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善后挑战 一企一策逐一排查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5 09:29 来源: 《财经》杂志温州善后挑战
短期来看,温州市政府希望通过应急政策稳定民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长期来看,则寄望于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获批,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改革
《财经》记者 王培成
10月18日,温州市娄桥工业园区,信泰集团厂区大门左侧的“老员工返厂和招聘处”,仍在继续招工。这家温州市眼镜行业的标杆企业,因涉足民间高利贷市场,导致资金链断裂,老板 跑路,已停产约一个月。
10月10日,这家企业的老板胡福林突然归来,许多人的担心暂时化解。按照温州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信泰集团先恢复生产,以稳定民心,此后再逐步推进重组。但原定10月17日复工的计划,未能兑现,被迫延至20日。
接近本次重组的人士透露,作为温州市颇具影响的民营企业之一,信泰集团的重组将会得到政策的特殊照顾。其余跑路的100余家企业则未必能获得如此大的帮扶措施。目前,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工作组,按照“一企一策”原则,正在逐一排查风险,制定解困方案。
在经历了9月的疯狂后,浙江省、温州市政府对当前局势的官方表述是:局面已得到控制,形势正在逐渐好转。但是,《财经》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温州基本面虽得到控制,但“跑路”现象依然存在,善后工作和政策制定面临诸多难题和考验。
具体看来,温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依然不通畅,资金链仍然紧张。各家银行言行不一,虽承诺不抽贷,增加授信额度,但执行并不到位。各家银行出于各自利益,尚未做到 “同进同退”。此外,担保公司业务仍处于暂停状态,企业经营环境尚未出现好转。
温州市中安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建国戏称,“总理来了,温州人都很高兴,总理离开后,却发现没有变化。”
这种政策预期的落空,一定程度上使个人、企业、银行之间的信任危机仍在蔓延。
温州市高层官员在多个内部场合坦言,在传统年关来临之际,温州或将面临又一波冲击。
信泰复活
10月10日晚上11点左右,信泰集团跑路老板胡福林,在刚刚回国后数小时,便在集团总部接受个别官方媒体采访。
采访由市政府部门统一安排,并被提前设定了四个问题。但胡福林没有按照官方提供的“标准答案”接受采访,而是脱稿畅谈。采访进行了约30分钟后被现场工作人员终止。此后,胡福林再也没有公开接受媒体采访。
采访中,胡福林称,9月20日赴美是筹资洽谈业务。但一位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由于资金无法周转,胡“实为躲债”。胡福林是被一笔数千万元到期债务逼到“绝路”。
由于信泰是温州市的标杆企业,胡福林的“出走”被看做是高利贷风波由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的标志性事件。危机也由此升级。温州地区银行、担保公司、民间借贷资金业务全都暂停,陷入了极度惶恐。
得知此消息,原计划仅到绍兴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临时改变路线,于10月4日来到温州。召开座谈会,要求地方政府千方百计稳定人心,坚定信心,妥善处理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温家宝要求,一个月内稳定局势。温州市政府工作重点之一,便是动员跑路老板回到温州。瓯海区政府和温州市政府高层官员多次和胡福林电话沟通,希望胡福林回到温州,恢复生产,并承诺不追究其责任,许诺由政府部门出面,积极协调包括债权人在内多方关系,通过重组的形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此时的信泰集团总部办公区已经被供货商和债权人团团包围。再三思量后,胡福林选择回国,回国的第一时间,便被安排上述采访,表态“信心有了,离恐慌远了”。
随后,由瓯海区政府、温州市工商联、温州眼镜商会等部门共同牵头,信泰集团的债务重组启动。
浙江信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信泰集团)1993年成立于温州,是典型的家族式企业。2010年,其眼镜业务销售收入为2.7亿元。
2008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重组,国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行业成为重点支持产业。加之当时信贷政策普遍较为宽松,各地光伏企业纷纷上马。信泰集团正是在此背景下投资10亿元进入光伏产业。
当年信泰集团预测,到2011年底,光伏行业预计达成600兆瓦,年产能70亿元。而光伏行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两头在外”,即原材料和市场都要依赖于出口,外部不确定性较大。现如今,光伏行业产值远非当时所预期。
冠豪集团董事长郑志远认为,信泰集团出事,主要是因为投资光伏行业所致。依照目前眼镜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不足10%,按照目前信泰集团的负债规模测算,在光伏和其他行业嬴利有限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完成自救。
根据中介机构初步完成资产和负债核算评估,信泰集团负债约为13亿元,其中银行负债8亿元左右,剩余债务中,民间借贷有3亿至4亿元,供应商负债约6000万元。其中贷款来自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九家银行,金额最大的是中国银行,贷款规模超过2亿元,其次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贷款金额都达到近1亿元。
经过前期的沟通和协商,重组的方式已经逐渐明朗,可行的方式有债转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模式,多方信息证实,奥康集团拟参与重组,此外温州眼镜商会也在积极参与。
信泰集团负债中,银行债务、民间债务和供货商债务将遵循不同的原则处理,处理方案也渐次清晰。接近建设银行温州分行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各家银行已经组成了债权人委员会,跟企业、政府协商债务的处理原则。他透露,由银行、企业和担保公司协商后,银行债务处理方案基本是确定的,部分贷款可以适当展期,或者追加抵押物,约定还款期限。银行也将承诺继续为企业提供贷款。
而民间借贷资金,则由政府出面协调拟重组方、企业和债权人各方关系,确定本金偿付比例和利息减免。
多位接触过信泰集团人士表示,信泰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都是比较干净的企业,经营比较规范。况且胡福林在行业内有着较好的人缘和威望。所以信泰的重组难度不大。
输血救急
信泰集团是此次陷入高利贷泥潭最大的企业,与之情况类似的大企业,将以信泰模式接受破产清算或者重组。
对于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温州市政府则于10月12日设立了温州市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予以应对。该专项资金规模为5亿元,先予拨付2亿元。但是政府对申请此资金的企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此外,外界一直传言,温州市政府拟申请600亿元央行再贷款,期限一年,用于支持温州金融机构增加对困难企业的融资,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然而,几日后,温州银监局官员表示对此不知情。
一位国有大行浙江分行高层人士表示,没有收到总行关于下放央行再贷款的通知,仅收到总行关于信贷支持温州稳定的口头指导。
在危机发生以来,相关监管部门明确,要加强对温州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支持和便利。温州市政府亦要求各家银行“同进退”,不断贷、不停贷。
10月8日,温州市政府部门组织25个工作组分别进驻25个市级银行业机构。意在协助银行和中小企业做好融资对接,防止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此外,监管部门规定,温州市贷款利率上浮不得超过同期贷款利率的30%。
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表态,承诺不抽贷、不断贷,并以公开渠道宣称,总行增加对温州分行的授信额度。
但是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温州最大的担保公司中安担保的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自7月份直到现在,中安担保一直处在停业状态,跟银行的合作也已终止。他透露,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仍然停止向温州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目前只有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温州的信贷基本持平。
一位温州市区银行高层管理人员证实,此现象的确存在。
而这些股份制银行却在温州危机发生以后,纷纷表示,增加对温州地区的授信额度。上述温州市区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坦承,一旦出现一家银行停贷、抽贷,其他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必然跟风,这也是目前企业资金链仍然紧绷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温州金融办透露,目前温州当地企业贷款规模仍在继续下滑,只是态势有所缓解。根据金融办统计,在小企业贷款下滑最严重的8月份,贷款余额环比下降约370亿元。
目前,地方各金融主管部门,对于温州高利贷危机到底需要多大的资金支持,一直说法不一,讳莫如深。温州市银监局在10月10日公布数据称,由于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牵连21家银行15.86亿元资金。但一位接近政府部门的人士透露,资金缺口可能会达到1000多亿元。
上述一位国有大行浙江分行管理层人士认为,银行现在都没底,不知道温州到底窟窿有多大,各商业银行总行也担心贷款风险。他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把底摊开,让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有一个清楚的判断。这样才有利于商业银行心中有数,争取做到“同进退”。
据了解,10月17日,温州市政府高层与省政府帮扶小组对接会上,重点讨论了这一话题,地方政府拟向各银行总行和上级政府部门沟通此情况。
探路改革
短期来看,温州市政府希望通过上述应急政策,稳定民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长期来看,当局寄希望于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获批,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改革。
温家宝在温州考察期间,表示温州考虑可以开展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相关部门可以再研究一下。
《温州全国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方案》在温总理提议后,就迅速研究起草,前后仅用一周时间,10月10日左右,便上报至浙江省政府。一位参与起草的温州市金融办官员表示,方案从温州本地情况出发,感觉有点急。
浙江省从本省出发,也拟定了浙江省金融改革创新二十三条措施,温州市方案将附在其中,于近日一并上报国务院。此外,温州最近出台温州市金融改革创新行动方案。按照温州市工作计划,争取年内获得国务院试点批准。
浙江省、温州市的三个改革方案本质上大同小异。温州市最大的亮点在于民间融资阳光化,包括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和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
温州提出,今年内在两个到四个县(市、区),各选择一个行政村或中心镇试点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合作社;同时在成熟县(市、区)先行开展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试点,服务中心将为民间借贷双方提供供求信息汇集发布、借贷合约公证和登记、交易款项结算、资产评估登记和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
这些措施旨在有效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合理有序流动。促使民间借贷行为阳光化、合法化,引导民间资本合法有序地进入融资、创业活动。这也被业内视为试点方案的唯一亮点,但在执行过程中,具体如何规范和引导,将是很大的挑战。
此外,方案的另一核心是引导民间资金有序地流向金融体系。方案提出了增加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启动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引导和鼓励发展各类本土股权投资基金。
上述浙江省政府参与修改此方案的人士表示,这一金融综合改革方案,试图以此吸纳民间资金,整体上觉得有点虚,缺少“抓手”,地方对整个银行金融体系认识不深刻,思路集中在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上,缺乏创意深度与厚度。
温州市一位小额贷款负责人表示,2009年小额贷款公司刚刚推出的时候,民间资金争相进入,但当时实行额度控制,当时民间利率水平较低。如今,小额贷款公司以注册资本发放贷款受到严格限制,民间利率水平已远远超过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上限。因此,现在政策吸引力已下降。再如,在本次温州危机中兴风作浪的担保公司,一边想尽办法从银行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吸收民间存款,然后参与高利放贷业务。
温州市金泓担保有限公司吸收数百人存款约5亿元,另一家金桥担保有限公司吸收上千人存款逾10亿元。而监管部门对担保公司这一做法却约束不力。金泓担保公司是温州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应纳入银监会等部门颁布的监管领域。在2009年以来,温州各类担保公司呈现泛滥之势。监管却流于形式。
温州担保行业协会粗略统计,截至今年8月,温州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总数为47家,而各类担保公司(含未注册)的总数超过500家。
模式创新
在规范民间金融的同时,官方银行体系的小企业信贷模式也在谋求创新。
10月10日,浙江省政府常委会上决定启动帮扶行动,由省政府组建11个直接服务组,分赴各市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并任命11家银行浙江省副行长为领导小组组长。
10月17日上午,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带领的帮扶小组和温州市政府及金融部门官员沟通了当前温州的情况。
在当天对接会上,温州市政府官员表示,目前虽然局势基本稳定了,但是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的过程中,政策的执行并不到位,中小企业仍然不能有效获得贷款融资。
根据温州官方统计,温州地区将近80%中小企业融资依赖民间融资,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获得资金不足20%。
银行普遍不愿为中小企业融资,根源与银行自身的商业模式有关。传统银行模式下,一个客户经理最多可以服务30个-50个客户,而对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目前要求人员零增长。受人力成本约束,商业银行不可能依靠“人海战术”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据了解,10月下旬,温州市和主要商业银行将启动温州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该平台的核心理念是“大规模协作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此模式一改银行传统的点对点的商业模式。
该平台的最大特点是,各家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系统对接,搜集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水电通信等公共基础服务部门信用信息,接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以此降低银行、专业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通过此平台,为银行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提供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大大节约银行人力成本。据了解,此业务模式最早由中国建设银行开发,此前已在浙江省试点。
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行长助理、浙江省派温州帮扶小组副组长王叶毅建议,温州应该借本次危机,不断探索建立起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商业模式,即“大规模协作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把此平台建设作为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的特色。
长远看,在实体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该平台可以为中小企业实现业务转型提供融资便利。
据了解,工信部已与几大行达成合作意向,推动此平台陆续在其他省、市展开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