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奶协秘书长称若提高牛奶标准 七成奶农将杀牛

2011年06月22日 15:03 来源:财经网

  【《财经》综合报道】 近日,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炮轰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制定被伊利、蒙牛等大企业所左右。但是,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认为,当前我国乳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定乳品标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6月2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对王丁棉和那达木德的进一步采访。那达木德采访中表示:“如果现在就要求按照乳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执行,那么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

  那达木德说:“眼下当务之急,是扩大养殖的规模,特别是优质规模化养殖的比例,改变当前奶源的供求关系。提高标准,倒逼质量提升,这样的想法是不错,可是如果脱离了实际情况,就可能导致乳业重创。如果现在就要求按照乳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执行,那么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奶源供应将更紧张,可选的优质奶源更少。”

  那达木德认为:“当无奶可供时,乳品企业只得关门,消费者只能依赖进口。且不论进口乳品能否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仅价格就不是每个老百姓都能承受的。而到时国外想怎么提价,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接受。”

  但是,王丁棉对那达木德的说法并不认同:“低标准的乳品,国内消费者是不买账的。现在很多人都想尽一切办法买国外的乳制品。国内不惜高价买、出国大包小包带、冒着不辨真假的风险网上代购,充分显示了我们老百姓对国产乳品消费信心下降。”

  王丁棉说:“很多人认为散养卫生条件差,保障不了菌落总数达到高标准。可事实上,减少菌落总数,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造成细菌超标完全是收奶站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再看照顾中小奶农的利益的说法。其实新标准实施一年,奶农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大实惠,反而间接地受害。按说国内的乳品需求增长很快,但是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奶农倒奶、杀牛的情况。如果销路好,获利丰厚,奶农怎么可能轻易把牛杀掉,主动退出呢?”

  王丁棉认为,降低乳品标准的结果实际上是奶贱伤农,“消费者没有信心,奶农最终也卖不掉奶,或者说卖不上价。上周,还有奶农跟我反映,一斤原奶价格掉到1.2元,甚至还有8毛钱的,连饲料和人工成本都不够。亏都亏死了,还受什么益?”

  王丁棉说:“降低标准,谁获利了?乳品企业。饲养成本降低,企业比较容易的收购低价奶源,有条件以更低价格占领市场。企业规模越大,受益就更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