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9日 04:59 来源: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赵缜言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赶赴上海、浙江、江苏多家纺织服装类企业调研后发现,规模以下企业生存已面临愈发困难的境地,银根收紧导致的“被动违约”现象近期也频频出现;外围形势复杂使外销比例的缩减渐成趋势,“出口转内销”或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的成本战与价格战。多数企业认为,与响应国家号召加快“转型升级”相比,他们更期待下半年货币政策能有所放松、新型纺织技术及材料能得到应用,并渴望更多高素质的“白领工人”投身纺企。
家纺行业前景悲观
7月28日早晨,中国最大的家纺中心——南通家纺城里有几家门店正式开业了,但接二连三的鞭炮声却怎么也打破不了整个家纺城的沉寂。
偌大的街区里,如果不是经营业主自己的私家车停放在门口,这里或被误以为是一个尚在开工没有商户入驻的空城。这与中国最大,甚至是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家纺中心形成了强烈对比。大多数时候,除了当地声名显赫的几家大企业外,数千家销售规模在百万元以上的商户,一天能有一个客户进店询价、交易已是幸运。家纺城里的多数街区,都能见到已经倒闭停业的门店。
“我们这样一上午都在店里打牌已经持续了半年了,下半年估计还是以‘锻炼牌技’为主。”南通家纺城一家年销售额在1500万元左右的纺织企业经理无奈地说,“去年开始家纺行业就不是特别景气,主要受上游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全国各地的家纺行业经销商目前拿货的意愿也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虽然没有完全统计,但预估同比减少50%以上。今年整年度销售额如果能达到500万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500万的销售额对企业来说仍然可能是微利甚至是亏损的。”他介绍,绝大多数企业都需要备货,以待客户询价,由于棉花价格的下跌,家纺面料7月份较上个月每米下跌1元多(以窄幅面料为例),高成本低售价使得企业的利润下降,去年利润(不包含工资、房租等)接近7%,而今年上半年预计为3%左右。以500万的销售额计算,盈利15万元,企业的运行成本计算必须很精确才能保本。
除这家企业以外,记者在南通家纺城走访到的20余家中小家纺企业均对下半年前景表示悲观。原因主要集中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的外销订单全无、内销市场竞争压力大、原材料波动难以判断、资金面紧张、企业经营人力成本上升等。同时,下游销售商也面临这些压力。
坯布行业扩张难
在另外一个中国纺织行业集中地区,吴江中国东方丝绸市场里的多数企业也经历着有史以来最艰难的一年。该市场整个纺织行业产业链完整,织布企业居多。
“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这么艰难。”当地一家排名靠前的纺织集团公司总经理说,今年以来普通员工工资从2600元上涨至3700元,整个东方市场员工工资涨幅预计接近20%。年后坯布价格没有上涨,虽然加大了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力量,但上半年订单仍然较去年同比减少了三分之一。以往占整个集团订单量的30%的海外订单,今年几乎一笔都没有。
他表示,订单中新增客户很少,主要集中在老客户上。市场都转为内销后需求量有减无增,此外由于整个环境并不景气,新客户容易发生风险。但由于去年纺织行业遇上好年景,坯布企业多数利润都有较大增幅,因此东方市场上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倒闭的企业,在不扩张的情况下维持生存没有问题。以坯布企业为例,目前市场多数企业的净利润能够达到10%。
吴江市中国银行一位支行行长表示,由于当地从事纺织行业的企业主都有着长期的从业经验,且经历了行业中的几番调整,大规模倒闭情况出现可能性不大。从银行贷款上分析,贷款维持增量格局,但较去年放缓,这制约了纺织行业的发展,但也仅仅是针对有扩张意愿的企业而言。
转型升级应从实际出发
对于纺企的“转型升级”,上海为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保告诉记者,“转型升级”说起来很容易,但如何做却是企业面前的一道门槛。目前国内纺企的生产经营模式多数还是以加工为主,过快步入转型升级,将可能出现冒进风险,反而影响了企业的基本生存。
记者在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老市场走访时,绍兴典帛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祥华称,纺织服装类企业的确需要转型,尤其是目前普遍面临资金、订单、成本等多重压力的情况下,不进行积极有效的转型,企业将会难以为继。但是转型本身也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应有相关配套措施。随后,他拿出一份印有“中国轻纺城创意产业基地入驻企业奖励申报表”的材料,并向记者介绍道,绍兴县科技局会对申报成功的企业进行5万元至2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专家认为,转型升级将利于中国企业摆脱低端形象,提高产业竞争力,但转型绝不仅仅是转移生产基地或转换生产品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认为,今后5年至10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率将放缓,在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将出口产品由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才是关键。
毋庸置疑,纺企的产品向中高档转型,仍需要研发能力与资金的支撑。对此,柯桥联合市场A区二楼的个体经营户吴小莉对记者表示,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竞争力,对资金薄弱的企业而言,维持企业的运营是根本,转型升级需要强大的资金作后盾。
资金链紧绷企业被动违约
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频频收紧,加息令企业等资金需求方的融资成本提高;同时,准备金率的数次上调也大幅收缩了商业银行头寸,部分依赖信贷的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李金保表示,融资渠道不畅必然导致一些企业的生产、交货周期延长,人工成本上涨使得企业缩减人手,进而加剧了交货期“被延误”的可能。资金链濒临断裂所导致的违约事件,近期也逐渐多了起来。
据记者了解,与此相关的还有订金比例增加、货款延迟支付等变相违约情况的出现。而且,内销比重愈大,上述风险就愈明显。上海中岩实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林海燕告诉记者,自己主要是做一些功能性服装的外销,货款延迟现象不明显,对资金的担忧也比较轻。而她做内销的朋友当中,就有不少因欠款而陷入资金链困境的,这也会产生连锁反应,对相关上下游企业造成影响。
上海胜鼎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喜说,由于企业规模尚不大,自有资金完全能够周转。尽管大环境偏紧,但采购环节及客户方面的订金,仍维持原先的30%水平,交货延期或货款延付等违约现象并未出现过。
柯桥联合市场吴小莉表示,去年棉纱暴涨导致外贸订单减少,有些客户甚至临时取消了订单,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违约”。她表示,有些订单是成分比例棉的含量减少,有些是订单数量减少,或者是改做其他成分的面料。
李金保还告诉记者,近年来部分上游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后,运输时间和成本的增加,以及服务理念上的差异,都在实际上了增加了长三角纺织企业“被动违约”现象的产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