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全球最大PC厂商惠普告别PC产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5 15:32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惠普告别PC

  全球最大的PC厂商告别了PC产业,也告别了刚刚收购而来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惠普决策意味着PC已经没有未来,同时也揭示了软件正在统治一切。

  文|CBN记者 骆轶航 谢灵宁 杨樱

  制图|宋赤兴

  硅谷,现在轮到惠普上场了。

  8月18日,这家全球最大的PC厂商披露了三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考虑分拆或出售PC业务部门;放弃去年刚收购的WebOS操作系统;发出102亿美元收购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 Corp的要约。

  对于剧变中的技术公司,尤其是境况不佳的PC产业来说,上述任何一条消息都不同寻常,更何况是它们一齐袭来—全球出货量最大的PC公司正准备“抛弃”PC业务,这样的行为等于是给这个产业提前画上了句号。惠普不是第一个扔掉PC业务的,2004年,IBM把自己的PC业务卖给了中国的PC制造商联想,自己则专注于IT服务和咨询业务。

  别指望这能得到投资者的欢迎。8月19日,惠普的股价重挫20.03%,报收23.60亿美元,创下6年来的最低记录,今年2月至今,惠普市值缩水了50%。

  这并不难理解:被考虑拆分的个人信息系统部门主营PC业务,占惠普1/3的营业额;大规模的收购又将消耗大量现金流。惠普还同时调低下一个季度的营收预期,消极的财务影响让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你一下子就能从这些“激进”的动作中嗅到失败与挣扎的气息。

  某种程度上,有着70年历史的惠普公司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微妙的位置。斯坦福大学的同班同学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1939年在学校附近帕洛阿图(Palo Alto)的一个车库里创建了这家公司,而它诞生的这片太平洋海岸山脉与旧金山湾环绕的狭长地带,直到32年后才因为信息浪潮的兴起而被命名为“硅谷”。是的,惠普从未引领过信息技术的大趋势,或者说,它倾向于把技术体现在具体的电子工业产品上—无论是音频振荡器、核磁共振器、生命测量仪、微型计算机,还是激光打印机和它的墨盒……硅谷几乎很少有公司像惠普那样接近一家“商业机器公司”。而斯坦福和车库,是人们能把惠普和硅谷连接在一起为数不多的意象。

  惠普内部的科学家们未必喜欢听到这些。“你不能只看iPad,你不能否认惠普是世界上打印领域最伟大的公司。”惠普全球研究院的科学家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回应质疑。好吧,还是打印机产品。

  它差不多还是整个硅谷最笃信“规模效应”的玩家,这让它很早就变得过于庞大。分拆和收购是它近20年来一直在做的事。相比大多数硅谷公司倾向于收购初创技术团队,惠普更享受直接拿过来的生意,而且从来都是这样。

  履职不到一年的CEO李艾科(Léo Apotheker)似乎在重复着分拆和收购这两个标准动作。他是个初到硅谷的德国人,近两年的职业经历加剧了人们对他的质疑:2010年2月,德国商业软件公司SAP以不再续约为由逼迫他辞去CEO职务,9个月后他却被惠普聘请,接替因性骚扰丑闻被迫去职的赫德担任CEO。对于这件事,SAP的对手—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董事长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给《华尔街日报》的邮件里直言不讳:“惠普董事会愚蠢透顶,他们内部原本有几个不错的人选,但最后却选了一个刚被炒了鱿鱼的家伙。”

  “刚被炒了鱿鱼的家伙”赶上了惠普的衰退周期。成本控制、财务杠杆与大规模收购是前任CEO赫德维持惠普良好财务状况和竞争力的利器,但在不可抗拒的行业变局面前,这些都不管用了。于是,人们看到了李艾科刚刚做出的三个重要决定—它们不仅影响着惠普,也牵动着整个科技业。

  惠普的选择,宣示了一个PC时代的终结。

  如果按苹果“I’m a Mac, he is a PC”的划分,惠普是PC市场利润率最高的玩家。据粗略估计,2010年它的利润率大约在5.4%,几年前一度接近8%。这已经是PC行业的黄金利润率了—部分PC厂商的利润率甚至不到1%,还不及把这些投资存进银行获得的利息。

  而分析人士估计苹果Macintosh电脑的利润率大约在15%—它通过控制软件获得了更高的价值。即便这样,乔布斯还说:我们现在需要给它降级。

  残酷竞争挤压了生产商的价格和利润。这些大多采用英特尔处理器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盒子,已经诞生了30年。它们彼此之间几乎毫无分别,为了让它们看起来有点不一样,惠普这几年的做法是在笔记本电脑的外壳附上一层漾膜的特殊材质,使它看上去有特殊的质感;或者与奥迪、Vivian Tam和MTV等机构合作设计几款主题产品,让它们的用户在表面上有些归属感。

  “PC的竞争可以进入个性化的轨道,我们过去都错了,”惠普个人信息集团全球市场高级副总裁Satjiv Chalil曾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他把这称作“PC is personal again”,但这样的personal(个性化)是靠营销噱头拉动的,缺乏门槛和想象力,本身也是同质的。

  它已无从选择。因为英特尔和微软从一款个人电脑获得的利润率,远比PC厂商要高得多。它们决定了一部电脑的全部,这简直是公开的秘密,即使在1990年代的PC业鼎盛时期也不例外。

  雪上加霜的是,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出现了—比如苹果iPhone与采用了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还有苹果iPad等平板电脑装置,无论是上网、打游戏还是社交网络的沟通,都比PC的效果要好很多。

  IDC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PC市场的增长率仅2.6%。尽管惠普仍以18.5%的占有率居PC市场头把交椅,但这毕竟是它利润率最低的业务—上季度它贡献了407.4亿美元的收入和1/3的营收比例,却仅提供了不到15%的利润。

  幸好惠普还有其它业务—个人及企业打印解决方案,以及企业级服务,包括IT服务、软件、数据中心和企业通信等。从3年前开始,PC业务对惠普利润增长的贡献便基本停止了,而IT服务成长为惠普利润最重要的部分。2008年,惠普以13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T服务公司EDS(Electronic Data Systems),并一口气裁掉了它超过10%的员工,如今昂贵的重组已获得回报。

  这让惠普有底气分拆或出售PC生意。尽管它勉强能从制造和营销夹缝中挤出更多的利润,但放弃仍是最佳选择。这足够成为PC行业的标志性事件—全球最大的PC厂商放弃了这个市场,还有谁能相信它的未来?

  一些公司将分享到惠普淡出带来的市场机会—比如宏碁、戴尔、联想、索尼和东芝,更有那些迄今将制造业作为支柱的新兴市场玩家。但聪明的角色一定在考虑复制惠普的选择。以戴尔为例,它在2010财年收购了涉及存储、虚拟化、数据中心、软件、云计算服务和信息安全的8家公司,却关闭了在得克萨斯和北卡罗来纳州的PC制造工厂,并将另一个在波兰的工厂出售给富士康。

  今年3月15日,惠普CEO李艾科在旧金山的一次媒体会议上信誓旦旦地说:他“绝对无法忍受”惠普拆分PC的传言。而路透社报道称:这几个月百仕通、KKR和德太投资等私募股权公司一直试图促使惠普同意分拆PC业务,并让它们接盘,但李艾科一直拒绝,他辩解称惠普同时向个人和企业提供硬件和软件服务,就像苹果一样。

  但它毕竟不是苹果。在财报的压力下,惠普终于慌了。

  惠普还慌乱地放弃了刚收购15个月的WebOS平台。这意味着在终结PC的同时,惠普也彻底放弃了“后PC时代”的一切—它杀死了古老的智能手机品牌Palm,接着杀死了WebOS。它扼杀了“移动新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把用户和拥趸推向苹果、谷歌和微软,并承认它们的控制权。

  半年前,它甚至还恨不得每台惠普电脑在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同时兼容WebOS。现在,无论是惠普PC还是WebOS,都要不存在了。

  2010年5月惠普刚收购Palm的时候,很少有人相信这是一场救赎的开始,直到2011年2月9日惠普发布了一系列WebOS家族的产品—包括平板电脑TouchPad,以及作为Palm延续的智能手机HP Pre3和Veer。

  当时惠普证明了WebOS仍值得期待—TouchPad的多任务处理和窗口功能比iPad和Android平板电脑还要便捷,在一些社交模块工具上,它的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也颇具创造力。惠普还为这台TouchPad提供了独立的电影程序商店。当人们用一款HP Pre智能手机输入文字的时候,WiFi同步功能会让不远处的另一台TouchPad平板电脑在屏幕上自动显示同样的内容,它让发布会现场的不少观众都惊叹了。

  这是惠普当时引以为傲的“连接性”。“我们扩展了WebOS家族,迷人的平板和两款智能手机,但我们想得更远,我们要让WebOS随处可见,用它连接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打印机和摄像机等,这是宇宙中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惠普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个人信息产品集团总裁布拉德利(Todd Bradley)说。

  布拉德利甚至把它看成是一个简单的算术:惠普每秒钟可以生产2台PC和2部打印机,因此安装了WebOS的设备年出货量可以轻松超过1亿台。“我可以保守地说,大变革正在发生。”

  当时惠普几乎把WebOS看作其面向消费者所有产品的核心—不仅是移动产品。今年2月,惠普个人信息产品集团首席技术官菲尔·麦金尼(Phil McKinney)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直言不讳表示惠普希望WebOS成为世界第一的操作系统。他坚信这属于惠普而并非Android。

  麦金尼还肯定了当时刚发生的微软与诺基亚的战略合作,并嘲笑Android由于“开放”造成的终端巨大差异和用户体验缺失。“我们相信WebOS生态系统能提供更好的体验,”对WebOS已失去发展先机的质疑,他不以为然。“We’re incredibly early(我们不是一般的早),”他说。

  现在回顾,WebOS一统江山的愿景和惠普希望它超越苹果和谷歌成为全球第一的梦想,都更像虚张声势的表演。8月18日财报电话会议上,惠普首席财务官凯希·莱斯佳克(Cathy Lesjak)披露了WebOS的营收:亏损3.22亿美元。它甚至超过了该业务2.66亿美元的收入,且WebOS平板电脑TouchPad的销售并未达预期。

  现在李艾科的判断是:即使部署WebOS复兴计划,也至少需要几年时间,而且不能确保成功。他只是不好意思明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谷歌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收购,是压垮惠普董事会和李艾科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解释放弃WebOS原因的时候,李艾科主动提及这场交易:“移动市场正在经历一些巨大变革,本周的新闻只是再次表明了这一领域的变革速度。”

  惠普似乎意识到在布局移动市场上已彻底没机会了。它不愿意再等待那个耗时耗资甚巨的愿景,而是在慌乱中赶紧下船为妙。它不在意葬送了WebOS和Palm留给人们的最后记忆,反正这一开始也不是它的。

  当然,我们宁可相信惠普这一系列放弃和分拆的行动并不是要毁了这家公司。毕竟,斥资100多亿美元收购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 Corp这件事体现了惠普另一个层面的激进。某种程度上,这场收购可以被看作是2008年惠普139亿美元收购IT服务公司EDS,以及2009年27亿美元收购网络通信设备商3Com的延续。

  它也向人们揭示了“硅谷战争”的另一面。

  在被苹果、谷歌和微软搅得方寸大乱的移动互联网格局和社交网络之外,“硅谷战争”还有另一个战场,它不那么性感但十分重要,关键词是软件、云计算和企业通信,参战者包括甲骨文、思科和美国东海岸的IBM,还有中国的华为等玩家。

  现在,惠普也终于成为战争的主角。

  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用网络技术来改变处理计算任务的方式,这种趋势就是所谓的云计算。每个人的电脑不再是计算和存储内容的中心,运算和存储发生在互联网上。

  当更多的文档和程序通过云计算的方式存储和共享,当社交网络的兴起让交互的数据呈几何级增长的时候,它们就需要越来越庞大和复杂的数据中心,惠普一直以来是数据中心业务最大的供应商。另一方面,云计算需要软件的改变—它让软件本身变得越来越像动态灵活的服务,而不是一次性购买的昂贵装备,企业通信解决方案则解决了云计算和软件之间的协同沟通问题。

  它们越来越像是一回事:企业客户通常需要一个打包的方案。以惠普的竞争对手IBM为例,过去它通常需要在销售IT服务、软件和存储产品的同时,联合网络通信设备商思科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将解决方案卖给客户。

  软件一直是惠普较弱的业务,相比它却是IBM的长项—在云计算和软件解决方案上IBM是领先的厂商。而惠普此番巨资收购Autonomy Corp无疑是为了扩充软件的实力,后者是一家智能软件公司,长于数据分析,收购它符合软件业的趋势。

  不难判断它应该是李艾科主导推动的。李艾科在SAP的任期内完成了对商业智能软件公司Buisness Objects 68亿美元的收购,并把它变成SAP的一个部门,具有整合商业智能软件业务的经验。甚至有传言说,李艾科加盟惠普是冲着收购SAP去的。

  加上前任CEO赫德2008年主导的对EDS的收购,惠普在IT服务和软件领域已具备媲美IBM的规模,而IT服务已成为惠普增长最强劲的业务。今年3月,李艾科公布的惠普新战略显示,未来惠普的关键词是云计算、软件和连接性—它与IBM越来越像了。

  但惠普比IBM多了一块业务—企业通信,这是它2009年11月收购3Com获得的。此前IBM和惠普都选择思科作为网络通信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而当思科2009年初同样以云计算的名义直接进入数据中心业务之后,IBM选择了暂时的忍耐,但不久后还是选择了另一家规模偏小的网络通信设备商Juniper作为贴牌合作对象。

  也许在华为竞购3Com失利后,惠普就已有收购它的图谋,所以在思科进入服务器市场后,惠普几乎毫不犹豫地跟思科翻脸了。现在,惠普的通信产品已成为思科的主要对手之一—它有着更便宜和灵活的价格。

  现在,你看到的是一个企业业务最为庞大的惠普:从IT服务到软件,再到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数据中心,还有企业通信。李艾科将惠普转型成为一家软件和云计算服务驱动型公司的企图正在实现—它的盈利能力需要变得更强。

  这也决定了它四面受敌的处境—在软件和云计算解决方案领域,它将面对IBM、甲骨文和华为等公司;在数据中心领域,思科和IBM是它的敌人;在企业通信领域,它将继续面对华为和思科的挑战。

  但也许根本无法选择,这几乎是最适合惠普的一条道路。不过,在这条路上,惠普也变得稍微“硅谷”那么一点了。网景创始人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近日撰文称:“惠普(我也是其董事会成员)宣布正在探索将它苦苦挣扎的PC部门剥离,以使公司能将更多精力放在软件开发上,它看起来更有前途。”

  惠普正在痛苦地告别PC的旧世界,戴尔、宏碁、联想们又将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1977年:

  苹果推出首款微型计算机Apple II。

  1981年:

  IBM 5150,现代PC行业的始祖,所有x86 PC的原型。人类进入PC时代。

  1982年:

  康柏公司成立,破解IBM 5100 BIOS,推出PC产品,并使IBM在PC反垄断官司中失利。

  DEC发布第一款个人电脑,进入PC市场。PC市场进入多元阶段。

  1984年:

  苹果Macintosh诞生,它采用施乐(Xroex)的图形界面技术,将微型计算机用户界面带入新的时代。

  戴尔公司成立,开始销售个人电脑。

  联想公司成立 。

  1985年:

  微软开发的首款DOS图形化界面Windows 1.0发布,被迅速应用在所有PC产品上。

  英特尔战略转型,进入微PC处理器市场。

  1986年:

  康柏推出Deskpro 386,这是首款使用Intel i386 CPU的个人电脑,首款32位x86 PC。

  1989年:

  惠普收购计算机公司阿波罗,进入PC市场。

  1991年:

  英特尔推出“Intel Inside Program”,成为PC行业标准制定者。

  苹果推出第一台移动电脑Powerbook,开启笔记本电脑时代。

  1992年:

  IBM发布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hinkpad 100,PC进入移动阶段。

  1995年:

  微软Windows 95大获成功,英特尔推出ATX标准,统治PC业的Wintel联盟正式形成。

  1998年:

  康柏电脑收购DEC。

  首款iMac发布,乔布斯回归苹果后的第一款杰作,带动了苹果的复兴。

  1999年:

  微软第一次提出平板电脑概念(Tablets PC),但产品未获成功。

  2002年:

  惠普收购康柏电脑。

  2004年:

  联想收购IBM PC事业部。

  2006年:

  苹果放弃Power PC架构,全面支持X86架构,开始使用英特尔的架构和芯片。

  2007年:

  宏碁收购电脑厂商Gateway,亚洲公司渐成PC市场主要力量。

  “上网本”浪潮在英特尔的带动下兴起。

  2009年:

  “上网本”昙花一现。

  智能手机增长率首次超过PC。

  2010年:

  苹果发布平板电脑iPad,PC前途再受严峻挑战。

  2011年:

  乔布斯宣布给Mac产品系列“降级”。

  微软在下一代Windows 8中支持ARM架构,统治PC业的英特尔微软联盟崩溃。

  惠普考虑分拆PC业务,全球第一大PC厂商即将走入历史。

  联系编辑:renxuesong@yicai.com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