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8日 23:01 来源:华夏时报
——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汤小泉
本报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2011年6月12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二届理事会十二次会议暨三届理事会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推举邓朴方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三届理事会会长,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成员,选举汤小泉担任基金会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成立于1984年3月15日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以弘扬人道、奉献爱心,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为宗旨。该宗旨与悠久的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支撑起人道主义的精神大厦。肩负如此使命,基金会提出了自己的愿景和长远目标:“通过我们的努力,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使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和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促进人类文明。”“努力将基金会建设成为公开、透明、高效和高公信力的世界一流基金会。”正如邓朴方会长所说:“基金会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诞生,又随着社会转型而成长,是新时期残疾人工作从社会救济型向事业型转变的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今,基金会已“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成长为一个风华正茂、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华夏时报》:作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公益品牌,“集善工程”目前的社会影响力如何?
汤小泉:做好公益项目是我会的核心工作。为打造一个过得硬、叫得响的品牌,理事会研究确定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理念为“集善”,涵义是“集合人道爱心,善待天下生命”;品牌是“集善工程”,意为“集天下之善心,谋残疾人之福祉”,邓朴方会长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并专门为“集善工程”题词。
品牌叫得响,项目要落实。围绕此品牌设立了集善嘉年华、启明、助听、助行、助学、助困、信息无障碍等七大行动,下设近百个公益项目。
为宣传好“集善工程”品牌,基金会制作了统一标识的各类宣传册、宣传页、宣传品;加强了与各大网站、新闻媒体的沟通与联系,专门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利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开展活动,广泛宣传“集善”理念和“集善工程”品牌;连续3年在西单文化广场举办专题宣传展览活动,同时在地铁站口、公交站台和公交车身等处开展广告宣传,收到了很好的品牌宣传效果。
《华夏时报》:回顾2010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有哪些工作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汤小泉:2010年是实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总结之年,也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调整提高年”。在这一年里,残疾人福利事业和其它各项残疾人事业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和明显进步。
在邓朴方会长和中国残联党组的领导下,基金会紧紧围绕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秉承“在调整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的思路,以筹资、做项目和自身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2010年共筹集资金2.37亿元人民币,支出1.73亿元,占上一年总收入的77%。
邓朴方会长强调基金会要进行“二次创业”,要把基金会建设成公开、透明、高效率和高公信力的世界一流基金会。围绕这个目标,连续3年召开了基金会发展工作研讨会,研讨基金会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通过研讨,明晰了基金会2011年至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基础上,结合基金会实际,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的帮助下,制定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战略规划(2011-2025年)》。这个规划凝聚了我会每个成员的智慧和思想精华,就基金会机构规范化与科学化建设,拓展筹资渠道,加强项目执行力,提高宣传效果和实现基金会职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等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全面部署,成为实现我会发展目标的行动指南。
2006年,我会开展的项目只有20多个,到2010年,增加至近百个,涉及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宣传、文化体育、维权、政策研究、国际交流、组织建设等领域。同时,探索建立专项基金,尝试开展康复医学院、特奥运动训练基地建设等关系到残疾人事业长远发展的项目。开拓了与德国奥托博克健康康复集团“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高级培训项目”,在2009年至2011年3年时间里组织来自中国残联和各省残联、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残疾人辅具中心的84名残疾人工作管理者赴德国进行每期22天的培训,学习欧洲先进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同时深入了解辅助器具工业的发展等内容。我会还进一步加强了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典型人物的资助、对草根NGO发展给予支持、对民营的医疗服务机构给予扶持和帮助的公益项目,使他们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和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
《华夏时报》: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人员选拔、管理方面有哪些经验?
汤小泉:2006年我会只有29名工作人员,到2011年5月,工作人员总数达59人,增长一倍,其中:本科学历30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8人;项目主管及以上岗位22人,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31人。人员专业化和年轻化带来了新的工作活力。
我会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将原有的“一室四部”调整为“一室六部”,明确综合协调、财务法律、宣传活动、项目管理、国际合作、资产管理各部门的职能,形成项目审批、管理和监督分离,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对各部门部长、副部长、项目主管、项目官员等实行层级管理,使管理层次规范化,使项目的决策、执行、总结和评估科学化,增强了整体意识、协作意识,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工作局面。
近年来,基金会按照“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学习型基金会为目标,以公益项目、重大活动为载体,累计组织各类培训约40次,其中,以“集善讲堂”、“理论学习日”等活动为标志的会内培训约20次,为期3年的“德国奥托博克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高级培训班”和“香港公共募款项目学习团”以及“名家谈心理”等会外培训约20次。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全会学习风气日趋浓厚,干部职工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大大提高。
《华夏时报》:2010年,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2009年调整的基础上发展很快,今年在工作重点上会有什么调整吗?
汤小泉:第一,要加强公众募捐工作。在2010年4月23日召开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上,朴方会长专门做出重要指示:基金会要在第三次社会分配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不断增加捐款渠道,努力扩大捐赠社会面,要把基金会与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联系起来,充分履行公募基金会的社会责任。会后,我们认真研究策划,进一步明确了公众募捐是基金会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加大公众募捐工作力度,二届理事会出台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暂行)》,正式试点推行专项基金项目建设。在出台相关政策、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支持专项基金的稳健发展。截至目前,共设立了台湾明门专项基金、上海仁爱专项基金、鸿海集善艺术基金、红烛集善教育基金、伯明翰集善体育基金等5个专项基金,并开展了相关的公益活动。与此同时,设立专门的公众募捐工作岗位,组团赴香港专门学习公益组织在公共募捐方面的成熟经验。通过基金会网站以及与慧聪网、开心网等主流网站的合作,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重大节日开展专题推广和募捐活动,逐渐加大公众教育和公众募捐工作的力度。基金会战略规划中,我们也明确规划到2015年公众募捐达到5000万元的目标。
第二,逐步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管机制。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对公益组织信息公开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公益组织对公益项目的监测和评估也越来越重视。相关基金会的“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扶贫中国行月捐计划”等公益项目都请专业评估机构进行需求评估和效益评估,在信息公开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公众评价及社会效应。
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力度,增强我会的公信力,提升公益项目执行的品质和力度,促进残疾人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理事会设立监事会负责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抓紧出台《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项目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并在财务法律部增设岗位和人员,通过程序监管、效果评估、廉政监督等三个环节对所有的公益项目实施立项评估、事中监管、事后评价等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此项工作,正在筹备实施当中。
第三,不断开拓新领域项目。要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基金会的目标,必须加快拓展项目领域,扩充项目内容,努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为此,理事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开拓国际合作领域,拓展国际募捐渠道,开发和管理国际合作公益项目,与相关国际基金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06-2011年,我会共组织77人次出访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区、中国台湾等13个国家和地区。从2009年起国际交流日趋活跃,上述出访中有70人次是在2009年至今完成的。二是开展康复医学人才培养与老年康复相结合的健康生态城项目。该项目融康复医学院、康复医院、康护中心、老年社区于一体,采取政府投入和社会化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截至目前,完成北京健康生态城、嘉兴国际康复生态城、浙江温州健康生态城、广东惠州健康生态城以及潍坊健康生态城等项目的前期调研和筹备工作。三是开展特奥运动训练基地项目建设,在浙江嘉兴、山东潍坊等地进行了策划和筹备,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华夏时报》:为了更好地帮助残疾人,基金会一直以来是按照哪些标准来选择项目的?
汤小泉:残疾人是最困难的群体,残疾人最需要关怀,所以让他们坚强起来并且有尊严地活着,就要尊重他们、爱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因此,我们的项目设计首先必须考虑残疾人的需求,其次是为捐赠方量身定做他们所希望的、能够支付得起的和充分反映他们意愿的项目,把捐赠方和受赠方联结起来,搭建受助方和捐赠方的平台。你要是做得特别到位,就能使这个平台的作用最大化,从项目的金额、项目的效果到受益人群的受益程度、捐赠者的满意程度,都一定是最好的。
同时,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项目执行、运作上有特有的优势: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相应的残疾人组织,能够将基层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反映给我们,它们是我们项目执行的广袤触角。
在项目运作上,每个项目都要提交《项目建议书》,报理事长办公会审议。基金会与捐赠方、受赠方共同组成项目执行小组和项目监管小组。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监管小组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查。项目执行完成后,执行小组还要提交《项目报告书》。
具体到考虑残疾人的需求,我们坚持四个原则:一、围绕国家项目募集资金,以便把项目做得更深、更广泛;二、每年让中国残联五大协会提出需求,基金会募集资金满足需求;三、根据捐赠方的意愿设定项目;四、通过地方调研发现残疾人特殊需求。
坐落在北京故宫东侧一条林荫街道上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在一步步向前迈进。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始终将建设一个公开、透明、高效率、高公信力的世界一流基金会作为孜孜以求的愿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每一位经历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27年辉煌历程的人,都自觉地将个人情感同整个公益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集善工程”七大行动
■集善嘉年华
一项旨在募集专项主题善款的公益演出和慈善活动,以“助无助者”为目标,自200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7年来,通过现场募捐、晚宴、演艺明星和残疾人演员同台演出、慈善拍卖、抽奖等形式,共募集善款2亿多元。
■信息无障碍论坛
自2004年起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主办的一年一届活动,已成功制定信息无障碍标准、开展网页无障碍行动、启动“网络牵手信息助残”行动,并建立了信息无障碍爱心亭和推动了盲用手机的研发。
■启明行动
2006年6月发起的公益项目,目标是:力争用5年时间,让已入档全国贫困白内障盲人重见光明。目前已为11个省市的数万名贫困白内障盲人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
■助听行动
2005年,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捐赠人工耳蜗启动“听力重建 启聪行动”项目,截至2008年已捐赠总价值约1.28亿元人民币的人工耳蜗985套,惠及全国29个省市区的近千名聋儿。自2006年起,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与瑞声达听力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执行为期3年的助听器捐赠计划,3年共向听障人士捐赠助听器11250台,价值2450万元人民币。
■助行行动
宗旨是关注贫困肢体残疾人的生活状态与健康状况,广泛动员国内外社会资源,募集资金和物资,帮助他们重新走出家门,回归社会。“长江新里程计划”是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重点项目。2000-2005年,主要实施普及型假肢服务、聋儿语训教师培养、中西部地区盲童入学、贫困地区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及盲人保健按摩师培训5个项目。2007-2011年,李嘉诚基金会再次捐资1亿港元,实施“假肢服务”、“高科技助残就业”、“脑瘫儿童康复及残疾预防”3个子项目。
■助学行动
2002年发起“扶残助学春雨行动”大型公益行动。宗旨是向社会募集资金,重点用于资助中西部地区贫困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助困行动及人才培养
我国有5000多万残疾人和7000多万老年人需要康复服务,每年因车祸、疾病等原因致残的残疾人有100多万,预计到2015年康复人才需求量约为35万,但全国专业康复人才仅5000人,从事康复专业的工作人员仅2万人,因此加快康复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资料来源: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