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可经营性文化产业改制探索数年 迎来最好的时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5 11:47 来源: 《财经》杂志

  文化体制改革最好的时期

  可经营性文化产业改制探索数年,文化体制改革迎来了“彻底改革”的契机

  《财经》记者 明叔亮 鲁伟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之后,备受关注的文化体制改革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转折。

  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此前惯例,这一文件将在会议后一周左右,即10月25日前后正式公布,具体的扶植政策也将会随之明朗。

  分析人士预计,除了新的扶植政策之外,原有的税收优惠等政策有可能延续。

  在形成这一层级最高的指导性文件之前,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过了近十年时间的探索。

  2002年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而在此文件正式下发之前,电影、出版等行业在生存压力之下,已经率先在局部开始探索尝试市场化改革的初期试验。

  这一文件下发之后,2003年,在广电、电影、出版等领域内,各地确定了多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区隔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基础上,培育市场主体投入产业化经营之中。至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一年之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2006年9月,国务院下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作出进一步的部署。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数年经验,成效日渐显现,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决策层对于体制改革的决心逐渐坚决,从提出文化产业到上升为战略性产业,再明确提出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对《财经》记者表示,这次中央提出“文化强国”的目标的背景是,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提出,八年的探索阶段过去,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次会迎来一些突破,文化改革应该会有实质内容。

  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认为,在决策层将文化体制改革提升至战略高度之后,各部委有可能会各自出台具体执行细则,这也将有助于此前文化体制改革中难点的突破,比如广电企业的整体上市等等。

  在率先进行改制尝试的广电企业中,上海文广和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极受瞩目。

  10月11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们文化体制要进行彻底改革,不仅仅是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而是整个文化领域都要改革。”

  深化转企改制

  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极为小心谨慎的探索过程,由自发而慢慢变为自觉。

  10月18日,最早一批开始探索体制改革的长影集团董事长刘丽娟对《财经》记者介绍,最初她来长影报到时,长影账上的现金不过几万元,当年的取暖费都无法支付。

  在生存压力之下,长影开始探索自发式的体制改革。长春电影制片厂改制为长春电影集团,名字改变的同时也意味着体制的转变,从原来的国有工厂变成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

  通过体制改革,长影集团脱离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2010年净利润达到5979万元。目前,长影集团的总资产已经由改革前的2.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0亿元。此外,2010年长影集团总共创作了50部故事影片,是改制前1997年的8倍。

  刘丽娟对《财经》记者表示:“这些数字证明长影集团的体制改革道路是正确的。”

  过去数年之中,多数出版、电影、剧团企业的改革过程经历了与长影集团类似的过程,可经营性的资产改制成为企业,转制之后的整个产业也取得了飞快的发展。

  一位资深广电人士分析认为,从剧团到出版再到今天的广电,从非时政类报刊到时政类报刊,从地方出版企业到国字头的出版集团,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清晰地走了先易后难,逐渐探索的道路。

  目前,出版、演艺团体的改革进展最为迅速。

  今年初,在几部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说明会上,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分别介绍了文艺院团、新闻出版、广电行业的改革进展。

  欧阳坚透露,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新突破,全国共有461个国有文艺院团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共组建了46家演艺集团。

  蒋建国介绍,全国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企改制,1251家非时政类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并组建了100多家报刊集团和出版传媒企业。

  张海涛介绍,全国有35家国有电影制片单位,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完成了转企改制。19个省区市完成了全省性有线电视网络融合,9家广播影视企业重组上市。

  10月11日,柳斌杰在接受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180家中央出版社中有148家需要转企改制已经完成,其中134家出版社的事业编制已经注销。

  对于报刊体制改革,柳斌杰预计,非时政类的报刊体制改革要在两年时间内完成转企改制,目前已经有1500家完成转企,预计到今年底将有一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完成转企改制。

  而最近两年,广电行业的体制改革也在通过“制播分离”政策获得了局部突破,上海、湖南的制播分离转企改制方案也已经开始实施。

  支柱产业愿景

  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此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探索的深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日渐提升。

  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被确立为战略性产业。至2010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一年之后,六中全会再次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目前,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比例并不高。国家统计局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75%,总产值为1.27万亿元。而一般而言,支柱产业应占到当年GDP的5%。

  公开资料显示,美国文化产业的GDP占比超过20%左右,日本、英国的文化产业占比也在20%左右,中国距离文化强国之路还有相当长的道路。

  有分析人士预测,如果要在2015年达到5%的占比目标,文化产业的产值至少要达到2.7万亿元,也就意味着在未来五年中,文化产业要实现翻番。但是,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成长,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似乎并不困难。

  10月11日,柳斌杰对媒体表示,预计在“十二五”期末,中国的新闻出版业产值会达到3万亿元。除了新闻出版之外,中国的电影产业、新媒体产业也均在快速成长,这都将有助于GDP占比5%目标的早日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数年改革之后,中国的电影、图书出版、广电等文化企业已经开始试着进入玩具衍生品、文化乐园等项目,唯此,方可以与迪斯尼等跨国文化企业竞争。

  据长影集团负责人介绍,2005年5月,集团投资的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开园,很快即有不错的赢利。今年长影计划投资3.3亿元投资长影世纪城二期,有望在明年长春电影节前投入使用。同时,长影集团今年还计划投资3.5亿元,将长影老区改造成为长影电影产业园,亦计划在明年投入使用。

  规模庞大的长影海南世纪城在2010年12月被确立为海南省的“十二五”重点项目,长影集团以品牌、创意入股,将会建立三个电影基地、两个电影产业孵化中心和电影产业会展交易中心,以及一个主题公园。

  目前,长影海南世纪城的10亿元启动资金已经到位,预计明年6月可以开工,2014年一期项目可以投入运营。届时,长影集团总资产规模将会达到40亿元,年收入达到20亿元。

  对于外界推测的长影集团改制上市事宜,相关负责人未予正面回应。但在一些研究文化产业的投资界人士看来,类似长影这样率先改制且实现赢利的试点文化企业集团,应是未来资本市场青睐的对象。

  国家统计局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正式确立以后,从2004年到2010年期间,中国文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3%。

  浮现“最好的时期”

  长达十年的探索,一方面表明文化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同时亦令改革时间表日益紧迫。

  10月11日,柳斌杰表示,曾经谈及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和迫切:“文化发展的时代发生了变化,全球文化的交融、交流、交锋,整个传播技术的革命,使文化的国界、边界已经突破了。在这样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传播信息化的态势下,中国如果没有一个适应于世界竞争的文化体制,是难以在世界文化领域里有主导权和发言权的。”

  齐勇峰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现在应该着重解决准入门槛、区域分割、文化立法、向外资开放等四方面的问题。

  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通报中提及了繁荣多种所有制的文化的问题。齐勇峰认为,应该进一步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不能光靠国有资本来发展。社会资本可以进入出版了,但是还不够。

  齐勇峰认为,目前生活类财经类报纸期刊还不允许社会资本进入,这是很不合理的。除了时政类,至少生活类财经类时尚类这些是可以面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做法可以稳妥,可以试点以后再逐步推开。

  柳斌杰对媒体透露,目前已经有4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完成上市,融资近5000亿元。但是,上市的出版企业融资后却面临投资困境,跨省的出版企业的兼并重组并不顺畅。而这一困境在尚未全面开始转企改制的广电行业尤为明显,今年初,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明确表态不允许搞跨区域整合。

  齐勇峰认为,文化资源横一刀竖一刀,没有全国性的大企业,严重阻碍了文化生产力,和国外企业相比规模要小得多。这一状况急需打破,但因为这直接和中国政治相关,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齐勇峰认为,近十年来,改革靠政治推动,立法滞后,下一步应该把立法提到日程。最后,关于利用外资,应该实现文化发展国际化,要进入国际市场,市场开放不够,市场开放是对等的,虽然有文化例外,但是市场也是需要逐步开放的。

  齐勇峰认为,以上几个方面“应该有所突破”,“现在是深化文化改革的最好的时期”。

  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认为,此前,不同部委之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步调方面并不协调一致,直接导致不同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复制政策在实施过程当中扭曲变形,甚至无法实施。

  今年初,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吴保安明确表态,不允许搞整体上市,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和企业化经营。这一明确表态,直接影响到了广电资产的企业计划。

  在证监会刚性的减少关联交易要求,以及广电系统刚性的不允许频道频率企业化的要求之间,所有主流广电资产上市无门。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体制改革提到高度的时候,或许此前改革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可以得到部分解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