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何妨GDP增速减一挡 喜迎转型发展快一拍

2011年07月11日 16:17 来源:解放日报

  ——解读上半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

  新华社记者 周琳 何欣荣 陆文军

  一组最新出炉的数据准确呈现了“开局”以来上海经济转型的成果: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高于工业,高耗能和代工行业增速出现回落;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增速自金融危机以来最快,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双双两位数增长且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成为“三驾马车”中坚力量;外高桥和洋山两港出入境船舶艘次、人员出入数量大幅增长创新高,国际航运线路不断增加。GDP增速主动“减了一挡”的上海,正在迎来“快了一拍”的转型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十二五”期间上海要下决心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年中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表明,上海正沿着这条科学发展之路厚积薄发。

  开局转型 以质取胜

  外滩和新天地,南京东路和淮海中路……这些闻名中外的上海地标,在今年6月初迎来牵手的机会。经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两大中心城区黄浦和卢湾“撤二并一”。

  区划调整,只是上海加快结构调整一个缩影。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新鲜出炉的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GDP增速低于去年同期,也慢于全国均速,但主动选择让GDP增速“慢一拍”的上海,正在迎来“快一拍”的转型发展。

  5月初,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的55个产业项目,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集中开工仪式,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开工总量的三分之二。

  事实上,上海投资结构早已加快转型,1—5月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成套设备投资分别增长108.5%、81.2%和30.6%,高耗能行业投资则下降49%。

  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外,服务业更是蒸蒸日上。1—5月,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10.3%,已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提出在上海设立“第二总部”,监管部门对此已有“积极的回应”;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领域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开工,正在打造中国开放的新领域和新高度……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上海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分别增长26%和12.3%,增速为金融危机以来最快,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进一步提高。截至6月底,外商累计在沪设立投资性公司约2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逾330家,前6个月共引进总部机构已达到去年全年新增量的三分之二。

  今年1月,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CMAC)标准造船合同(上海格式)正式发布。“修订历经3年,修改了11稿,才打磨出了‘中国标准’。”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秘书长蔡鸿达说,其推广为中国这一造船大国争取了国际话语权,对繁荣我国造船业、强化航运软实力意义深远。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正式进入了由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向软硬件环境改善并举的转型期,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经纪人俱乐部、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等一大批航运服务机构相继成立,航运中心软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5月,上海地方财政收入1766.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8%,其中企业所得税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中不断转型、以质取胜。

  创新机制 聚力惠民

  转型,不止于经济领域,更意味着着力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办好实事的决心和行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染色馒头”敲响警钟后,上海,一场从体制机制上创新根治的食品安全攻坚战,正地毯式可持续地展开。

  “我们在体制机制上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产业链上下的监管之间有缝隙、有空当。”在部署食品安全工作时,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多次强调:“我们应当正确地对待这些意见,切实让社会的期望、群众的呼声成为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动力。”

  2011年6月,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食品安全被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针对涉及多环节、跨部门监管的领域梳理和明确了职责,实现无缝衔接。

  “要确保上海成为全国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就必须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实行最严的准入、最严的监管、最严的执法、最严的处罚、最严的问责。”韩正说。

  在最严厉措施的支持下,“放心馒头”成为上海民生改善的新标杆,生猪无害化处理、牛奶分级制度、餐厨垃圾资源化,多个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领域,上海都走在创新、转型的前头。

  截至目前,上海经济适用房第二批申请正在逐步推进,准入标准再度放宽,实施范围也将扩大至全市所有区县全覆盖;新建住房价格环比涨幅从1月份的1.1%下降至5月的0.2%,涨幅放缓调控效果显现。上海酝酿将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与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让农民工也能享受市民待遇。养老金、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等一批保障待遇标准继续提高。

  聚能蓄力 厚积薄发

  7月8日,2011年度“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在黄浦江畔揭晓,上海2011年度的排名上升2个位次,居全球45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第6位。

  位次的上升不是最重要的。指数的编制者注意到,上海在成长性依然突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个成熟金融中心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稳定。

  在稳定中成长,才能为下一步蓄力。这个理念,已贯穿到上海发展的方方面面,更让上海的执政者认识到实现建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性。

  蓄力,需要政府用机制保障经济创新的活力。5月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部际协调会再次举行。“给我的感受是给力、协力、借力!”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主任周波说,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有很多先行先试和创新性突破,几十个国家部门一起携手推进,在全国可能没有第二例;各部门相互协力、上下联动,利用浦东先行先试的机遇,边摸索边前进。

  据介绍,上海正在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助力航运中心建设;工商、统计等多部门联手,打造支持“云计算”、“碳评估”等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注册发展的服务环境……

  蓄力,需要政府打造吸引一流人才的孵化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江集团总经理丁磊介绍,关于在张江园区试点股权激励的方案已经形成。

  方案将鼓励国资国企及分支机构实施股权激励,并对试点单位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同时探索向高层次人才推出定向配套的产权房。“这相当于把政府对人才的优惠和补贴以住房的形式体现出来。”丁磊说。

  蓄力,需要政府将服务民生的理念进行到底。据预计,至今年年底,上海可供经济适用房源将达500万平方米、约8万套,真正逐步实现中低收入者不仅 “有房住”,还有希望“有住房”。

  同时,为了让每个在上海生活的人减少疾病、病有所医、就医方便、减轻负担,上海将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不容明月沈天去,却有江涛动地来。”90年前,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90年后,上海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十二五”开局的征程上,上海以创新驱动促转型发展,向着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领跑的目标稳步前行。

  (新华社上海7月10日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