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沪再度尝试提升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23:34 来源: 上海金融报

  记者李茜 

  日前,首批10家大宗商品企业正式落户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未来上海将在洋山保税港区打造面向亚太地区的大宗商品集散平台,凸显洋山保税港区大宗商品定价功能。

  期货保税交割进入“国际化”通道据了解,此次在洋山港设立的大宗商品集散平台是在去年期货保税交割创新试点成功后,上海在提升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上的又一次尝试。

  目前,我国商品期货现行的交易价格都是含税价格,而国际上通行的却是不含税价格,这种差异导致国内部分期货实物的交割需要在走完报关手续后的完税状态下进行,不仅交易成本较高,也不利于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和国际市场联动。为此,去年12月全国首家期货保税交割功能试点落户洋山保税港区,开始实现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净价(区内不含关税和增值税)”接轨。期货保税交割全流程运作,打通了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化通道,真正实现保税交割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目标,标志着期货保税交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首发效应和预期目标初步显现。

  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上海综合保税区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表示,截至目前,有意在洋山保税港区注册的国内外大宗商品运营企业超过20家,其中已取得营业执照的有10家,注册资本超过4.6亿元人民币。“短短8个月,洋山保税港区从期货保税交割这样一个‘点’,撬动了大宗商品产业的一条‘链’,搭起了大宗商品集散的一个‘台’,迈出了从功能创新到产业集聚的第一步。”

  上海“发力”大宗商品产业目前,亚太地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中国尤其突出。以保税交割试点的铜为例,中国消费的电解铜近一半是从国外进口,进口铜的70%经过上海口岸。2010年,上海综合保税区企业铜进出口总额高达5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攀升至42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的总量。

  然而,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却仍掌握在发达经济体手中,如全球70%的铜都是按照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布的正式牌价为基准进行贸易的。中国价格影响力有限的主要因素在于国内外税制差异、计价币种及资源管制造成的半封闭市场,而洋山保税港区刚好可以提供一个与国际“净价”相似的环境,起到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通道功能。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表示,今后将充分依托洋山保税港区可同时兼顾国际和国内市场、期货和现货市场的优势条件,抢占发展先机,通过培育扶持及功能的不断深化和产业集聚,使大宗商品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籍以丰富上海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要内涵,凸显综保区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加快将洋山保税港区打造成亚太区大宗商品集散平台,上海出台了《关于推进洋山保税港区大宗商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在物业资源上,成立洋山大宗商品临港产业中心和同盛产业中心,提供预计可达20万平方米的物业资源;在产业扶持上,对保税交割所涉及的仓储费、质检费、移库费实行减半征收的优惠;在金融衍生功能上,凭借保税港区外汇不核销的政策优势,在保税仓单质押、离岸账户等方面探索试点方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