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花20亿哈药强搬药企污染是潜规则

2011年06月17日 23:30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周晓芳 北京报道

   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哈药污染事件似乎告一段落。6月14日,哈药总厂与哈尔滨市阿城区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建设哈药总厂新厂区项目协议。一期工程预计投资20亿元,引进环保新工艺、先进设备,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据《华夏时报》了解,哈药的污染事件并非个例,由于我国制药业中的原料药产业处于制药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较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往往治理难度大且处理成本高昂。“对于环保的投入是沉没成本。”导致制药企业环保事件频发。

  环保投入是沉没成本

   近期,哈药排污事件一直是热议话题。

   6月16日下午召开的哈药总厂超标排放整改情况通报会传出消息,目前哈药总厂治污整改效果逐步显现,废水、废气排放已初步达标,还需进一步加强治理。

   此前,《华夏时报》记者从黑龙江哈尔滨环保局了解到,此次主要是药总污水处理设施出现问题。3月10日,相关部门同意该厂一厂区对污水处理厂调节池、初沉间、过滤罐及供风系统等设施进行检修,检修在2011年6月15日前完成。

   “由于该厂仍采用几十年前的老设备,加大环保投入尽管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是想根除气味是很难的一件事。”黑龙江哈尔滨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彭旭对《华夏时报》表示,哈药总厂于1958年建厂,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青霉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据介绍,污染严重的厂区生产的主要产品还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有一些原料药中间体等,这些都是属于比较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类型。

   “这并非个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药分析师表示,由于哈药总厂目前主要产品仍以原料药为主,加之环保投入不能完全跟上,污染问题爆发根本不出意料,这是一个行业的普遍问题。

   据介绍,原料药处于制药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较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往往治理难度大且处理成本高昂。2005年开始,国际制药巨头相继退出青霉素的生产,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原料药生产环节外包给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的生产商,中国则成为了接盘者之一。

   “制药企业以利润为最终目的,而对于环保的投入是沉没成本,无法提高企业的收益,因此企业治污缺乏积极性。”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国内制药企业特别是原料药企业都“无可避免”地存在这些问题,原料药是典型的“低附加值高污染”产业,巨额环保投入与盈利目标权衡之下,盈利占上风,而污染成了行业“潜规则”。

   日前,国家发改委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明确表示,自6月1日起严格限制古龙酸、维生素C等多种原料药生产装置的新建和扩建。

  哈药花20亿开始搬家

   “要根治哈药飘散的怪味,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迁址。”彭旭这样表示。实际上,哈药整体搬迁计划,在2008年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至今已经4年。

   哈药也不是第一家被迫搬迁的企业。华北制药也一样,由于均早在1958年建厂,随着城市扩张,厂址由身处远郊区变成闹市区而不得不进行整体搬迁。郭凡礼表示,以前作为国内原料药龙头的国有企业——海正药业也出现过严重污染事件,结果是不了了之。

   郭凡礼表示,对于普通的中小型制药企业来说,环保的投入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但是国内近九成的制药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其年销售额也不过几百万上千万,因此治污对其压力巨大;而大型制药企业环保的投入都在亿元以上,虽然企业可以拿出资金,但是这却不符合企业“经济效益为先”的原则。

   哈药股份在公告中披露,近年来,公司已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清洁生产和环保治理,每年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在5000余万元。

   而在环保部门的调研中,哈药总厂称,由于异地建厂的投资巨大,原料药产品的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微薄,预计投产后2~3年内将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极易造成企业处于亏损境地,造成企业无法生存的后果”。

   “在搬迁中,花费的巨额资金将会成为我们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位分析师表示。有消息人士透露,哈药整体搬迁将会花费百亿元左右。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选址很复杂。”彭旭表示。在6月14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就新厂区项目与哈尔滨市阿城区政府的签约会上,哈药总厂厂长吴志军解释说,由于选厂难度大,造成“项目启动晚了”。

   位于阿城区的新厂区一期工程预计投资20亿元,哈药集团称之为“哈药有史以来最大的环保技改投资项目。”吴志军说,按照协议,3—5年新厂区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后,被周边居民指责排污严重的原料药车间将迁入位于哈市郊区的阿城工业区,而在旧厂区,产能有需要但继续生产又容易造成环保不达标的产品,将向其他厂商外购,而该厂去年就已经启动了类似的战略合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