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能源快车何时补上生态课 保护生态迫不期待

2011年07月15日 09:14 来源:南方日报

生态保护 资料图生态保护 资料图

  清洁能源发展对生态的影响日益严重□专家呼吁在整个生态链下审视新能源

  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不输出污染的清洁能源,它们通过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利用,以一种科学的方式为世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但清洁能源是否真的完美无缺?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清洁能源所涉及的生态影响已经逐渐被环境学家所关注。新能源或许是未来世界的能源方向,但人类还需要保持一份冷静。

  南方日报记者 彭国华

  实习生 杨 名

  风电:夺命风车劫杀迁徙鸟类

  乌鲁木齐附近的柴窝堡湖风力发电场,上千个“风车”位于鸟类穿越天山峡谷的迁徙通道上。这些贴有“清洁能源”标签的“风车”,对于鸟类特别是对于那些夜间迁移的鸟类,却存在着威胁。

  尽管风电能源没有污染,但近年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渐渐被人们关注。对鸟类而言,巨大的“风车”是夺命的武器。

  有调查数据显示,世界上最大的“风车场”——— 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东部的阿尔塔蒙特山口,207.2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有7000多台风力涡轮机,这些涡轮每年约杀死1766至4271只鸟。

  业内专家表示,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当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活动频繁地变成大规模建设风力发电场基地时,则会对大量鸟类造成致命影响。

  然而,在从事这一朝阳产业的工程人员看来,这些问题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据大唐甘肃新能源公司工作人员王治霖介绍,建在风道或风口上的风电场塔高至少在50米以上,与鸟类的飞行高度基本不在一个轨道上,因此负面影响并没有那么大。王治霖说,在风叶的端部涂上荧光彩色的标示,将对鸟儿起到警示作用。

  记者了解到,除了对鸟类的伤害外,目前也有专家开始关注风电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在风电场周围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甚至在风能被巨量截留后,会不会潜存着“蝴蝶效应”等等。这些疑问都有待进一部证实。

  据汕尾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工作人员透露,在当地为数不少的风电场下,“几乎寸草不生”,这一现象在风电场入驻之前并没有出现。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告诉记者,自然界的能量中存在一定的场,而当人们利用不同的能源转变产生新能源时,也将产生新的场,比如风力发电周边将产生一定的磁场。但这个过程中是否将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确切的论证。

  水电:拦坝剪断鱼类生存脐带

  截至2010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2.13亿千瓦,根据相关规划,2015年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24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水电开发数量将达到以往数十年开发总量的一半,开发力度可见一斑。

  然而,在人们享受清洁水电的同时,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江西省南城洪门水电站,一位姓江的老师傅透露,在建设水电站之前,黎江每逢潮水季节,就可以看到相当多的鱼只游到上游产卵。但近些年受建站拦坝及过度捕捞的影响,几乎难觅鱼儿身影。

  四川省环科院生态所所长张秋劲表示,水电站的建立不仅仅影响鱼类,还将对山区环境产生多种负面影响,比如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甚至包括气候生态等。

  据介绍,我国水电开发主要在云南与四川,海拔2000米以上的江河上游及支流,往往是生态最敏感的地区,水电开发无疑成为剪断生态的一把剪子。比如,在金沙江中游,胭脂鱼、鲈鲤、长薄鳅等列为优先保护的鱼类有29种,但随着水电开发提速,大坝截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并破坏了一部分鱼类及其它生态物种的生存,这些珍贵鱼种濒临危险甚至绝种的境地。

  上世纪70年代葛洲坝开工,当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数量还很多,甚至中华鲟也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受大坝阻拦的影响,鱼类洄游通道被强行剪断,中华鲟也进入濒临灭绝的行列。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清江表示,在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鱼类产卵大概分两大类,一种是黏性产卵,一种是漂流性的卵,漂流性的卵一旦下沉就失去生存机会,而中间遭遇闸坝也将漂不过去,从而影响鱼类的繁殖。

  未来国内的水电开发仍将提速,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一份提案中表示,“水电站的规划不能仅考虑水能利用的经济指标,还要考虑水电站及水库对各类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与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太阳能:污染废液四氯化硅难除

  与风能一样,太阳能也被人们认为是最大的无污染可再生能源。然而,在将太阳能转化为人们可以吸纳的能量时,污染不可避免地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直言不讳:“生产太阳能产品将把污染留在中国”。

  据业内人士透露,太阳能发电至少面临生产、废弃物等几重污染。

  在生产环节,多晶硅是整个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命脉,在多晶硅生产过程中,金属硅先要转化成三氯氢硅,这个过程中约只有1/4的三氯氢硅转化为多晶硅,其余部分进入尾气,“危险物质”四氯化硅随之产生。而每生产1吨多晶硅,就产生4吨以上的四氯化硅废液,这一酸性腐蚀品对眼睛和呼吸道会产生强烈刺激作用,接触后将引起皮肤组织坏死。

  目前,虽然许多厂家号称可以将有毒气体回收再利用,但专家表示,实际上国内的技术还不具备根治污染的能力,大部分厂家由于技术达不到闭环式要求,或者本着节约成本的目的,将有毒的物质埋在地下,或者用极低的价格卖给下游厂家。

  有媒体报道称,河南林州市城郊乡张家庄有部分村民在当地开工兴建多晶硅项目后,开始出现胸闷、恶心、眼发红、四肢无力等症状。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达1780兆瓦,占全球总量的26%,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4%。在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池制造国的同时,欧美等国则充分享受新能源的终端市场,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中有超过90%销往海外,其中绝大部分销往欧洲。

  中科院院士王占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危险物质”四氯化硅,多数中国企业未装设或未完全安装相关的回收设备,对四氯化硅的无害化处理将成为制约多晶硅发展的瓶颈。欧美等发达国家都不希望在自己的国家生产多晶硅,都把多晶硅的生产放到了发展中国家。

  除了生产环节,太阳能发电设备由于具有一定的寿命,其废弃物对环境也造成很强的破坏。由于发电设施里蓄电池里含有大量的铅、锑、镉、硫酸等有毒物质,如何回收也成为太阳能发展的一大障碍。

  ■破解之道

  开发新能源须充分考虑生态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表示,目前人们对新能源的认识有局限性,应该放在整个生态链下审视新能源。

  对于风电成为鸟类的致命“杀手”,发达国家在项目上马时未雨绸缪,比如美国德克萨斯州南部的一个风电站,率先采用雷达技术避免这一“空中事故”。而风机加设灯光、采用不同色彩搭配等措施,也能对鸟类产生一定的警醒作用。

  作为能够将无穷无尽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产业,周永章认为,若从能源循环的全过程来看,太阳能电池的利用和开发是利大于弊的,但由于生产环节产生的污染集中到了发展中国家,但从整体来看,如果能够有效解决污染因素的影响,发展太阳能将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

  对于水电开发,周永章说,开发和自然生态保护之间是一种权衡,开发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的因素。

  为了保证发电大坝与河流生物的和谐共存,有专家提出,在水电站设计中可以考虑设计“生态水闸”,在不同时间下放不同水流,以保证下游河段主要或关键生物类群的正常生存繁衍,或保证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

  周永章认为,虽然新能源的开发会造成种种的生态影响,但肯定不能忽略它能缓解人类能源危机、降低碳排放和温室效应等方面的巨大功劳“但任何人类的能源开发都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开发新能源势在必行”。

  本版统筹 张波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