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青白江构建全区信用体系

2011年06月29日 11:46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农产品质量安全靠什么?靠监督?靠标准?靠引导?

  青白江区认为,这些都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但不是治本之策。从基地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要经历太多环节,只有从上至下,从政府到基地到农户都真正意识到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并自觉维护农产品生产标准的信用体系,农产品质量才真正能让市场和群众高枕无忧。

  今年4月29日,《青白江区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该区将通过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全区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系统与运行机制,培育企业的良好信用,并充分发挥信用制度的奖惩作用,逐步建立农产品安全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

  区级信用——

  农业生态环境 “国家级”来承诺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仅是企业和生产者的努力,它首先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青白江区委、区政府从未忽视自身的责任,在“生态立区”发展战略指导下,赋予了农业“生态”的内涵,以成都市唯一的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省级、国家级生态区联创工作,向全区人民作出了“生态农业”的庄严承诺。

  走进青白江区福洪乡杏花村、人和乡,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和专家们兴奋不已:没想到青白江生态环境这么好!

  这些都是全国环保行业中一流的专家,他们是前来对青白江区国家级生态区进行技术评估的,而生态农业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随后的评估报告上,专家组对青白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意味着该区已经攻下了通往全国生态环境最高荣誉的最难关卡,有望在今年内正式成为国家级生态区。

  而就在不久前,全市唯一的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也落户在青白江区,同样对科学发展种、养殖业,控制农残和农村面源污染、保持农业良好生态环境等作了相当严格的规定。区上还全面启动“一乡镇一园区一产业”工作,各产业园均按照绿色、环保、循环、生态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对一个工业区来说,打造‘生态’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我们敢于试水,敢于挑战,这是一个区的信用”,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这样的承诺下,青白江区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副区长任组长,区财政、水务、农发、林业、食药监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发展相关工作。2008年4月,完成了该区17万亩农业种植基地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并形成绿色、无公害《农业环境检测报告》和无公害《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2008年7月,上报完成全区产地规模16.91万亩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整体推进材料;2008年11月,青白江区无公害粮油、蔬菜、水果、食用菌产地获得由省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认定证书》,为全区农业企业、专合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产品认证奠定了基础。

  基地信用——

  质量怎么样? ABCD告诉你

  为了着力构建质量安全信用体系,青白江区对所辖农产品生产、初加工企业或合作社全部建档管理,并按产品质量、环境等指标,从高到低评出为A、B、C、D 四个质量安全等级,等级越高,享受的政策和扶持就越多。而来自市场的信号也让他们意识到,信用,正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大早,双流白家市场的车队排起了长龙,市场工作人员拿着记录本对着车辆进行登记,轮到张师傅的时候,他掏出青白江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准出证明,比对过后,工作人员很快就放行了。

  凭什么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就享有亮证放行的特权?一是合作社附带有检测结果的准出证明,更重要的是,合作社是青白江农发局首批公布的A级信用单位。目前该合作社已取得黄瓜、茄子等4个蔬菜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成为四川省农业生态园区、省级示范社;2010年4月,合作社又取得番茄、辣椒等8个蔬菜产品的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带动106户社员全都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200余亩,平均亩增收8000元,户增收4000元以上,社员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政府的金字招牌,我们怎么敢搞砸?”合作社理事长陈立异表示。

  而这,正是青白江区建立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初衷。结合监管和服务企业需要,青白江区在区农发局建立了全区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的详细档案,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经营地址、产品名称、产品注册证号及期限、注册产品标准编号、通过认证情况等企业登记注册信息;以及产品监督抽查记录、企业监督检查记录、质量事故记录、不良事件记录、举报及投诉记录、违法违规查处记录等日常监管信息,作为信用管理的依据。

  同时,青白江区农村发展局还出台了《农产品安全信用制度》,从信用标准制定、监督和扶持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根据《制度》,每个企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总分为100分,区上将从农产品质量(包括质量标准、证明文件、包装和标识等)、质量管理(包括质量方针目标、考核措施、规程文件、管理控制、安全保证等)、标准化管理(包括组织机构、执行管理等)、产品销售质量(包括营销机构、安全承诺、资料完善、消费者满意度等)、规定经营(包括资质条件、守法经营、质量监督、事故防止等)五大方面进行打分,每个方面每个小项都有对应分值。综合评价得分在90分以上的方可获得A级——农产品安全信用优良企业,享受颁发证书,并简化监督,一年质量监测2次的优惠。连续2年评定为A级企业的,一年质量监测一次;三年连续评定为A级合格单位,授予“放心农产品”标牌,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告。

  而B、C、D三个级别也有相应的规定——综合评价在75—89分以上的为B级(农产品安全信用良好)企业,实行常规监督,产品质量检测每年4次;60—74分的为C级(农产品安全信用安全一般)企业,实行强化监督,产品质量检测每年6次;综合评价在60分以下的为D级(农产品安全信用较差)企业,除了停业整顿、媒体曝光外,区上还将给予重点指导。连续2年被评为D级的,吊销其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取消其农产品生产及市场准入资格。目前,该区已经确立城厢镇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成都市丰泽园菌业有限公司、成都龙王贡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市西江月农业生态观光有限公司首批4个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信用体系试点。

  农户信用——

  利益有联结 农户生产能自律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个链条中,千家万户的农户是最难以控制的环节。怎样让他们自觉遵守生产规程?青白江区首先引导龙头企业和协会实施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托企业、协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信用”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成为规范农户生产行为的内在动力。

  “我们保证不生产和不销售不合格农产品;保证农产品质量;保证不生产销售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的农产品……”在成都奇源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笔者看到了两份内容相似的文书,一份是合作社与青白江区农发局签订的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一份是合作社对客户和公众的《承诺书》。“白纸黑字落了名字,既有政府监督又有市场监督,谁会砸自己的牌子?”合作社社长陈厚正表示。

  农户是农产品的第一生产人,但也是最难以管理的人。只有让他们在企业和合作社的标准生产下尝到甜头,才有可能保证按照企业和合作社要求的标准化生产。

  奇源生猪养殖合作社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合作社是我市注册的首家有机种猪合作社,其有机猪肉卖进了伊藤洋华堂、仁和春天百货超市等高端市场,在业界非常有名。只要是该合作社的猪肉,都比市场价格高出至少5%,因此,合作社对社员本身也实行保底销售,就算市场再不景气,也不会出现血本无归的局面。自2007年合作社成立以来,会员已经从几家发展到了200多家,今年还有不少会员想加入,但合作社只有一个条件:必须按照标准生产、产品达到规定的品质、且必须建立严格的可追溯管理体系。“你看,为了达到条件,我们养殖场土壤、水质,饲料和产品全部申请了有机认证”,青源绿色畜禽殖种场负责人一边签承诺书,一边对笔者说。

  据悉,在青白江区的引导下,像城厢玉虹桥蔬菜合作社、奇源生猪合作社、清泉明妍果蔬合作社、龙王红树果业合作社这样生产规范、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越来越多,带动农户按照相关规定,统一采购农业投入品,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培训等,累计建成常年存栏生猪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36个,形成食用菌标准化基地2000亩、韭黄标准化种植基地5000亩、伏季水果基地80000亩、优质大头菜生产基地12000亩、南方玉米制种基地3500亩、热带苗木基地2000亩、优质野山椒、二荆条海椒生产基地10000亩,全区农产品品质大大提高。陈泳 粟新林 文/图

  数据

  作为我市的重工业大区,青白江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比其他地方提出了更高要求,付出了更多努力。2008年以前,该区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农残抽检合格率一直徘徊在85%左右,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均为“零”。

  通过3年的努力,从2008年至今,该区无一例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截止2011年6月,全区农产品质量认证累计达167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有机(有机转换)产品71个,绿色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22个,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68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CCP)1个,粮油、蔬菜、食用菌基地“三品”认证申报认证面积达到39.29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