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我国与国际接轨标准不足四成 相关标准亟待提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6 17:22 来源: 法制晚报

  国人仍迷信“外国的月亮最圆”——

  应对偏见 中国会越来越成熟

  “一流产品留国内,二流产品在欧美,三流产品销亚洲。”这曾是日本人做生意时的一个原则。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在接受《法制晚报(微博)》记者采访时说:“以前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现在大多公司都不敢了。”

  但是,如今洋品牌还是存在内外有别的“歧视”,要应对以及“反击”,就需要中国上下一气:政府部门要站得直,挺得硬;消费者则不要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最圆”,并且要对商家的内外有别的歧视行为进行监督,积极维权。

  另外,王永指出,中国企业也要争气,要做响民族品牌。只有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才能改掉洋品牌内外有别的“坏毛病”。

  不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资本运营研究中心主任冯鹏程也表示,扭转目前这一情况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应对各种问题的经验会日益成熟。

  原因

  “比如一个人跑到美国去,会觉得到了发达国家,自然就会遵守相关的规定,但如果到了非洲某个国家,就有可能横行霸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冯鹏程主任向记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这符合人的一个天性——欺软怕硬。”

  “都说跨国公司有社会责任感,但是,这种社会责任感也是分国家和地区的。”冯鹏程接着讲道,“在本国遵纪守法,一旦到了发展中国家,便‘横行霸道’起来。洋品牌的歧视行为在中国也是普遍存在的。”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也对记者表示,洋品牌搞歧视的心理基础其实就是“欺软怕硬”。

  不过,他同时指出,这也要在本国找自己的原因,“其中就有某些机构、相关管理者出于利益的庇护和放纵”。

  王永: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2011达沃斯全球青年领袖,长期致力于为中国中小企业打造品牌

  国家有“态度”  外企才低头

  谈到如何让洋品牌改掉这个“坏毛病”,冯鹏程指出:“取决于中国监管部门的态度,中国的危机对待能力要有高水平”。

  ●分析

  数据显示,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的背景下,合格率却只有90%左右。虽然只有九个多百分点的差距,但却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上的尴尬。

  对于某些国家而言,食品安全的标准犹如“技术壁垒”,是保护自己国家产业的利器。例如欧盟地区是国际公认对食品安全要求最严格的地区,我国企业生产的乳制品很难进入欧盟等监管严格的市场。

  但是,我国监管部门的“松懈”和“力不从心”,导致了一些在外国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市场。相对国外较为完善和严格的监管体系而言,我国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也是导致洋品牌钻空子的原因。

  此外,我国监管还存在着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对于一些大型的外国企业,我们的惩罚力度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这使得外企在华的“犯罪成本”低,导致它们愿意为了暴利去“铤而走险”。

  冯鹏程:中国资本运营研究中心主任,有17年的商业管理经验,精通商业模式、企业国际化等问题

  分析

  中国会日益成熟起来

  “老外在本国过马路从来不闯红灯,但到了中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红灯也照样走。我问他为什么不等绿灯啊,他说‘大家都这样’,而且没人管。”冯鹏程说。

  冯鹏程说,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洋品牌之所以内外有别也有中国法律不够完善的原因。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曾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是从1989年开始实施的。随着社会发展,这部法律的修订工作也已开展近十年。不过,目前新法尚未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然而遗憾的是,有些标准长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变。”邱宝昌无奈地指出。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应对各种问题的经验会日益成熟。

  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将提高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新闻发言人罗格·弗罗斯特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国内有27279项标准,其中有10536项是遵照ISO的标准或是其他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而设立的,比例仅达到38.63%。

  也就是说我国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到四成,标准滞后的程度可见一斑。

  罗格·弗罗斯特表示,中国还需要花时间将现行的标准转化成依据ISO标准的“国内标准”。

  冯鹏程告诉记者,要扭转目前这一情况,就要做到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不能怕外国企业,出事后还要和处罚中国企业一样。

  “当然,也不能‘放’中国企业,对中国企业处罚轻或不管理,这样到时候重罚外国企业,也会引起外国企业的不满。”他说。

  另外,冯鹏程认为,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存在着执法不严的情况。

  因此,扭转洋品牌的这种歧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整个法律环境和国民性格都导致扭转目前这一情况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

  国力增强 中国企业形象正提升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时,中国的服装却一直没有出现全球主流品牌,甚至还出现了8亿件衬衫换取一架空客380飞机的残酷现实。”王永说。

  “看到洋品牌耍大牌,中国企业啥感受?就是咬牙切齿,但毫无办法!”王永这样告诉记者。

  他指出,不得不承认中国企业的实力确实弱,“就拿一度深陷召回风波的日本丰田汽车来说,即使丰田的产品存在各种问题并频频召回,但是丰田最差的汽车可能也比中国国产的车要好。中国企业目前确实还有不小差距。”

  王永强调,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正提升,洋品牌内外有别现象会越来越少。

  出路

  中国企业

  要做响民族品牌

  “德国制造”留给世界的印象是经典,“日本制造”是精细,“美国制造”是时尚。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自豪地说:“我的左脸是索尼,我的右脸是松下。”

  王永表示,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国家形象的提升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都需要民族品牌的整体崛起。

  国家不但要鼓励和提倡消费者选择自主品牌,也要对国外品牌实施监督,避免国人对洋品牌的过度迷信,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此外,中国企业也要争气,要做响品牌,同时也要保证诚信、责任以及创新。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洋品牌也将不敢再‘耍大牌’。”王永说。

  别再迷信

  “外国的月亮最圆”

  “韩国人信奉一句话,叫做身土不二。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身体不能和养育他的国家分开。引申到商业领域,就是要爱护和支持本国品牌。而我国消费者至今仍有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这也助长了洋品牌嚣张的气焰。”王永说。

  王永告诉记者,不少中国消费者有这样一个购物心理——那就是“外国的月亮最圆”,这也正是让中国企业“咬牙切齿”的。

  尽管现在我国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提升到很高的程度,但目前国内的消费者还是存在这种心理暗示,总觉得自己国家的东西就不如国外的好。

  要应对目前洋品牌“耍大牌”的行为,中国的消费者就不能再盲目地迷信洋品牌。此外,目前我国消费者团结意识还比较弱,当遇到洋品牌内外有别时,消费者应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此外,对于消费者来说,也要对洋品牌内外有别的歧视行为进行监督。

  “在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消费者完全可以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呼吁和曝光。”王永说,“当然,消费者也要有辨别能力,当出现问题时,团结起来,积极维权。”

  本版文/

  记者

  王进雨

  罗格·弗罗斯特

  (Roger Frost):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新闻发言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