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8日 23:01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岳巍 侯君 北京报道
7月8日一早,民政部网站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期间慈善事业发展情况的同时,坦承“中国目前慈善法规政策与慈善事业发展要求、慈善组织自身能力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仍不相适应”。
这一表述被认为与已扰攘两周的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风波有关联。因为郭美美风波,红十字会的机制运行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近期,一些与红十字会有关的社会事件被曝光,进一步加剧了公办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民政部此次在《纲要》中特别提出了“建立完善慈善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慈善事业监管体系”的发展任务。这两项指标,显然极具现实意义。
民众的意见及建议,可于7月13日24时前在民政部网站“留言咨询”、“民政论坛”栏目中提出,或直接发送邮件至wp@mca.gov.cn,但民政部的消息中并未提及各方反映的意见何时以及是否会向社会各界公布并提交讨论,也未涉及此《纲要》正式版本推出的时间表。
截至8日18时记者发稿时,“民政论坛”已有多名提出意见者,而转发此消息的多家门户网站相关新闻后的评论也已分别超过百条。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昕就曾表示,如果郭美美事件能推进慈善组织走向公开透明,那么这次风波是有正面意义的。她并建议将公益组织的“三公”纳入政府监管机构的议事日程。
所谓的“三公”是:公开接收到的捐款额和收益、公开善款具体流向及数额、公开其日常运营费用。张昕指出,长期以来,类似红十字会的众多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鲜有主动公布账目的,捐赠者无法掌握自己的捐款流向,更担心善款成为腐败分子挥霍的资本。
一起炫富事件就能陷中国红十字会于难以自拔的境地,在北京四惠律师事务所律师庄清忠看来,问题的实质是类似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公益组织长期以来不公开、不透明,而且满身官僚习气。“郭美美事件是导火索,瞬间把它点爆了!”他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王令表示,从网民的愤怒以及接力揭露内幕的表现来看,社会对公益组织,特别是接受捐款的基金会的不信任,已经到了有火星即能燃烧的程度,应引起相关部门和组织的深思和重视。
据报道,刚刚获得法网冠军的网球运动员李娜主动捐出湖北省政府奖励给她的60万元奖金。李娜的家人表示,在听闻基金会或公益组织的很多丑闻后,他们决定亲自安排捐款去向,而非交由公益组织。
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承认,郭美美事件引起社会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是某种社会情绪的一次厚积而发,虽然具体质疑的对象是中国红十字会,但值得中国所有的公益慈善组织引以为鉴。
7月5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已邀请国家审计署工作组进驻与其合作过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进行审计,并已商请中国商业联合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中国商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审计是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成立十多年来第一次接受审计。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伟表示,由于红十字会是捐赠人和易受损群体之间的桥梁,大家有理由对红十字会严格要求,红十字会也应该用公开透明的工作程序和账目来获取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中国红十字总会并要求各级红十字会自查自纠,对与企业合作的项目逐一进行自查,排除隐患,杜绝利用公益项目谋取商业利益的行为,维护红十字会的公益形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张昕表示,希望借由此次事件引发对公益组织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监督制度的整体反思。她并敦促相关政府部门尽快推进这一领域的改革,缩小公众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被卷入信任危机旋涡中心的中国红十字会7日已向社会承诺做到“两公开两透明”,即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透明、招标采购公开、分配使用透明。中国红十字会强调,将加快推进工作机制的公开透明,严格落实廉政责任制,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从制度建设上保证红十字会工作的公开透明,用实际行动维护红十字会的声誉和形象。
7月4日,2011年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确认,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与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此决定意味着废除之前的双重管理门槛,公益慈善无需再寻找政府部门或具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挂靠而可直接登记。
此番民政部对三类社会公益组织实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估计会引发中国慈善事业生态的深刻变革。有观察人士称,民政部此举为民间慈善“松绑”,为“公办慈善”引入竞争者,从而能改变公办慈善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政府也能更多扮演监管者角色,对于各类慈善组织实行有效监管,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风波那样的事件。
有舆论称,民政部5天之内连续两次出手,无论是早有计划还是因“红十字会”事件的危机处理,此番针对慈善组织与慈善事业的“干预”,都将被视为挽救中国慈善事业近乎跌至谷底的公信力的必要之举,但只是第一步。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