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留住高铁留不住人 千万劳动力变局下尴尬

2011年06月30日 06:47 来源:东方早报

1995年,从武汉开往长沙的列车上,车厢太拥挤,一名男子光着膀子躺在硬座座椅靠背上,为防止摔倒,他不得不用手抓住上面的行李架。   1995年,从武汉开往长沙的列车上,车厢太拥挤,一名男子光着膀子躺在硬座座椅靠背上,为防止摔倒,他不得不用手抓住上面的行李架。

  作者 早报记者 储静伟  

  京沪高铁通车在即,连接了京、津、沪这样的大都市,也串起了苏、锡、常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

  七谏高铁

  2 人力

  劳动力重新配置

  谨防“过道效应”

  高铁时代,地理的劣势逐渐消融,人们期望劳动力、产业沿着铁轨从沿海向内陆转移,资源不再被大城市独占。但也有专家担心,事情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如果沿线中小城市只重硬件忽视软件,原本流回小城镇的劳动力可能会再次流失。缺乏制度配套的粗放型冲动发展,会让中国劳动力和产业因高铁重新配置的期望落空。

  早报记者 储静伟 发自安徽       

  5月20日,离京沪高铁正式通车还有一个多月,村民刘俊华从无锡回到老家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青岗村,妻子也跟着一起回来了。这一次,43岁的刘俊华不准备再回无锡打工。

  “听说县里建了一个高铁站,需要招聘工人,我就提前回来了。”刘俊华说。事实上,在刘俊华之前,池河镇青岗村已有1000余名村民先后从苏、浙、沪等地的务工城市回家。

  京沪高铁通车在即,连接了京、津、沪这样的大都市,也串起了苏、锡、常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还把环渤海与长三角之间欠发达区域紧密联系到一起。有关区域经济专家认为,京沪高铁的速度效应,将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重新调整,沿线区域逾千万的劳动力人口也将重新布局。

  千余村民返乡建高铁站

  青岗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里没有任何工矿企业。以前,农民都是靠着种地生活。现在,多数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村长白修明说,全村4000多人,2000多人在外打工,每年只在夏收、秋收季节才回来帮忙。

  这一情况却在今年发生了变化,缘由是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铁定远站。

  “高铁站配套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工程建设方把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力活交给我们村的村民做。”白修明说,1000多名村民陆续返回村子。

  “在外面的工厂也是帮人打工,既然家门口有工程干,我们都宁愿回来,工钱也不比外面少多少,还能照顾到家里。”刘俊华做好打算,高铁站的工程完工了,就到定远县正在建设的烧碱厂上班。与刘俊华类似,大多数返乡村民都不准备再回原来的务工城市,而是选择留在家乡打工。

  农业大县欲转换“身份”

  “高铁定远站将是支撑定远未来发展的一个巨大平台。”定远县县委书记郑斌表示,有了高速铁路,利用定远丰富的农业和矿产资源,定远县将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大办企业,发展经济。

  定远县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一个传统农业大县,也是人口大县,全县96万多人,每年约有1/3的人口在外打工。至2009年,定远县全年GDP只有70.5亿元,财政收入3.9亿元,农民人均纯年收入4550元。这些数字只有长三角部分发达县、市的零头。

  近几年,定远县在努力转换“身份”。用定远人的话说,他们要着力发展“三色经济”,把定远打造成白色盐化之都、绿色生态家园、红色旅游胜地。

  由淮北矿业集团等5家大型国企共同持股的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立,首期投资75亿元。“项目建成后,定远县将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烧碱生产基地。”定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夏万全说,未来两三年,这里能吸纳上万名工人就业,由此带动的物流运输、相关配套及商业服务就业,又将有一两万人之巨。夏万全预期,未来将有更多在苏、浙、沪打工的村民渐渐回流,参加家乡建设。

  大型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研究人才,“以前我们担心,高级人才怎么肯落户一个落后的小县城?现在好了,科研人才可居住在滁州、南京,白天乘高铁到定远上班。”夏万全说。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如果说定远的发展战略是打“资源牌”,那么定远县所在的滁州市,则更多地依靠交通的便捷,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京沪高铁从滁州至南京仅需约20分钟。去年5月,滁州南部靠近南京方向的郊区,又建了一个新的产业园区,名字就叫“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江苏一家制造企业老板林明睿说,去年上半年,他来滁州考察过一次,毅然决定将工厂搬过来,“这里交通便利,滁州便宜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都是企业的利好。”

  尽管“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才一年,类似林明睿这样的工厂,已建成和正在迁建的企业已有一二十家。“滁州市约有450万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滁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滁州已纳入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利用交通便利,更好地承接长三角的辐射。

  同样是承接产业转移,河北廊坊也以类似的方式实现着劳动力人口的回流和转移。只不过,廊坊走在了滁州的前面,正是滁州效仿的对象。

  京沪高铁通车后,廊坊至北京、天津均在20分钟以内。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家企业入驻,总投资715.6亿元。

  也是400多万人口的廊坊市,去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00多亿元,这一数字是滁州市同期的两倍多。廊坊市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廊坊曾是劳动力净外流的地市。“近10多年的持续发展,廊坊外流京、津的劳动力多数已经回流;现在,我们已在吸纳省内其他地市的劳动力资源。”

  过道效应会抽走劳动力

  京沪高铁将引导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利用本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这无疑是好事,是高铁中段安徽、山东、河北等部分未发达地区的机遇。不过,事情也有另一种可能。”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周加来教授是一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长期关注京沪高铁研究。

  他认为,京沪高铁的速度效应,也有可能导致中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被更快地吸向发达地区,形成所谓的“过道效应”。类似蚌埠、徐州等地区都面临这种风险。

  京沪高铁通车后,蚌埠到京沪的时空距离分别为3.5小时,且成为南京、合肥“半小时生活圈”的一员,同时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如何利用高铁加速蚌埠的发展?蚌埠市市长周春雨说,“我们要抢抓高铁机遇,实施‘南融北接’,有效集聚资源,推动本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皖北中心城市。”

  周加来教授在肯定京沪高铁机遇的同时,也提醒沿线不发达城市须防备“过道效应”。“就目前发展情况看,蚌埠市既没有形成企业总部、分部中心,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连一家五星级酒店都没有,尤其是思想观念上没有跟上长三角的步伐。”周加来表示,如果没有更好的政策和服务,没有其他必需的硬件设施,不会有多少企业前来投资,“更可能的则是,资源和劳动力更加集中到京、津、沪及长三角城市。”

  “京沪高铁通车后,既有的京沪线货运能力将得到大大释放,周边地区的资源、能源将沿着这条黄金货运通道,更方便地向沿线高效率、高收益的城市集中。”周加来教授认为,与资源的重新配置相匹配,京沪高铁沿线及周边逾千万的劳动力也将重新配置,就看谁能抓住这样的机遇。

  是留是走,艰难抉择

  目前,在苏、浙、沪就业的内地农民工,不少人正处于一种择业的犹豫中,他们有3条路可以选择:继续留在长三角城市就业,或者转移到中、西部中心城市打工,或者回老家地级市的各类工业园找工作。

  在苏州工业园一家电子企业打工的郭继成如今就面临这样的选择。郭继成是滁州市凤阳县人,在苏州这家企业上班已有5年多,当年与他一起来到这里打工的20余名老乡中,如今剩下不到10人。

  “这两年,苏州一些电子厂内迁到重庆,几个老乡也跟着一起过去了。还有几个老乡回老家了,在蚌埠、滁州找工作。”郭继成说,苏州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资却涨得不多,他也想改变一下。他不想去更远的重庆,回老家的老乡工资拿得低,工作又不稳定。是留是走,郭继成还在犹豫。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