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6月CPI难言见顶 加息声高涨

2011年07月04日 03:39 来源:东方早报

  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在本月15日发布,而各方预测已至——由于尚难看到物价回落的迹象。

  料6月CPI达6.2%至6.5% “政府需调货币政策结构,上调存准应告一段落”

  早报记者 肖中洁

  陈志武: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证券投资管理和宏观经济。

  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国家信息中心是由国家发改委直接领导的宏观经济“智库”。

  姚景源: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历任国家经委副处长、安徽省统计局局长等职。今年62岁。

  鲁政委: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亦是央行上海总部公开市场操作部专家咨询团成员。

  李慧勇:申银万国宏观策略首席分析师。2000年加入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具有8年宏观经济研究经验。

  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在本月15日发布,而各方预测已至——由于尚难看到物价回落的迹象,各方都预测6月CPI数据将“破六”,再创近三年新高。

  与此同时,7月1日刚刚发布的6月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下滑,为50.9%,创下自28个月来新低,显示经济降温明显。

  各方最为关注的通胀形势究竟何时才能见顶?CPI再创新高,而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是否意味着经济滞胀的趋势出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否会发生变化?

  本期早报“牛市论坛”特邀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申银万国宏观策略首席分析师李慧勇对此进行分析预判。

  今年10月份以后

  通胀压力才会减轻

  东方早报:社会普遍认为,即将出炉的6月CPI数据“破六”几乎没有悬念。对此,你怎么看?6月CPI是否会是今年的峰值?

  陈志武:对,6月CPI数据会“破六”。我认为,这应该就是峰值,或者说至少是接近年内峰值。

  有两点原因:第一,6月之前,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暑期之后,蔬菜、水果、粮食的供应会增加,之后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会有所缓和;第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5、6月份有所下降,比如石油等能源产品价格就降了,这使得输入型通胀压力会减小。

  姚景源:(6月CPI)“破六”那是很有可能的。这主要是由于翘尾因素的影响(编注:去年价格上涨的滞后影响,通俗说法叫做“翘尾”)。由于去年6月份基数较低,今年6月CPI应该是峰值。通胀将于三季度开始回稳,到四季度会明显回落。

  鲁政委:根据我们的预测,6月CPI继5月份突破前期高点后,预计会再度攻城拔寨突破6.0%,达到6.2%。我不认为6月CPI是峰值,如果能够成峰值,那真是谢天谢地。峰值会在6-10月的数据中出现,10月以后通胀压力才会减轻。

  李慧勇:根据我们的研究,6月份CPI预计为6.5%,涨幅比上月提高1个百分点。猪价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二季度CPI上涨5.7%,涨幅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

  6月和7月的CPI数据差不多,都在峰值上,全年CPI呈现倒U形走势。但由于猪肉因素推动,三季度涨幅和全年CPI超预期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祝宝良:6月CPI再创新高已属必然,同比涨幅会在6%以上。

  6月CPI是不是峰值还不好说,但下半年CPI涨幅继续创出新高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在4.5%-5.5%的区间相持一段时间。但下半年,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可能进一步显性化。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导致用工成本不断上涨,油价、电价上调以及原材料涨价等也使得农户和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当前企业自我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越来越弱,下半年企业产品涨价压力较大。

  CPI年涨5%

  中国经济可容忍

  东方早报:CPI“破六”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中国经济正常发展可容忍的CPI涨幅是多少?

  陈志武:这个数值和前几年比算高了,但是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两位数的通胀涨幅相比不是太离谱。但是我对国家统计局给的CPI数据持怀疑态度,因为居民所感受到的通胀高出5%、6%的涨幅,食品、衣服等和人们生活有关的东西都涨了很多。从经济技术上来看,CPI应该真实反映居民的生活感受,当老百姓所感受到的通胀涨幅和数据不一致的时候,只能说明这个数据的内部构成和权重本身有问题。

  从目前经济的发展速度来看,4%-5%的CPI涨幅或许是可以接受的。

  姚景源:这在历史上不算很高,最高在上世纪90年代,CPI涨幅有20%多呢(编注:历史数据显示,2007年8月CPI同比涨幅“破六”,达到6.5%,央行随即在年内第五次启动加息,但此后通胀形势一直比较严峻。长达11个月的时间里——到2008年7月,CPI一直保持在6%以上,最高峰出现在2008年2月,当月CPI同比涨幅达到了8.7%。而从1990年1月至今,最高峰值出现在1994年10月,当月CPI同比涨幅高达27.7%)。

  祝宝良:6%的涨幅不算很高,2008年年初的时候超过了8%。大家之所以对CPI现在这么敏感,主要还是担心加息。中国经济正常发展可容忍的CPI增速在5%左右。只要通胀涨幅低于GDP增速就没什么问题。

  东方早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实现今年年初预定4%的CPI涨幅目标有困难。在你看来,最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CPI超出政府意料之外?

  祝宝良:主要还是新涨价(今年以来新发生的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吧。一是猪肉,有机构测算出猪肉在CPI篮子中的权重大约是2.7%,猪肉在CPI中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粮食价格上涨导致养猪的饲料成本增加,而生猪的供给也比较短缺,从周期来看,一般猪肉价格上涨一年半的时间,供给才会跟上来。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输入型通胀压力。三是年初天冷,蔬菜价格出现暴涨。至于水灾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现在还不好说,这主要要看秋粮。夏粮已经丰收,秋粮还没种。

  “不该不惜代价抗通胀”

  东方早报:7月1日刚刚发布的6月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下滑,为50.9%,创下自2009年2月以来新低。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年内中国经济增长率估计会有多少?

  陈志武:说明经济增长在放缓。我觉得,过去6-8个月,中国政府抗通胀的程度有点过了,比如采取约谈企业等行政手段刻意压低价格,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经济增速和结构都受到伤害。尤其是民营经济下行压力大大增加,决策层需要反思抗通胀是否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代价。治理通胀毕竟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就可以立竿见影达到效果的。政府的调控应该是防御型而不是反应性,预见到情况就在货币政策上做调整,而不是看到结果了再调。比如,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就可以更大幅度加息提前释放通胀预期压力,就不会导致到后来采取行政强制手段干预市场价格。

  我预计年内的经济增长率会在8%以上。

  祝宝良:这说明经济增长在调控目标内下滑,是个好事情,可以更好地抗通胀。初步预计,上半年及全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5%和9.3%左右。下半年经济增长有可能略为放缓,物价水平较上半年略有回落。

  东方早报:物价持续上涨,而经济下滑,有学者担心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势头,对此你们怎么看?

  陈志武:我同意这种看法。在社会投资倾向过度时,货币政策的紧缩可以调控投资冲动,但事实上,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怎么好、企业投资意愿不是特别强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投资冲动比前几年表现更谨慎,使得这几年增加的货币流动性没有变成实业投资,而是进入了房地产和金融市场领域,导致货币供应结构不合理,出现通货膨胀和金融类资产泡沫。而为了避免前几年货币供应过多带来的后果,政府又采用行政强制的手段压制企业价格上涨,造成通胀可以控制,但是经济增速会下滑。再加上政府一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选择加息,使得资金价格上调、数量下调,国企和地方政府成为受益方,而为中国就业提供80%以上贡献的民营经济受到很大打击。如果目前政策继续维持现状,不改变调控手段和工具,那出现“硬着陆”和“滞胀”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现在看来,货币政策在发生变化。

  祝宝良:滞胀是指物价涨幅超过GDP涨幅,这在目前经济增速这么高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现在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就业率好好的,很多地方招工都招不上。但是货币供应的确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一时半会也解决不了,需要机制改革。

  鲁政委:从年内的时间视界来看,认为中国经济会“硬着落”和“滞胀”的看法,都言过其实。当前经济的平稳减速,恰恰正在为未来4-6个月之后物价最终出现回落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目前工业企业的日子虽比2010年第四季度要困难一些,但总体经营状况仍在正常景气区间。仔细分析诱发工业企业出现困难的因素,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恰恰说明目前的紧缩政策仍有继续维持的必要,而不是要立即放松,否则,这两方面的价格就会上升得更快!

  不过,尽管目前仍在紧缩,但固定资产投资还在加快,显示很可能有限的社会融资总量在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之间的配置出现严重失衡,这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回归“中性”货币政策

  东方早报:对政府后续调控措施,你怎么看?预计央行还会在年内加息几次?

  陈志武:政府在动用货币政策时,之所以选择动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利率,是因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而利率不上调打击民营企业,而调高利率会加大国企和地方政府的压力,不如选择让民营经济受压。政府需要调整货币政策结构,放缓货币政策频率。我觉得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告一段落,加息也不会加很多。货币政策会从紧缩慢慢变到中性上面来。我认为,货币政策今后的使用应该是结构性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利率上调,使资金量加大,提高资产价格。短期内这种手段不大可能,但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鲁政委:经济平稳回落,但物价仍在高位、新涨价因素还不断出现,表明未来宏观政策应由前期的“主动收紧”转向“保持中性”。但“保持中性”不等于什么都不做的“观望”,而是如果有新增流动性注入,仍应继续回笼流动性,以保持流动性“水位”不变;如果通胀率继续上升造成市场通胀预期上移,仍应加息以保持实际利率水平的大致稳定。

  预计7月份将会有1次加息,但不再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市场流动性紧张将较6月份明显缓解。

  祝宝良:货币政策方面,应当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和必要的调控力度,同时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继续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工具来管理和调控市场流动性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利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逐步消除负利率。大概会加息1-2次,每次25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是否再上调不好说,要看热钱的情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