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标准不同洋品牌在华走样 耐克等多品牌曝不合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6 17:02 来源: 法制晚报
法制晚报配图。 法制晚报配图。

  西门子冰箱门关不严 既不召回也不认错 多个洋品牌服装质检不合格

  虽然“耐克”、“阿迪达斯”专卖店在中国随处可见,秦女士还是习惯在出国的时候给儿子带回一双名牌运动鞋,因为她觉得“除了价格较低,更重要的是,质量也要好一些”。  

  上海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零度可口可乐原液被检出含3种防腐剂;奥的斯电梯连出问题,造成多起伤亡事故;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被曝卖假货;奢侈品牌LV因为质量不合格,被浙江工商部门查处……

  消费者不禁要问:这些享有盛誉的洋品牌,为何到了中国就会问题不断呢?

  典型案例No.1

  冰箱门关不严  

  西门子“嘴严”不认错

  同一品牌的产品,在国内和国外质量可能并不完全相同,这是一个已被很多中国消费者逐渐清晰意识到,却从未深究的问题。 

  英语教育培训界的名人罗永浩(微博)日前在微博(http://weibo.com)中曝料称,自家的西门子冰箱质量有问题,冰箱门总是关不严。随后,有一两百位西门子用户反映自己家的西门子冰箱也遭遇类似问题。很多网友还上传了自己家西门子冰箱门关不严的视频。

  面对罗永浩和众多网友的指责,西门子在自己的官方微博发表了一份简短声明称:“西门子冰箱门偶有不易关闭的现象,已经与生产、质控等部门进行了核查,确认不属于质量问题。西门子将对遇到类似情况的用户提供上门检测和维护服务。”

  怕召回代价太大?

  这份不承认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声明被网友批评为“剑走偏锋”,而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在百度的西门子贴吧上,就有很多西门子用户反映该品牌的冰箱门关不严的问题了,“西门子对中国市场的产品质量,还不是一般的漠视。”罗永浩说道。

  网友则质疑称“关不上门”如此明显的问题,在出厂前应该检测出来,就算当时漏检了,但是在收到用户的投诉反馈后,西门子也应该及时召回或维修解决这个问题。

  网友“白轮船1987”称,西门子冰箱的事情再一次印证了一个可悲的现实:即使是德国制造的良好口碑,到了中国也一样会贬值。怎么在德美日等发达国家是个问题的问题,到了中国就不是问题了呢?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洋品牌觉得中国人能将就,好对付,能忍不能忍的事都忍。”

  随后有消费者推测,西门子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冰箱有问题,如果承认,那么就得召回产品,如果不承认,只是损失部分销量,西门子在两者间选择付出代价更少的后者,这就像当年福特车的安全隐患一样,公司宁愿赔偿车祸损失,就是不愿召回,那样实际的付出更多。

  典型案例No.2     耐克篮球鞋 到了中国少一气垫

  今年9月初,耐克公司被曝同一款耐克牌篮球鞋在中美两国出售,却不同质、不同价。有网友曝料称自己在北京大悦城耐克专卖店购买了一双价格高达1299元的“NIKE ZOOM HYPER DUNK 2011”篮球鞋,回家后发现同款鞋在美国售价为125美元(约800元人民币),有两个气垫,而在中国却只有一个气垫。

  随后耐克中国市场部回应称“用错了宣传材料”,并承诺对受影响的顾客全额退还货款,并承担因退货而产生的不超过人民币300元的相关费用。

  得知耐克的宣传存在失实,不少消费者表示,“我从小到大都穿耐克产品,这次耐克出这样的事,我看我还是更换其他品牌吧。”“无语,耐克让我很伤心。”“连耐克这样的大品牌都涉嫌欺诈,那么我该相信什么品牌呢?”

  针对耐克“用错宣传材料”的回应,多位律师表示,耐克公司是虚假宣传。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郑磊对本报记者表示,耐克公司必须提供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确系用错宣传材料才能说服众消费者,否则,就是故意做虚假宣传,涉嫌欺诈。应对购买者承担双倍返还货款的责任,单纯的退货退款是不够的。

  绝非个案

  多个洋品牌服装  在华检出不合格 

  在中国,同样傲慢的跨国企业不仅仅是西门子。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日前透露,今年上半年上海口岸进口服装抽检不合格率高达55.8%,进口服装质量情况不容乐观。被检出的不合格服装主要来自韩国、孟加拉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

  事实上,洋品牌服装中国检测不过关并不是第一次。2008年7月,在国家质监局对针织T恤衫、休闲服装、衬衫等产品的专项监督抽查中,就发现洋品牌H&M的一款连衣裙PH值不合格。从那以后,各地检测不合格产品名单中,总是不断出现这些洋品牌服装的名字。 

  西班牙服装品牌ZARA更是两年七上消协质量黑榜。市消协今年4月份表示,ZARA虚假标注商品成分,还存在着容易掉色的问题。ZARA最初对消协的调查结果丝毫不予理会,习惯性地沉默以对,直到被点名批评并敦促其对因产品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予以妥善解决之后,ZARA才改口,并对问题服装进行了召回。

  为了应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一些跨国企业低下了高昂的头,而在价格竞争的同时,它们也有意无意地忽视与降低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刨根问底

  “中国标准”为何成了

  跨国企业的护身符?

  “中国公司销往外国的货品质量比内销的质量好,外国公司销往中国的货品质量要比销往欧美日等地区的差,这到底是为什么!”市民王先生向记者抱怨道。

  业内人士认为,“双重标准”源自于中国部分行业标准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导致企业擅自降低质量标准,使同一品牌产品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销售形成不同档次。

  针对有媒体指出“日本奶粉对中国市场产品使用中国标准”一事,日本明治公司前不久也公开承认,供应中国的“珍爱”系列参照中国营养标准,与供应日本的奶粉标准不同。

  每当外国品牌出事时,厂家通常会给出“产品符合中国的质量安全标准”这样的说辞。中国标准难道能够成为他们问题产品的护身符?

  在最近上海可口可乐公司被曝防腐剂超标以后,他们就是以符合中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作为挡箭牌的。尽管后来卫生部也一再表示,不会对公众身体产生伤害,但难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况且公众提出的反驳理由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真的没有问题,为什么在别的国家却被禁用”。

  ●专家分析

  法律条文应详细清晰

  中国的市场专家指出,从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售后服务到危机处理,跨国公司在国内国外执行两套标准的现象的确大量存在,但双重标准之所以产生,与中国的监管环境、标准制定、法律环境和消费文化的发展现状不无关系,这是跨国公司的“本土战略”与中国市场状况博弈的结果。

  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冼国明主任认为,在中国的“违规成本”较低,也是一些跨国公司敢于执行两套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政法大学(微博)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霍玉芬指出,我国法律法规对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不足。同一款商品,欺诈中国消费者和美国消费者,商家面临的后果是截然不同的。在美国,商家一旦被消费者起诉欺诈,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会导致一个公司破产,而在中国只不过是赔款道歉。正是因为在我国的违法成本太低,才壮了一部分商家在中国进行欺诈的胆子。

  此外,中国的相关法律比较笼统,很多维权案例少有详细的法律条文参考,或即使胜诉也只能拿到微乎其微的赔偿款,对违规公司来说有如九牛一毛。

  本版文/记者

  尹晓琳

  检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