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8日 14:31 来源:《财经》杂志
下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并不会消减太快,温和通胀将会成常态。货币政策相对紧缩、定向宽松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主要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6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震荡下跌,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约为225.79点,较上月的232.91点下降了3.06%。同期,RJ/CRB指数由5月底的350.06点下跌到6月末的338.05点,全月收跌3.43%。但7月初,大宗商品价格又开始出现明显反弹迹象。
6月国际商品价格继续维持弱势震荡下跌的行情,主要是受到资金流向和宏观政策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中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资金流出某些商品市场,与此同时抗通胀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反而抑制住某些品种价格上涨的势头。
毫无疑问,近期国际商品价格波动受到了美元走势的影响。由于美国经济出现疲软,本应致使美元走弱,但受制于希腊等国债务危机重燃的影响,美元仍延续震荡走强的格局。美元指数5月底收盘于74.63点,6月30日则为74.42点,几乎相同。进入7月,美元指数出现短暂反转,主要因为穆迪下调葡萄牙评级。短期内美元升值会抑制对大宗商品的需求。
商品价格指数整体下挫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大幅回调。NYMEX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从4月底的每桶113.73美元下滑至6月末的94.78美元,两个月内下滑了16.66%。整个6月份均处于震荡下滑通道中,最低跌至每桶90.96美元,单月最大跌幅高达11.67%。
进入7月,由于机构预期2012年全球原油需求将继续表现强劲,引发市场对原油供应紧张的担忧情绪,促使原油期价出现大幅度反弹,NYMEX轻质原油期价7月8日报收于每桶98.67美元。随后受美国6月非农就业数据利空影响,7月9日报收于每桶96.2美元,跌幅为2.5%。自7月5日至9日的交易中,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1.3%,而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
价格涨幅高达5.9%。总体看,与去年同期相比,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28%。
6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为50.9%,已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表明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依靠中国需求拉动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动力不足。由于全球制造业活动趋于缓和,6月主要工业原料价格出现大幅下跌。
工业品价格指数较上个月下降了2.27%,农产品价格指数环比跌幅为7.3%。希腊债务危机升级致使美元走强、国内央行再次调整准备金率等诸多因素令大宗商品市场承压,多数品种延续上月的跌势,整个商品市场系统性下跌的态势得以延续。
工业品中能源价格下降幅度较大,6月能源指数比上个月下滑了6.8%。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幅度较大,预计7月国际油价有可能在每桶90美元-110美元的区间波动,国际煤价区间内小幅震荡,NYMEX天然气期价均表现出窄幅震荡下行态势。基本金属指数环比上涨1.2%,主要品种出现明显分化。
其中,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LME)铜全月收涨2.28%,7月9日报收于每吨9661美元,比6月30日收盘价上涨了2.45%。铅价涨幅高达6.8%,铝和镍分别收跌5.42%和0.7%。
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期价收跌2.16%。铁矿石价格重返上涨势头,涨幅达到了4.2%。
相比而言,6月国际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除NYMEX糖价出现22.35%的强势反弹外,诸多品种期货收盘价均出现大幅震荡下挫。其中,NYMEX玉米、小麦、棉花期价分别下跌了15.85%、25.25%和22.05%。
7月初,国际农产品期价大跌吸引了国际采购商和终端用户逢低买入,但受中国7日加息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又出现暂时性小幅回落。长期来看,全球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需求有增无减,长期天气因素不利于农作物生产,这均会支撑农产品价格回归上升轨道。
受工业原材料价格同比涨幅高企影响,6月国内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出现暂时性回升,比上月均提升了0.3个百分点。考虑到6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调使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解。这将会在七八月份后带动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这两项价格回落。
虽然输入性通胀压力已减弱,但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并未缓解。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4%(环比上涨0.3%),创三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7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已开始强势反弹,随着储备原油的释放,今后补充库存的需求将会凸现,只要欧佩克不大幅增产,国际原油价格将会重返高位。LME铜价若出现继续回升,工业原材料成本上涨在今后仍会形成新的涨价因素推高国内物价。
国内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调整期,在国家强力调控下保持得相对稳定,致使与国际上出现了较大的内外差价。7月初,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出现了上扬态势,特别是猪肉和牛羊
肉价格大幅上涨。上游农产品成本长期处于高位盘整是导致国内猪肉价格连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所占权重仍然较大,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七八月CPI仍可能继续维持高点。
目前国内外市场普遍预测,国内CPI已快出现拐点,严厉紧缩政策下半年可能有所松动。我们认为,受多种不可控因素如旱涝灾害频发、食品安全隐患、房价调控受阻等的影响,下半年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并不会消减太快,温和通胀将会成常态。
在此情境下,中国货币政策完全转向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年内提高存款准备金及发行央票的操作频率将会逐步降低。考虑到中国利率的整体水平偏低,相对于破6%的通胀形势,此次0.25个百分点的加息幅度并不“解渴”,年内仍有必要加息1次-2次。
无论宏观政策是否转向,都需要解决多个两难问题。一边是面对绝非强弩之末的通胀形势,另一边是面对有可能的“硬着陆”风险;一边是老百姓承受物价高涨的痛楚,另一边是中小企业面临亏损破产的挣扎,相对紧缩、定向宽松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究竟怎样“相对”、如何“定向”,需要政策制定者拿出极大的魄力和更高超的智慧。
若政策目标界定不清,则容易适得其反,若政策实施不计成本则无异于苛政。良好的政策必须考虑时机适当性和执行成本,否则政策的惯性将促使政策偏离设计初衷。
对于如何“相对”和“定向”的度量,并不能由市场任意解读,决策者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局限性,既要避免矫枉过正,又要预防遗患无穷。任何政策制定都不能不受任何监控约束,实施成本也不能完全由百姓承担。货币政策亦是如此,宜细不宜粗。■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