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片湿地被偷垦成耕地 转租暴利惊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2 19:21 来源: CCTV经济半小时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今天我们继续聚焦水流困局。今天我们来关注关注一个较为特殊的水资源-----湿地。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净化环境、分解毒素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湿地只覆盖了地球表面6%的面积,但却是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的寄栖之地,它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宝贵的水资源之一。然而我们的记者在黑龙江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湿地正在一片一片地消失。
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有这样一块湿地,当地人叫十里泡,这里是赫哲族世世代代捕鱼打渔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一处景点,这里不仅有野生的荷花,还有不少野鸭子等水禽动物。然而这片本来就不算大的湿地,被开垦出了一大块耕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新颜村新宏屯村民王锁贵告诉记者,这块地原来就是十里泡的分岔湿地,而这块耕地是2009年开垦的,大约有400多亩。
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这片耕地在前几年还是与十里泡连在一起的湿地,每当水大的时候,这里就与远处的水面连在了一起,形成一个很大的湖泊,到了水少的年份,这里就会形成茂密的草甸,里头有水鸭子、天鹅、水鸡还有鸳鸯。
记者看到,在一个只有架子的破房子旁边,有一条车轮压出来的路,把原有的十里泡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生长着野生荷花的水面,而另一部分野草丛生的地方就被开垦成了耕地,现在地里生长的是大豆。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闸门,地里没水的时候可以浇灌,记者在这里看到,这个用来排水的闸门修建时间并不长。一些当地人说,开荒的时候都是选择地势高的地方开垦,然后修建排水渠道,把地势较高、易于排水的湿地排干进行开垦。
从这些新挖的泥土可以看到,这条排水沟应该是没有挖多久,从那些草下面那些土可以看到,湿地的土相对要松一些,而且非常黑。跟那边的熟地相比,可以看到熟地基本上没有什么荒草。村民说,因为新地开的时间短,所以地里还是有很多草,熟地不会这样,开垦都是用机械开的。
从同江市粮食自给工程2008年耕地竞价招标册上可以看出,2008年十里泡还是有一个很大的分岔,与现在的水面连在一起。如今这块分岔已经被拦腰截断,水被排干之后,就变成了400多亩耕地。
当地村民说,与十里泡仅隔一条路的这些地,曾经也是他们村里开垦的土地,后来发大水这里就撂荒了。1996年当地政府重新复耕了这里的两万多亩土地。1997年又在鸭绿河以北开垦了五六万亩耕地,而这些耕地和十里泡在内的区域都属于三江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村民告诉记者,把这些湿地都换成耕地以后,对这边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把这些湿地都换成耕地以后,该下雨的时候不下了。
就在记者拍摄十里泡的时候,一个自称是十里泡承包者的男子跑过来将记者的摄像机推倒在地,并要赶记者走。记者表明身份和来意后,该男子仍以此处为保护区为理由阻碍记者拍摄,并表示要到泡子拍摄必须要通过他们。
那么开垦这片土地的人到底是谁,自称承包十里泡的人又是谁呢?通过当地乡政府,记者找到了十里泡的承包合同。这份签订于2004年的合同上显示,承包人是新宏村的楚合新,承包期限是20年,但是20年的租金却只有40000元,折合到每年的租金只有2000元。
据记者了解,承包人楚合新曾经在新宏村当了十多年的村主任,而推倒记者摄像机的人正是楚合新的弟弟。正是在他们承包之后,十里泡分岔被开垦成了400多亩耕地。
早在1998年,黑龙江省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但是从文件出台之后,滥砍滥伐森林和毁坏草原、湿地开荒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2001年黑龙江省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要求现有湿地一律停止垦植和采掘,而且不再允许开荒行为。黑龙江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付贵告诉记者,从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一个8号文件以后,就规定不再允许毁草、毁林、毁湿等一系列开荒行为已经都禁止了。
但是这些文件并没有阻止住违法开垦湿地的现象。
2004年抚远县三江自然保护区仅立案的湿地非法开垦案件就有20起,涉及被开垦湿地约4361亩;2008年八岔岛自然保护区也查处了一起开荒违法行为,涉及几十亩;而那些偷偷摸摸小片开荒的事情就更难以统计和查处。付贵告诉记者,不排除拱拱地头,湿地可能被蚕食的现象,但是到现在他们还没有掌握这种情况。
导致开荒毁坏湿地的现象难以杜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三江平原采访的时候,当地人最主要的说法就是,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土地收益增加是最根本的原因。据记者了解,现在一亩耕地的承包价格已经达到了400元左右,如果有1000亩耕地的话,一年什么都不用做,每年就可以有40万元的收入。同江市粮食自给办公室主任王学文告诉记者,因为粮价高了,现在都是农民争着抢着包地,所以就采取竞价的方式,水稻田现在每晌地承包租金能达到四、五千元,粮价和十年之前相差太大了。
在三江湿地保护区的实验区,有大量的耕地,这些耕地大部分都被外来的耕种者承包。而拥有这些土地的地主则根本不用自己耕种。这个来自黑龙江绥化市的家庭在抚远县海青乡总共在这里承包了25公顷耕地,这些耕地都处在三江湿地保护区范围内。包地农户说,每一晌地(15亩)租金是4000元。仅他们一家的租金就是112000元,而在这个地方一共有4家人,他们都来自于绥化市,在4家人当中,他们承包的耕地是最少的,他们4家人与地主签订了一个合同,这个合同就有上百公顷耕地,也就是上千亩。地最多的一家,在最里边,从这要走到里边要一个半小时。据介绍,有的地主还负责在湿地上铺一条简易的路。
记者在三江湿地保护区,现在还能看到刚刚开出来的道路,这些道路修好之后,大型机械就可以进入到湿地深处开垦,由于湿地远离城乡,这样的违法行为往往很难被发现。
其实每年都会出现破坏湿地的现象,有的是农民私自开垦,但是也有一些是管理部门的人员参与到违法开垦湿地。那么三江湿地还有多少可以毁坏的资本,湿地毁坏之后,又会带来怎样的环境危害呢?
在三江平原偶尔还能看到这些长着乌拉苔草的湿地,当地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塔头,这些塔头大多分布在一些河流、湖泊周围的沼泽里。过去三江平原遍布着这些植物,但是现在很多人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讲解员熊武静告诉记者,这是反映湿地的一个景观,湿地是号称地球的肾脏,它主要是有这种蓄水的功能,蓄水是主要体现在塔头上面。形成这么一个塔头要经过将近上百年的时间。
在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指着墙上的湿地苔草照片告诉记者,这些俗称塔头的苔草,根系非常发达,在水流缓慢的湿地中,要形成这样的塔头,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向记者透露,一般一年也就1毫米左右的堆积速度,泥炭地几米的泥炭地,都是万年左右能够形成的,如果把它破坏了、开采了,就很难恢复了。
塔头草在湿地中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固碳,在三江湿地当中这些塔头可以说是碳密度最大的一个生态系统,在单位面积上,它的碳储量相当于森林的三倍,对于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方面,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刘兴土院士还告诉记者,塔头草的蓄水和调洪的功能也很突出,它的饱和吃水量,能够相当于本身重量的四倍到十倍,大量的水可以在泥碳里边储存。
刘兴土院士最早做三江湿地的调查和研究是在1972年,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年的时间,从最早到三江平原开发湿地,到后来专门保护湿地,他见证了三江地区湿地的变化。他说,他们大概统计了一下,在50年代没有开荒以前,整个三江平原的湿地大概534万公顷,平原,不算山的话,它的湿地534万公顷,平原面积是600多万公顷,能占到当时的80%以上。
从建国之后,三江平原经历了4次大的开荒高潮,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部分专业部队形成的一个开荒高潮。第二次1971年以后,大批知识青年到三江平原开垦荒原,第三次是1979年以后,三江平原遭遇干旱,当时的开荒条件比较好,又形成了一次大面积的开荒高潮。第四次就是上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鼓励开荒种田,形成了第四次开荒高潮。刘兴土院士说,50年代,原来的沼泽地都是集中连片的,而且通行都很困难。到2000年经过四次开荒规模以后,现在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湿地,现在剩下保护区留下来的一些湿地,也大面积的开垦了,没有了。他们通过遥感图象解析以后,现在的沼泽地,就剩下83万公顷。如果再加上一些河流、湖泊这些水面的话,还有44万公顷,所以现在也就是剩下湿地的面积,也就是130万公顷,所以应该说损失了80%。
1975年之前,三江平原几乎没有什么沟渠,但是2004年的沟渠图显示,用来排水和灌溉的沟渠已经遍布整个三江平原。刘院士告诉记者,原来三江平原是以湿地为主的大面积连片的,现在是以耕地为主了,80%都是耕地,湿地也就占百分之十几了。
这些遍布在三江平原的内排水渠,就相当于掐断了湿地的命脉,失去了自然的生态环境,那些侥幸留下来小块湿地也将最终干涸。湿地作为地球的三大系统之一,不仅具有减缓全球变暖的功能,另外还有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减少洪涝灾害的作用。刘院士说,开垦以后的一些负面的影响,目前来讲,他们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些物种,像沼泽地的植物,一些珍惜的水禽,已经消失了。另外,开垦之后,有些土壤的结构被破坏了,它的蓄水功能也不能像原来那样好了。
半小时观察: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要看“水”
这几天我们聚焦水流困局节目,持续关注了农村水利设施荒废、水电站违规上马、吸水黑洞高尔夫与民争水、城市排水不畅逢雨必涝、以及湿地保护等等话题。这话题反映出我们现在正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水问题:一方面是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另一方面是水管理落后、水分配不均衡。那么如何解决当前的水困局?在前不久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和水情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水利工作科学化、法制化水平。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可见,科学治水,依法管水,把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与水资源管理结合起来,正是解决我们当前水困局的钥匙。我们期待各部门和各地方,能够认真领会胡总书记和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对于水资源违法违规行为敢于依法查处,而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纵公共水资源被滥用被污染,不然将如何面对最后的考核评价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