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高通胀时代了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0 15:17 来源: 新民晚报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7月份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似乎让人有点担心。难道中国进入“高通胀”时代了吗?
从今天开始,人民日报在“人民观察”栏目陆续推出“经济热点怎么看”系列报道,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这些热点问题。
虽然7月份的CPI在6月份6.4%的基础上继续上行,但整体物价的水平并没有让各方感到意外。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没有超出此前社会对物价上涨程度的预期,导致物价上涨过多的主要原因还是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多。”
如何看待当前物价走势?
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表示,7月CPI虽然再创新高,但属于正常水平,没有太大的异动,总体上反映了前期影响物价上涨的一些因素没有根本消除,而且影响仍在继续。
国家发改委的分析认为,从国际比较看,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较高通胀压力,即便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的消费价格也上涨了3.6%和4.2%,大幅度超过其2%的警戒线。
从长期趋势看,1978年—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CPI年均上升5.56%。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9.6%,CPI上升5.4%。从30年经济运行的统计结果看,当前CPI上涨与GDP增长仍然处在一个温和可控的范围。
为应对价格较快上涨,各级政府综合采取了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安定民生、加强监管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当前价格运行依然处于温和可控区间。”周望军说。
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是正相关,本轮价格上涨是诸多因素叠加
CPI持续高位运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进入了“高通胀”时代?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向记者表示,还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物价上涨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说,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是正相关,经济高速增长必然拉高需求,需求增大必然拉高价格。处于高速发展中的“金砖四国”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其他一些国家像越南等甚至达到了两位数的通胀率。
姚景源分析,与改革开放以来几轮物价上涨相比,这次物价上涨的原因复杂。“历史上大的通胀主要是经济过热,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造成的。例如1994年的CPI涨幅是24.1%,但是199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61.8%!所以以前解决物价问题的办法也简单,就是清理固定资产投资、紧缩信贷。”
本轮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国际的,有国内的;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深层次的,还有现实的,是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
首要的是货币因素。姚景源分析,正常情况下,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应该是GDP增幅加CPI涨幅,再加上两个百分点左右的系数。按这个标准衡量,这两年我国的广义货币增速显然太高了。
但是,姚景源认为,要历史地看待这两年的货币政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对欧洲的冲击不一样。对欧洲主要是冲击金融体系,对中国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最严峻的时候,我国有15%的企业倒闭,还有20%的企业被迫减产,上千万人失业。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当时只能而且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4万亿投资,否则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
第二是国际因素。本轮通胀比前几次多了输入性因素。过去我国对外依存度不像现在这么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原油、铁矿砂、铜矿砂的对外依存度都在50%-60%的水平。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结合成一体了,国际市场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反映到国内市场。
第三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CPI中食品权重较大,为什么70%左右的涨价因素是农产品上涨?姚景源认为,目前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太低,企业规模太小,流通环节太多,流通手段陈旧落后,市场秩序混乱,是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为此,他近些年一直在呼吁改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
第四是整个社会成本上升。比如农业生产成本,农药、农资、化肥、塑料薄膜的价格都在涨,农民务工成本也在上涨,这些成本上涨也为价格总水平上涨奠定了一个前提。
当前价格运行拐点特征明显,预计后期价格总水平同比将有所回落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在一个研讨会上曾表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往往是密切相关的,只不过通货膨胀一般比经济增长滞后一些,本轮通胀也是前几年经济增速较高的一个滞后反映。CPI从去年11月份突破5%开始,一直在5%左右徘徊,到今年6月份突破6%,7月份达到6.5%,应该已经达到本轮的高点,下半年应该会往下走。
周望军也表示,“当前价格运行拐点特征明显,预计下半年我国食品类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稳中略有波动的态势,但由于翘尾因素快速下降,预计后期价格总水平同比将有所回落”。
对今年后几个月的物价走势,姚景源表示应该有信心。
一是宏观环境有利于物价的稳定。从国内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这为抑制通货膨胀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宏观环境。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近日表示,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压力。从国际看,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乏力,使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不会高于上半年。近期国际市场原油、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环比价格都大幅回落,国际市场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减弱。
二是有物质基础。一方面粮食供给充足。今年春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本来大家很担心的夏粮却比去年增加了25亿斤。再看占全国粮食总产量75%的秋粮。黑龙江、吉林、辽宁三大主产省的播种面积增加了,气候条件也不错,只要剩下两个月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今年中国粮食还将丰收。另外,我国粮食库存储备充裕,远远超过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
三是有政策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物价稳定问题,去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遏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今年又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确立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四是翘尾影响大幅减弱。8月—12月份翘尾因素下降速度较快、幅度较大,月均将下降0.66个百分点。虽然后几个月仍有一些新涨价因素,但新涨价因素将明显低于翘尾下降因素。
朱剑红 陆娅楠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