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乱象丛生的300余家交易场所将清理整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5 04:06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夏 青

  编者按: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证监会近日密集推出六项举措。本报特推出系列专题,对这些举措逐一进行深度分析解读。继22日、23日分别推出《债市呼唤一盘棋 政策仍需快马加鞭》《从源头防控内幕交易 资本市场“灭鼠”行动逐步升级》,今日刊发关于清理整顿交易场所的相关分析报道。

  近年来,一些地区为推进权益和商品市场发展,陆续批准设立了各种类型的交易场所。尽管是“百所齐放”,但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一些交易场暴露出了较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隐患。因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昨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以防范金融风险,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此次整顿将由过去的商务部牵头,改为证监会牵头

  近年来,以金融创新之名,全国各类交易所遍地开花。由于缺乏必要监管,许多交易所在运营模式、会员单位、交易信息不对称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部分交易所出现了价格操纵、股东违法违规、侵吞客户资金、卷款逃跑等事件。

  “这些问题如发展蔓延下去,极易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对于交易所的乱象,监管层指出。

  为清理整顿交易所乱象丛生的局面,昨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要求,建立由证监会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据了解,《决定》已陆续转发至各个省级产权交易机构手中,近期将开展对各类交易场所的清理整顿工作,以防止交易场所成为“卷包会”。

  交易所乱象丛生

  据不完全统计,散落于全国各地的交易所已超过300家,交易品种更是超过数百种。交易品种不仅包括稀贵金属、艺术品、金融资产、股权、碳排放权,还包括农副产品、医药产品,更有甚者,将国画、大蒜、药品、人参果、红辣椒、丝绸变成了交易所的交易标的。

  在300家具有“金融创新”功能的交易所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文交所”,此类交易所以文化艺术品作为交易标的。文交所实行的份额化交易,俗称“艺术品股票”。年初,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就实实在在地用艺术品股票刮起了一股财富风暴,运行至今,虽然屡受质疑,行情波动剧烈,但仍难阻挡资本对此类交易所的疯狂追逐。

  业内人士表示,艺术品投资是小众市场。现在居然成了“金融创新”的实验田,投资人可以用份额的方式分割拥有艺术作品,完全背离了艺术品投资的一般规律。其目的并不在艺术,而是为热钱开一个博傻的场地,其结果将冲击整个投资市场和金融秩序。

  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天津文交所制定的规则有意制造远比房地产市场疯狂的资产泡沫,应该关闭天津文交所。

  叶檀认为,天津文交所炒作的是实际永远无法兑现的权证。将文化艺术品切分成一定的份额进行交易,实际上是让交易者拥有实物的部分权益。与一般的权证不同,艺术品权属具有不可分割性,将艺术品份额化之后进行市场交易,实际上就是一场永远不可能获得实物的虚拟资金的击鼓传花游戏。与普通的上市公司证券也不同,艺术品的定价具有相当程度的主观色彩,没有基本面的约束,每一份额的价格可以脱离基本面炒到天上,泡沫空间比证券交易所的股票要大得多。

  同样是在天津,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也因运营模式混乱、交易信息不透明、投机性过强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2008年12月30日,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经天津市政府同意、市金融办批准,在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成立两年多后,其所谓的做市商、递延费、高杠杆等交易制度受到普遍质疑。

  据了解,从2010年2月试营业开始,一年交易时间内,客户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0户,累计成交金额为2800亿元。按照双边收取万分之六的手续费标准,截至3月中旬,交易所光手续费一项就收入8400万元。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声称自己是目前国家唯一批准的做市商模式(OTC)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交易市场。

  一般而言,做市商的实力是关键,通常经过多年交易实践得到市场公认后才能成为做市商。国际上通行的做市商制度要求做市商自主进行报价,而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的做市商们却必须在交易所报出价格后义务性地买卖。

  身为做市商却不会自主报价,其报价系统主要是参照国际市场价格,交易所统一报出中间价。另外,据了解,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的客户如果想持仓过夜,必须缴纳其合约金额万分之二/每日的资金融通费用,即延期费。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投资者的成本。如果不想缴纳这笔费用,投资者智能频繁操作,而交易所通过这项规则就能收取更多的手续费。

  不合理的制度设计,让当初满怀信心的投资者大为不满,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成立的合法性和监管合理性也在这样的质疑声中被不断提出。

  类似的交易所还有很多。

  比如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所,就是企业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一些自身无法用完的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进行买卖,从而对企业产生约束,达到环保的目的。

  2008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

  碳排放交易所的成立,曾一度被认为是我国的减排事业的一个里程碑。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尚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限控义务,碳排放交易所希望推动自愿减排。实际上,碳排放交易所大多并无实质性业务。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徐华清曾指出,中国目前还是以单位GDP排放的强度为目标,因此在“十二五”末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可能性还不大,比较乐观的估计,应该还是在2025年左右。以此推算,目前已有碳排放交易所足足超前十几年。

  “对交易所清理整顿的工作非常必要”,中国政法大学(微博)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微博)表示。一方面,很多商品期货交易所发展较快,但在监管分工上并不明确,这方面投机性大,风险性大,社会影响性大。另一方面,像天津文交所这样的交易所,实际上是打着金融创新的名义,把一个不能分割、份额化、交易化、证券化的品种集中竞价,进行交易,甚至设立了交易所。天交所这些交易品种,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证券的范围,但目前在这方面管理都是盲点,因此也蕴含着巨大的社会风险。

  清理整顿将依法合规

  事实上,早在“交易所事件”之前,各路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已是监管缺位的第一批“受益者”。截至2010年12月,中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总数已超过200家。

  据了解,这些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始于1997年,经当时国内贸易部(现商务部)批准,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进行联合论证成立的一种新型现货交易模式,即通过网络与电子商务搭建的平台,对相应物品进行即期现货或中远期订货交易的市场。

  目前,此类市场的管理规范和法律依据主要是2003年7月出台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和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电子签名法》。

  2009年以来,各地也都在纷纷建立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山西、湖南、重庆等地先后挂牌设立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品种范围又有进一步拓展。目前,玉米、稻米、稀有金属、煤炭、橡胶、苹果、棉花、钢材、食用油、食糖等都被覆盖。

  业内专家表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以电子商务之名,如星火燎原般将交易品种蔓延至各种农副产品,加之无相应的实物交割能力、与现货需求脱钩的虚旺交易量、保证金监管盲点、代理商为获佣金而替客户恶意刷单等不规范经营,其滑向纯投机性交易场所的同时,埋下不少金融风险隐患。

  首先,盲目复制和攀比,忽视市场规律和监管。由于利益驱动,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本地交易市场,而忽视了市场建设本身的规律性和政府监管责任。

  其次,违规炒作和过度投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以中远期交易为主,一些市场组织者往往不能严格管理,片面追求交易量,扩大市场规模,出现了违规炒作、价格偏离、逼仓等风险事件,给市场和合规交易者带来了严重损失。

  最后,交易资金风险。客户资金的三方监管制度并不严格规范,极易出现被市场主办方侵占、挪用,甚至卷款潜逃的风险。2008年华夏交易所郭远峰卷款潜逃后,遗留下来的数亿元保证金黑洞也至今未能解决。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同样面临清理整顿。根据《决定》,要抓紧制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确保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有序回归现货市场。联席会议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尽职尽责做好工作。金融机构不得为违法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提供承销、开户、托管、资金划转、代理买卖、投资咨询、保险等服务;已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要及时开展自查自清,做好善后工作。

  有关负责人表示,证券和期货交易直接关系到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从产品设计到交易制度安排,都必须严格遵守金融证券管理规范,并在依法批准设立的交易场所进行,这是世界各国基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通行监管原则。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清理整顿也不能一刀切。

  上海大宗农产品交易所(CCBOT)董事长费建表示,目前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普遍采用“类期货”的中远期交易方式,中远期交易确实可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就拿农业来说,现代农贸最大的问题是农产品种植区没有卖权,产地没有定价权,中远期电子交易就可以帮助农产品合理流动。因此不能将中远期交易全部抹杀掉。

  地方利益需调整

  对交易所的规范,最有压力的还是地方政府。

  《决定》并不是第一次对交易所进行整顿。早在2009年,国家工商总局的“232号文”就要求“全国禁止新设立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2010年初由商务部、银监会和证监会等六部委又联合下发了《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工作指导意见》。而各地建立“交易所”热情难减。

  究其原因,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表示,它们的出现,有着流动性泛滥的土壤,有着实体经济投资难的背景,有着地方政府对金融中心的诉求,有信息物流配送不畅的环境,也有商品自身金融化的冲动。

  而北京工商大学(微博)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微博)认为,流动性过剩和市场内在需求固然是各地交易所屡禁不止的一个因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

  交易所的成立往往伴随着地方政府的利益考虑而带有行政化色彩,建成某种交易品种的交易所,可能意味着本地将掌握此种交易品种的定价。此外,地方政府热衷于建设交易所,因为交易所设立会形成聚集效应,不仅能吸引巨大的资金流,而且如果交易所做大,对相关的仓储、物流等行业都有益,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是全面的。

  因此,胡俞越认为,交易所包含了太多地方利益在里面,现在国务院发文要整顿它,肯定要遇到地方政府的阻力。

  不过,在之前,有地方就已经开始治理整顿,比如上海,山东的交易所批建都已经收紧,甚至已经清理了一批交易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