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郭庆祥:造假有条经济利益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0:10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陈相乐 北京报道
事实上,就在人们将目光锁定文物虚假鉴定之前,文物艺术品造假以及拍卖行作假也一度备受关注。那么,作为知名收藏家的郭庆祥对待文物艺术市场的“造假”如何看待呢?
作品造假,拍卖行作假
《华夏时报》:您在收藏界多年,您遇到过伪造的文物艺术品吗?
郭庆祥:我从1993年起开始在艺术品拍卖场上买东西,到现在拍卖行的拍卖图录年年增多,就是个怪现象。有一点头脑的人都知道好的真的艺术品只会越拍越少,这是客观规律,不要听拍卖行讲故事。
《华夏时报》:您认为拍卖行也存在“作假”?
郭庆祥:当然存在!拍卖行高价位成交某位画家的作品,是庄家为了在一段时间内炒作这位画家的作品或手中的其他拍品。这种“合作”的具体运作路线是:买家、卖家、拍卖行事先约定一个成交价,然后在拍卖场上抬高落槌价,这就叫假拍。雇用“拍托”制造一种很多人抢着竞拍的现场气氛,是假拍现场的公开秘密,实际上许多拍卖公司都有这种现象,也叫“天价做局”。要知道是神话都是假的,在拍卖场上这种“拍假”和“假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在它们身后有着各种丑恶的利益目的。
《华夏时报》:以大家都熟知,而且您也很了解的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为例,目前冒充吴冠中作品的情况多吗?
郭庆祥:吴冠中是在探索中不断创新的画家,重复题材的作品较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其90%的作品都出版过,有的多次出版。尽管这样,他的假画市场上也有很多。近现代画家中,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以卖画为生计的商业类作品中,题材雷同的作品很多,特别是有许多应酬作品,情况更是严重。再就是由于年代久远和技术上的原因,能出版的作品很少,真假更很难搞清楚。如果造假者就研究和造一个画家的假作品,赝品和真迹就更加难以区分。从这方面看,造假者也就是权威研究者,甚至比一些所谓的鉴定家水平还高。拍卖行也没真正为客户负责,一些作品没有出版物,就和造假者一起讲故事。从1993年有艺术品拍卖至今,齐白石、张大千等的作品一直是越拍越多,也一直是艺术品市场的主打产品。我要问,哪来那么多齐白石和张大千真迹呢?所以,这就要求大家警惕了。
“造假”有条经济利益链
《华夏时报》:这么多文物艺术品在造假,有相关部门给予有效管理吗?
郭庆祥:以前听说是“外行领导内行”,现在已发展成“外行领导外行”了。你看,现在一些假专家、假鉴定家占据着某些文物管理部门的权威发言权,要想管理,先把源头管理好再说!比如说数名国内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的天价评估。还有,某鉴定家自己写考证文章,将自己的一把颇有争议的青铜剑高价卖给博物馆;河南某知名专家,指导亲戚烧制仿古瓷器,而他则为买家开具鉴定证书;在北京市场买“古董”,只要给3000块,鉴定证书随便开等等,这些都只是这个行业的冰山一角。可以肯定的是,是共同利益形成了这个造假现象,严格地讲这些现象就是诈骗行为。
《华夏时报》: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造假”,其原因是什么?
郭庆祥:因为这是暴利“行业”,并形成了造假、鉴假、卖假的经济利益链。造假者本身可以获取高利益,开证书的所谓鉴定家能拿到“鉴定费”,业务员可以拿提成。所以,导致现在假画越拍越多,也越拍越贵。
除此之外,现在一些文物赝品已经进入了国家级的博物馆,如所谓的长沙窑“壶王”现代仿品,也顺利地收藏于某官窑博物馆。还有,特别是一些私人博物馆拿了点假古董、假字画,就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向政府圈地、拉赞助。现在这些都成了普遍的“时髦骗术”,目的就是骗投资者的钱。
艺术市场繁荣的背后
《华夏时报》:这样一条造假链条对收藏者甚至整个文物艺术品市场来说,会带来哪些影响?
郭庆祥:假拍、拍假、做局、洗钱,在如今已成了资本市场新的游戏。
今天的艺术品市场繁荣有虚假的成分,完全是投机者和拍卖行造成的假象。我亲自做过调查咨询,中国最有实力的企业家,他们不敢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是什么原因呢?聪明的企业家们的真实想法不像投机者所说的,头几年花几十万元买的一张画,之后被另外有实力的企业家花几百万甚至几亿买走了。这都是投机者在市场造成的假象。搞这种宣传,目的是证明艺术品市场火爆冲天,来误导大家买他们没有艺术价值的一些画家的作品,或者更恶劣的就是赝品。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是真正有情感认识的、有经济实力的收藏,这是真实的收藏价值。
现在投机者太多,完全把艺术品当做商品来运营,要提防投机者的动机和用意,而且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多的投机者认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大肆炫耀艺术品是靠金钱左右的。这已经搅浑了艺术品市场,也亵渎了艺术,这是我们如今这个社会审美缺失导致的。他们抓住的就是暴发户的心理,哪怕是假的“达·芬奇”,也要“炫贵”一下,把艺术品市场当成了“人傻、钱多、速来”的产业。他们这样做,实际上也降低了收藏家、投资者的信心。一个失去了诚信的拍卖市场,终究会被真正支持和“供养”的客户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