险资投资额已经达到5万亿元,而且尚有超过1万亿的保险资金面临匹配压力;其次目前资本市场的形势难料,保险资金不敢贸然在市场上增加仓位;第三尽管保障房属于民生工程,但是在国内整个房地产业资金流量仍然充裕的情形下,险资投资保障房的风险相比于投资其他渠道,要来得安全。”5月26日,一位保险业内专家如是指出。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北京“蓝德计划”其实于去年底就已经启动,只是在5月下旬由北京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与7家保险公司正式签订了上述规模的债权投资计划,期限为7年,这一项目的牵头方依然是太保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另外包括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华泰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平、泰康人寿六家资产管理公司。这7家公司各自通过发行债权计划,把保险资金借贷给北京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为保障房建设提供土地供应,但是保险资金并不参与后期二级市场开发。

   另据了解,目前各家保险公司、评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均已经进场,静待第一批100亿元债权发行计划破土。

   “债权投资其实并不鲜见,此前太保投资长江隧桥债权计划以及世博债权计划,都属于常见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产品,只不过这次我们7家保险公司将投资标的对准了保障房建设的土地储备。”5月26日,一家参与该项目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匿名负责人告诉本报。

   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备受各界关注的则是收益率将如何。据记者此前了解,中国太保的第一单险资保障房项目,债权收益率采取的是通过框架协议盯住同期贷款利率的办法,按目前利率水平和项目收益率来计算,该项目预期稳定在6%左右,而中国平安参与的第二单保障房项目,收益率则是采用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相结合的方式,即债务金额的50%按照固定利率6.4532%计息;另外50%则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下浮5.1%,收益率不低于5.44%且不高于8.16%。

   而集结了七大保险资产公司的保险资金参与的北京保障房项目,收益率则被地方政府统一设定为,以5年期贷款利率为基础下浮11%,按季结息付息。

  投资保障房风险可控

   本报也了解到,虽然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等保险机构已试水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但如何规范保险资金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尚需相关细则出台。

   此前,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保监会支持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目前没有政策障碍。据悉,保监会已经加紧制定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项目的相关细则,并且将对参与的保险机构的资格、投资比例等进行明确要求,保险机构须遵循自愿参与、风险自担的原则。

   “保障房地产也是保险资金投资产品的一种,不能视其为特殊风险产品,政府也不能让保险资金想投资就投资,保险公司可以接受这个风险,那么它就可以投资这个领域,即使投资回报低一些也可以被接受。”5月25日,在韬睿惠悦举办的全球风险管理论坛上,该公司投资咨询部总监冼懿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称。

   冼懿敏也表示,国内大型保险公司都会建立各自的投资风险偏好,愿意投资哪些领域,规避哪些投资领域,都会有自己的投资框架。

   “房地产行业在其他国家资金流动量都是被锁死的,在国内,我们也可以看到,房地产资金流量还很充裕,因此不必担心没有资金接盘。”冼懿敏称。

   而记者根据目前保险资金以债权形式投资保障房也发现,这样的形式也规避了保障房领域存在的风险,即使未来发生公司偿债危机,保险公司仍然可以从地方政府追偿债务,同时也可以在未来的时间内通过以更高的收益转让债权。

   对于此番聚集7家保险巨头的债权发行计划,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计划既不同于城投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又不同于国外流行的市政债,更类似于近期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的私募债,与不久前平安与上海城投签订的保障房投资计划类似。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