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台湾制造”也蒙羞

2011年06月07日 08:56 来源:《新世纪》周刊

  □ 本刊特派台北记者 唐家婕 | 文

   记得小时候到海外玩,长辈总是叮咛,“买东西的时候看清楚啊!不要买到Made in Taiwan。”九岁那一年,我参加了美国的夏令营。同队的小孩拿起她的一件要烂不烂的T-shirt,兴奋地告诉我,“I know Taiwan! Look! Made in Taiwan!”这种尴尬的窘境,对于许多台湾人来说,都曾经是熟悉的场景。

  曾几何时,廉价的劳动力被大陆取代,台湾产业转型,通讯、电子、塑料代工厂纷纷西进。到2010年,台湾制造业海外生产比重超过五成,而且有六成集中在中国大陆。

  于是,市场里便宜的蔬果、商场里的毛巾袜子、锅碗瓢盆,甚至到迪士尼的纪念品、I LOVE NY的纪念衣、马克杯,喔!还有到巴黎才买得到的那一款艾菲尔铁塔钥匙圈——全都变成了Made in China。可以预料的,是另一段消费者与“大陆制造”的适应阵痛期。奶粉可能有毒、电视机可能会爆炸、珍爱的马克杯怎么图案是歪的?千辛万苦从法国带回来的钥匙圈,为什么只剩下铁链?至于那个你刚买却一撑就断的雨伞,老板会理直气壮地怪你使用不当,“不然再买一把我算你便宜点儿!?”

  在此背景下,“台湾制造”咸鱼翻身。许多台湾企业也确实认真耕耘,一点一滴积累出台湾出品的良好商誉。如今,一场潜伏已久的黑心塑化剂风暴,瞬间席卷“台湾制造”的美名。这些掺入黑心起云剂制作的产品或原料,至少已输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们还发现,不只小厂普遍使用,许多知名厂商,像统一、味全等,也中箭落马。

  虽不能以一概全,但在塑化事件发生的瞬间,台湾人突然看清楚两件事:一是长久以来,在台湾食品卫生与商业利益抉择的上、中、下游共犯结构,仍积弊重重。二是,近几年对“台湾制造”的自我感觉良好,有一大部分建立在与大陆的相互对照。这种优越感成就了当局的控管怠惰,以及厂商惟利是图的自我放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